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实践研究
2020-01-06贾妍
贾妍
[摘 要]大学期间是大学生立学、立志、立德的重要阶段,思政教育对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排除各种负面干扰因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为主线,研究分析了当下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思政教育理念,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讨论分析了特殊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点,为全面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
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在扎实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会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家和社会当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其必须具备适应自身存在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品格与能力。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思政教育,通过思政教育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进而知道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其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然而在信息社会,信息传播异常便捷,多元文化盛行,一些有毒思想不断冲击大学生,少数大学生因此迷失了方向。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容易波动,他们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可能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使他们出现不同程度地动摇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等,最终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他们损害国家利益和干扰社会进步。大学生高度的社会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对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网络时代对大学生适时进行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既是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关系我们的教育事业“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不仅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养成的营养圣地,也是多种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场所,同时还是各种社会思潮交锋较量之地,各种信息的融合和扩散之地。种类繁多的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各高校有义务和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但反观现实,不难发现高校思政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政课程重视度不强
高校开设的思政类课程是面向所有学生普及思政教育的主要平台,但由于这类课程不易出“成果”和难发高质量论文,普遍得不到高校主管部门的重视。据调查,很多高校的思政类课程都是合班上课,一般两个班合上(100人左右),有的4个班合上(200人左右),更有甚者500人左右合班上,教室一次能容纳多少人,就合多少个自然班,这样讲座似的课堂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另外一种表现就是缩减课时,比如从30学时缩减至24学时,甚至12学时。讲座模式及浓缩的课时使思政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2.课程思政化落实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所有课程都要结合其特点,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坚持课程思政化是对所有授课教师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进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引导和示范,在课程考评、教学质量评价、教改项目申请及过程评定中没有考虑思政考核因素,课程思政化完全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做了没有什么表扬,不做也没有什么损失。因此,课程思政化虽然呼声很高,但一直落不到实处。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课程思政化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因而三全育人、五德并举构建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宏伟育人工程仍然任重而道遠。
3.思政教育内容陈旧且形式单一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就是课堂,思政课程教授的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理论性都比较强,距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普遍反馈就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之下使大学生轻视个人思想政治修养的提升,从而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导致高校思政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应用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公布的大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核心素养可归纳为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我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六个基本点。
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大学生要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与义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重要渠道,基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在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同时,完善大学生核心素养塑造的全过程。
1.立德树人,落实课程思政及三全育人理念,细化考核及鼓励机制
首先,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高校要重视思政教育工作,有具体举措,从师资、科研及资金支持等方面保证思政教育的广泛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团队从教学大纲建设、教学方法设计和典型案例总结等方面入手,更新教学内容,细化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典型案例深入分析等渠道,保证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其次,坚持课程思政,鼓励所有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特点适时适当地引入思政内容,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具体策略有在课程评价中引入思政考核内容,听课评价标准中明确列出课程思政评分比重及要求,各级各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设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考核要求,推先评优中优先考虑思想政治过关、课程思政成效显著的集体及个人。
三全育人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再认识、再提高和再深化。通过思政教育来塑造大学生核心素养是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及后勤服务等人员的参与的,一定要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于在三全育人方面表现优异的集体和个人应及时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并结合学校具体情况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细化激励等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及服务等各项工作之中,全面落实思政教育任务,德智体美劳五德并举合力打造新型大学生核心素养。
2.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思政教育内容,丰富思政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实践的。针对目前思政教育内容陈旧、教育形式单一,主要依赖课堂灌输和说教、实践指导性较差等现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从以下方面入手改善和提高。
(1)积极实践多元混合教学,丰富思政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思政课程的满堂灌是导致大学生厌倦和反感该课程的主要原因。信息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曙光。思政课程可以线上教学与线下讨论相结合,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混合教学方法,通过任务设置及教学活动安排变教师主动教为学生主动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转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对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有巨大帮助。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活动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报告会、辩论赛和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正式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具有灵活性、自发性和主动性的特点,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社团活动中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定期举行与思政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校作专题讲座,提升大学生的思政高度。结合时事或校园实例拟定讨论主题,组织辩论赛活动,把抽象的思政内容具体化,引导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消化思政教育的内涵。加强对学生会及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监管力度,避免一些商业化、低俗化的内容进入校园,防止其影响思政教育的质量,这同时也是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
(3)聚焦热点时事,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
思政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传播和教育,它更加强调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教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意识,聚焦热点时事,正确引导和分析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思政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还可以鼓舞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好地担负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3.将疫情防控实践融入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的身心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失去了很多:财富、健康等,但是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博爱、责任、奉献、团结、自信……结合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1)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鲜活的案例和素材
新冠肺炎疫情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全国各地积极抽调医疗队增援湖北,这展示出了中国的成长和民族的团结,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和精忠报国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短时间内建设好并投入使用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这些都可以成为思政教育的鲜活内容,并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大爱精神和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
(2)突出责任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与纪律自觉
通过此次疫情防控实践我们发现,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严于律己才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应结合社会发展,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之中,敢于担当历史使命,勇于奉献,实现个人目标和国家计划的统一。同时,在疫情防控期间要积极响应各级号召,自觉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这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的一种体现,是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
(3)增强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心理韧性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核心素养中自我发展部分的重要内容。疫情防控期间,身心健康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思政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看待病毒的传染性,用正确的方式防控病毒的传播,同时还要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提高他们面对挫折、创伤和威胁等情境时的心理适应能力。疫情期间的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双重锻炼,会在其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
结 语
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及课程思政等都显示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多角度和立体式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的事例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好材料,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塑造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使他们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佳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育策略[J].德育教育,2019:20-27.
[2]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2.
[3]谭海萍,李子建,邱德峰.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学生学习与核心素養展望与挑战[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9(7):15-20.
[4]郑琳琳.多元社会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9(2):130-133.
[5]刘紫春,付海莲,许亚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重点的思考.[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219/c40531-31594999.html,2020-2-16/2020-3-26.
作者单位:西安明德理工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