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探究式有效教学研究

2020-01-06刘松风

科学咨询 2020年45期
关键词:探究性新课程教学方式

刘松风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房山初级中学 江苏 222341)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们以独立自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主所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和传统的学习或者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更加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有效教学呢?本文将阐述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一、现阶段影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因素

(一)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虽然新课程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较长一段时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但是实质上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依旧比较传统。因为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到现代化教育的教学观,所以很容易追求没有理念和形式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只是为了巩固课本上的知识,并不是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探索、发现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新的问题。这就给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更别提开展探究式教学了。

(二)对教材了解不彻底,教学中无法明确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把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这样就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本人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教师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缺乏研究,对数学学科整体的知识结构框架不了解,欠缺必要的学科底蕴,所以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教学现象,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知识结构,同时也不能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完全领会,抓不住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失去了针对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对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程教学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倡导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探究性学习当中。比如,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生产中选取数学教学素材,还可以从数学学科特点中选取教材等等,这都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开展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下册数学“货比三家”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安排各小组到附近不同的超市、商场、露天市场对比商品的出售价格,并且对调查结果做好相关的记录,回到课堂之后开展小组学习并讨论出价格浮动和商品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可以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率,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学习。[1]

(二)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探究学习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想要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果,一方面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学习过程并精心设计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注重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自探索、学习知识,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信心,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2]例如,在开展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级下册数学“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这一课程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地图,教他们学会观察地图上标注的比例尺;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比例尺计算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在上学的时候计算自己是否走了这段距离,在此次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探究方式的引导,提出问题后测量和证实的方式让学生们自主思考;最后,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探究式学习,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3]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开展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数学思维的形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探究性新课程教学方式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打造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