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分析与路径探索

2020-01-06

关键词:篇数篇目工匠

陈 鹏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一、 问题的提出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命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1],基础教育作为弘扬工匠精神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得以进一步明确。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基础教育阶段必然地成为养成一个人的工匠人格和培养工匠精神的最基础、最关键的阶段。

语文教材作为培养国民文学素养、传递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情感性和形象性。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思想态度、道德品质等体现着社会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取向,而人物又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更能够感染学生。[3]因此,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文学知识习得的载体,同时也是工匠精神传播的重要手段。

本文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人教版(1)课程教材研究所《人教版语文教材(2014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苏教版(2)张庆《苏教版语文教材(2015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和北师大版(3)孙绍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200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语文教材中1 741篇必读和选读课文为研究对象,采用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即通过精读、理解并阐释文本内容来传达作者意图的方法,[4]25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对文本册目、篇目、人物信息、工艺时代和精神内涵等进行频度分析,统计教材中涉及工匠精神的篇目所占的比重及其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工匠人物进行文本解读,探索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描写手法等,进一步分析文本所呈现的匠人形象和所传达的工匠精神的特质。

二、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文本解读

(一)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选文篇目及归类

工匠精神是一种爱岗敬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内在品质。[5]研究者根据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即爱岗敬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4个维度,对教材篇目进行了文本量化和频度分析。

1.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篇目及归类

表1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工匠精神的篇目分布

(续表1)

册 目篇 目人 物时代内 容精神内涵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泥人张》泥人张近代泥人制作技艺高超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好嘴杨巴》杨七近代茶汤制作技艺高超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无无 励志爱岗敬业高中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劳动者古代建筑设计与建造博大胸怀、智慧和勤劳

表2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归类整理

人教版教材课文总篇数658篇,含工匠精神的课文12篇,占总篇数1.8%。其中小学阶段7篇,集中在四年级;初中阶段4篇,集中在八年级;高中阶段1篇。爱岗敬业、耐心专注、精益求精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其中体现爱岗敬业的篇目最多,体现勇于创新的篇目最少。《赵州桥》《中国石拱桥》《长城》通过景物的描写,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敬业精神,梁启超先生通过《敬业与乐业》告诫青年人对于职业的态度。

2.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篇目及归类

表3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篇目分布

(续表3)

册 目篇 目人 物时代内 容精神内涵七年级上册《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喻皓古代塔的设计和建造勤于思考、技艺高超七年级上册《夏》劳动者现代农业劳作勤劳七年级下册《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贝聿铭现代建筑设计技艺高超、爱国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吕彦直近代建筑设计技艺高超、创新七年级下册《凡尔赛宫》勒诺特尔古代建筑设计设计精妙、创新七年级下册《于园》无古代园林设计和建造技艺高超、创新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设计者和匠师古代园林设计和建造精益求精、创新八年级下册《敬业与乐业》无无 励志爱岗敬业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王叔远古代微雕工艺品制作技艺高超八年级下册《活板》毕昇古代发明活字印刷术创新九年级上册《一双手》张迎善现代维护森林爱岗敬业高中必修3《品质》格拉斯兄弟近代靴子制作技艺高超高中必修5《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手工艺者现代景泰蓝制作技艺高超和智慧高中必修5《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俞孔坚现代设计花园设计精妙、创新

表4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篇目归类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总篇数577篇,含工匠精神的课文共27篇,占总篇数1.9%。其中小学阶段13篇,集中在中高年级;初中阶段11篇,集中在八年级;高中阶段3篇。课文篇目分布呈现出较好的连续性,其中体现最多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人有两个宝》《天游峰的扫路人》《长城与运河》等课文体现了要尊重一切劳动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这与崇尚劳动、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契合。

3.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选文篇目及内容

表5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篇目分布

表6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篇目归类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课文总篇数506篇,含工匠精神的课文共16篇,占总篇数3.3%。其中小学阶段13篇,集中在中高年级;初中阶段1篇;高中阶段2篇。其中,体现爱岗敬业的精神为主,体现勇于创新的篇目较少。

图1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内涵的出现频次对比

综合以上分析,爱岗敬业出现的频次最高,在各版本中出现的频次大体相当。其次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占比较大。课文中涉及最少的是创新精神。

(二)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工匠人物分析

工匠人物作为工匠精神的具体表征,是学生学习并追崇的对象。具有工匠人物的课文除了具有工具性意义,还有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感悟工匠精神的人文性意义。

1. 工匠人物的时代意义分析

《一双手》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和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文章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进行描写,“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6]234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艰辛付出,并感悟其中的工匠精神。透过这双手可以看到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体现了张迎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这是造福人类的举动。无论在什么时代,都需要张迎善这样默默付出、持之以恒的精神。苏教版语文高中必修5的课文《景泰蓝的制作》描写了景泰蓝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中华传统工艺的精妙,激发其崇尚工匠精神的思想感情。景泰蓝作为艺术瑰宝,其背后是无数工匠的精雕细琢。“掐丝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掐丝工人心里有谱,不用在铜胎上打稿,就能自由自在地粘成图画。”“可是他们也要细磨细琢地粘上去。”“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7]40文本中虽没有对具体人物进行描写,但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景泰蓝手工艺人的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珍贵的不仅是景泰蓝工艺品,更是手工艺人所具备的工匠精神。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工匠精神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讲述的是平凡的工匠或劳动者的事迹,能让学生感悟到“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及工匠精神的意义。

2. 工匠人物的社会地位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俗世奇人——泥人张》对泥人张的描写:“有个细嗓门的说:‘人家台下一边看戏一边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来一瞧,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8]153文中的海张五代表的是有权有势之人,从文中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十分轻视泥人张。“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8]154从这句话可知虽然泥人张技艺高超,在当时仅有第一没有第二,但他也仅仅是个靠手艺谋生的小商贩,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与之相似,《俗世奇人——好嘴杨巴》中的描写:“杨七和杨巴将茶汤捧到李中堂面前的桌上,然后一并退后五步,垂手而立”,李鸿章“猛然甩手‘啪’地将一碗茶汤打落在地”“在场众官员吓懵了,杨七和杨巴慌忙跪下”[8]157,反映了在阶级社会中手工艺人显得如此卑微。从文本分析中可知,泥人张、杨巴都属于街头小贩,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手工艺人,在文章的描述中都与地位较高的人物发生了冲突,体现了在尊卑有序、重道轻术的环境中,手工艺人社会地位的低下。

3. 工匠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

(1) 正面描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刷子李》讲述了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的普普通通的手艺人,可他又是“俗世”中的“奇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注重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曹小三开始听说师傅有手绝活时,“半信半疑”;师傅刷墙时,他“最关心的还是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9]138看见师傅身上出现白点时,以为师傅“名气有诈”。每一面墙刷完,曹小三都悄悄地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的墙面宛如“一面雪白的屏障”。[9]140这些描写都直接表现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体现了他精益求精的精神。《俗世奇人——泥人张》讲的是泥人张利用手艺智斗海张五的故事。通过正面描写海张五和泥人张的冲突,体现出泥人张的机智和精湛的技艺。文章写道,就在海张五调侃、嘲讽泥人张时,他就已经把泥人捏好,“就差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且惟妙惟肖,“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8]153。泥人张这精巧的手艺,都是因为他常常去戏院大观楼和饭馆天庆馆,通过长时间坚持观察来捏出各样的泥人,才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使人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体现出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和超凡的技艺。

(2) 侧面描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文章通过对苏州园林的描写反映出设计师和工匠的高超技艺。设计者和匠师们对园林布局“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有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10]105。对园林的描写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长城》由两幅长城的图片和一篇短文组成,文中对建造的长城进行了描写,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有两三千斤重,而万里长城需要数不胜数的砖石。在秦朝没有任何可以供建筑使用的机器,长城的建造全靠数百万劳动者的肩膀和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可以说,没有这无数劳动者的艰苦劳动,长城是不可能建起来的。课文写道:“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11]82图片展示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通过对客观环境的描写,也从侧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艰辛、持之以恒的精神。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活板》通过描写毕昇制作活字印刷的过程,表现了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追求突破的创新精神。

总之,课文采用正面描写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描绘出来,通过直接称颂和赞美的方式,肯定了匠师们的劳动成果和精神品质。这种正面的描写方法有利于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捕捉作者的感情信息,直观地感受人物所传达出的工匠精神;而侧面的描写比较隐晦,则需要教师进一步挖掘和引导。

三、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传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篇目分布缺乏连续性及合理的梯度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工匠精神的篇目分布仍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 各学段篇目分布缺乏连续性。工匠精神的篇目分布以小学和初中阶段为主,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仅有1篇或2篇。2. 各学段内篇目分布缺乏连续性。小学阶段的工匠精神篇目集中在中高年级,中学阶段以八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篇目数量少。3. 篇目分布缺乏合理的梯度,没有根据工匠精神内涵的层次进行编排。小学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专注品质养成,初中阶段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高中则侧重精益求精与创新品质的培养。工匠精神的形成并非一日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二) 教材篇目中工匠精神所占比例较低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科学精神的课文共54篇,占总篇数8.1%,体现人文精神的课文共286篇,占总篇数43.5%。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科学精神的课文共43篇,占总篇数7.3%,体现人文精神的课文共248篇,占总篇数42.6%。北师大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科学精神的课文共18篇,占总篇数3.5%,体现人文精神的课文共189篇,占总篇数37.2%。而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工匠精神的课文12篇,占总篇数1.8%,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含工匠精神的课文27篇,占总篇数1.9%,北师大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含工匠精神的课文16篇,占总篇数3.3%。总之,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比,体现工匠精神的篇目在语文教材中的占比最少。

(三) 教材中工匠人物的社会地位不高

从选文来看,少数工匠人物社会地位较高,如《全神贯注》的人物罗丹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詹天佑等的社会地位较高,他们既是工匠也是艺术家、工程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但文本中大多数工匠的社会地位较低,都是普通劳动者,如刷子李、泥人张等,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不高。而文本中工匠人物社会地位的高低是中小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参考,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未来的职业意愿。所以,只有切实提高工匠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才会吸引更多的青年人选择工匠职业。

(四) 教材中工匠人物的现代性不足

在本研究统计中,古代的工匠人物出现频次共27次,有《梦溪笔谈二则——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苏州园林》中的设计者和匠师、《核舟记》中的王叔远和《活板》中的毕昇等。近代的工匠人物出现10次,现代的工匠人物出现18次,如《一双手》中的张迎善、《品质》中的格拉斯兄弟和《全神贯注》中的罗丹等。而教材中缺乏体现当代大国工匠精神的鲜活素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12]总主编温儒敏认为,“部编本”课文的选篇强调4个标准:一是经典性,二是文质兼美,三是适宜教学,四是适当兼顾时代性。[13]教材中的工匠形象缺乏现代感,体现出教材不能与时俱进、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特点。现代工匠更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通过学习含有工匠精神的课文,激发学生成为大国工匠的意愿,有助于缓解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尴尬处境。中小学生是未来我国产业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建设者,而产业转型需要更多拥有现代先进技术的技能型人才。教材中的工匠人物对学生将来的择业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教材中的工匠人物的现代性不足,将影响学生择业及未来的职业发展。

四、 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路径探索

教材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的重要抓手,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及所传达的精神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应完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使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其中。

(一) 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将工匠精神融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等特征。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精神养成、技能习得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和品德形成和逐渐稳定的关键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应抓住这个关键期和学生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教育,以养成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因此,处理好语文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平衡,将工匠精神循序渐进地嵌入教材之中。小学低年级阶段应新增关于工匠精神的篇目,通过轻松有趣、通俗易懂的故事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工匠职业和工匠精神,在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中增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工制作等,增强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克服应试教育对教材内容的影响,在高中阶段适当增加工匠精神的篇目,并与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有效衔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情感,使更多的高中生认同、热爱工匠职业,崇尚工匠精神。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主力军。中小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与崇尚,是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关键所在。因此,语文教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载体,要将工匠精神认知、培育与传播融入全过程,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与工匠精神不同层次,使学生在不同阶段清晰、完整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并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二) 通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工匠人物现代性不足的问题

教育具有传承工匠精神文化功能,在中小学教材容量有限的客观情况下,把工匠精神作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既可以弥补教材中工匠人物现代性不足的问题,又可以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改变学生对工匠的刻板认知。因此,地方政府和学校应积极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将著名工匠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传授做人学艺的经验和体会。工匠身上不仅传递着执著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坚守等品质,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优秀的文化品格,体现着对职业的认同、责任和使命,应该成为当代学生的价值追求和时代标杆。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艺作坊,让学生与所要学习、探究的事物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形成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切身认识,在实践中观察生活、了解社会,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有价值的文化,让工匠精神走进语文课堂,让语文融入生活,紧密社会实践与语文课程的联系,从以往强调学科本位的课程观转向生成、活动、整合的语文课程观。”[14]37地方政府应创造条件支持中小学积极与校园周边的种养殖场、工厂、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联系,整合、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多样的实践场所。[15]

(三) 科学规划工匠精神学习的教学梯度

工匠精神的内涵可分为自然、道德和审美3个层次。从自然层次来看,即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匠”,要具备自身岗位角色所要求的基本精神。从道德层次来看,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和负责的敬业精神,应对自身承担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审美层次来看,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对于工匠而言,自然层次和道德层次对其发挥约束和规范作用,以防止“工事”走偏或误入歧途;审美层次则更多的是工匠对于“工事”的自觉投入、全情参与和自由创造,最终使“工事”从自然走向极致和圆满。[16]因而,工匠精神的学习也应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层次相适应,在训练难度与学习深度上呈阶梯递增的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12]同时,皮亚杰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割的,“在整个儿童期和青春期,人的情感发展和认知发展是一致的”[17]35。他将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7—12岁儿童的认知发展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从“以自我为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在规则实践和规则意识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开始学习如何自我约束,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在小学阶段应关注学生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将工匠精神与语文学习相结合,如学生的书写习惯、阅读习惯等。通过学习和训练,形成耐心、专注的品质,即自然层面的工匠精神。12岁以后学生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借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学生能够对理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产生情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一些道德问题做出判断。[18]敬业是人们在集体的工作及学习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态度。[19]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生与敬业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面临着教育分流,一部分进入普通高中,另一部分将走进职业学校,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做好就业的准备。学校有责任深化其工匠精神的培育,重点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忠于职守、敬业乐群,即道德层面的工匠精神。高中阶段的学生心智逐渐成熟,是形成健康的人才观的重要阶段。16—18岁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能够驾驭层次较高的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而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十分缺乏相关的课文,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教材选编中,应优先选择含有精益求精和创新精神的文章。同时,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激发其创造力。

(四) 加强对教材中工匠精神的挖掘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主要开发者。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自身应该洞悉文学作品的内涵,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课文、传授知识。首先,教师必须通过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其对工匠精神的基本认识,增强其对文本的敏感度,这样才能够在分析文本时更具全面性,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次,教师应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内涵或人物形象,培育学生多元的人才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0]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比如《苏州园林》《赵州桥》等,教师除了进行常规性的说明文教学,还应有意识地挖掘文本中的工匠精神,正确地引导学生从建筑的精巧设计和建造工艺中体会工匠的魅力及工匠精神。同时,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应倡导多元人才观、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标准的评价观。[2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 既注意培养智能型的、创造型的高尖端人才, 也要重视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分工的细化,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人才观,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多样化需求。[22]142根据加德纳的观点,教师应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的长处,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蕴含的知识。教材中有许多涉及中国民俗文化的课文,如《中国结》《万年牢》等,教师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以教材为纽带向外界无限延伸。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如通过网络视频了解工艺的制作过程等,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

(感谢潘姿曲对中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所作的数据统计)

猜你喜欢

篇数篇目工匠
90后大工匠
健康促进视角下社区花园支持性环境营造研究
——以澳大利亚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唐都学刊》高被引论文分析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
工匠赞
2013年《资源导刊》发表各省辖市文章排行榜
2012年《资源导刊》发表各县(市、区)文章排行榜
中共党史研究篇目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