APP下载

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育素养的创新研究

2020-01-06魏程玉

食品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创新

魏程玉

摘要: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域之间的环境、气候、人口、饮食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我国各地域之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既体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存现状。通过研究饮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地区及人口的差异,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为此,本文试图构建饮食文化和语文教育素养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挖掘出两者之间的共性,从而创新语文教育素养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饮食文化;语文教育素养;创新

一、二者的必然联系

俗话说“能吃是福”,从养生的角度上来看,“能吃”是身体健康的一种表现。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各地区在气候、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体现出的饮食文化也各有不同,而这些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为我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语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饮食更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从传统饮食文化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文化的内涵,树立文化认同感,有助于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的表达、概括及综合水平,这有赖于语言的日积月累和各类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涵深浅及素质的高低。不同的学习阶段,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小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词汇量和语感,初高中则考察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大学则要求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

由于外界环境的差异,人们学习语言的环境也会不同,如北方人性格比较豪爽,所以他们的语文教育也比较直接、简单,体现在文学和影视方面的语言表达也大都是朴素、直白的,如深受大家喜爱的电影作品《白鹿原》和《红高粱》。这种差异同时还表现在饮食习惯中,北方人都爱大口吃面,性格洒脱,语言豪放,所以做出来的面食也大都是宽条状。而南方的语言环境相对来说更加婉约、含蓄情感非常细腻,语言比较柔美,让人听了回味无穷,如徐志摩“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言语之间透入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南方人的这种细腻的表达方式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情感方面,在南方饮食文化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广东人的早茶,同样的食材经过不同的处理方式就能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口味。广东的汤也是很讲究火候和食材搭配的,不同的搭配产生的口感和功效天差地别。

二、传统饮食文化对语文教育素养的影响

(一)有助于形成丰富的文学素养

有句成语叫做“触景生情”,还有一句叫做“睹物思人”,意思是说我们常常会因某一环境、情景或者物品而引发内心的情感,此时就需要借助语言或其他媒介抒发出来,这一过程往往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学素养。除此之外,人们还习惯将情感和饮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传统习俗。月饼最初是为了祭祀月神而产生的,但是由于其形状是圆的,寓意团圆,符合中秋节阖家团圆的寓意,久而久之,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慢慢的流传了下来。随着食材的多樣和口感的需求,月饼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正是因为人们对家人团聚非常向往,所以寓意团圆的月饼一定会出现在中秋节的餐桌上。

(二)养成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饮食是情感传递的一种有效方式,北方人偏爱猪肉炖粉条的朴实和畅快,各类食材只需经过简单的处理就能呈现出别样的风味。而南方人细腻、极致的情感表达方式却接受不了如此粗犷的饮食,婉约、细腻的南方人一定要将食材精挑细选、反复加工之后,通过火候、配色、摆盘等层层把关,最终将精致的美食呈现在餐桌上。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但无论什么时候,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和情感表达的方式都是相互呼应、相互统一的。

结语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确实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语文教学中应在教学设计和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融合饮食文化的要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饮食故事会分享、饮食美文鉴赏、佳肴名称解析、家乡美食推荐等,让学生在吃喝玩乐的过程中理解饮食文化的内涵,积累文学素养,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创新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习语中的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比较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