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岁月
2020-01-06车明卓
1 1947年以后,先后有14万荣复、转业军人,高举“向荒原进军,向土地要粮”的旗帜,怀着满腔的斗志与激情,相继进入北大荒。
2 在北大荒黑龙江垦区,创建农场的带头人几乎是清一色的军人。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迅速适应下来,继续以军队的优良作风要求自己,不惧严寒,敢挑重担,起早贪黑地从事新兴的农垦事业。
3 在革命乐观精神的鼓舞下,军民们团结一心,抱着“驻地就是家”的信念努力在此扎根。以王博为代表的无数的转业军人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在亘古荒原上立业安家。
4 在黑龙江垦区,马匹是战士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可以说离了马许多事情都办不了,但牧马是件很辛苦的事,这里的气候条件太恶劣了。
5 抛去恶劣的自然气候不谈,狼群是马儿最大的威胁,要想管好马,必须防好狼。为了保护军民财产,军人们时刻注意看守着马不被狼群侵袭。
6 为了保护马的安全,解放军战士王博随时带着枪,并机警地四处巡视,一看见有狼群袭扰马,就果断地用枪驱赶狼群。
7 在艰苦的垦荒、看管马匹之余,王博积极学习拖拉机驾驶与修理技术,以期为这里的垦荒建设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他成为农场里的技术尖子。
8 像王博一样许许多多的转业军人把“北大荒”建设成了“北大仓”。他们是老一辈的垦荒者,在创造丰硕物质的同时,也创造了伟大的北大荒精神。
创作体会
车明卓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时深情地捧着一碗大米说道:“中国粮食,中国饭碗。”20世纪50年代开始,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开发建设,后来知识青年继续投身北大荒,而如今他们的后代依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默默地奋斗。回顾这段“中国粮仓”的建设史,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建设而抛洒热血与青春的英雄们。北大荒精神成了一种为了共同的目标,自强不息、奉献不止的时代精神。
文本是连环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笔者通过揣摩与分析把握《北大荒的老红军》一书,去掉了一些旁枝末节,突出故事架构,改编后的文本增强了与连环画的内在联系。笔者这样改编文本的目的是让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凭借连环画载体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在把握住军垦故事主调的情况下增加了副线故事,与此相关联的是刻画了一些次要人物的形象,比如在军垦战士离家情节中的母亲与孩子。笔者刻意加进去这些线索,目的是为了让这部连环画作品更加突出红色主旋律。
通过对博物馆史料的查阅与研究,笔者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军垦战士们使用过的农具进行了研究。当时物力匮乏,战士们早期使用的是戰场遗留和从苏联进口的农具,比如冰镩子、五齿铁耙、铁锄头、十字镐、镢头、钐刀、镰刀、犁铲(铧)等,机械化农具则有万国公司生产的法尔毛(Farmall)、捷克热特-25、尤特兹等。通过对这些农具的观察,笔者能够客观真实地把握这些农具的特征和在不同环境中的使用情况,确保刻画这些农具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