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带动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1-06路丽梅

科学咨询 2020年45期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主体

范 继 路丽梅

(1.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2.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江苏张家港 215600)

高校带动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在凸显高校作用的同时,在技术合作层面上寻求与其他主体战略上的创新[1]。高校要在科研队伍凝聚力、考核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予以创新引领。政府在政策环境上、企业在平台合作关系搭建上协同创新,实现内部和外部创新联合,同时,丰富政产学研的内涵和外延。

一、高校带动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

协同创新绩效的最大化受众多因素影响。其复杂的结构要求高校在确定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指标时要重视多元化和层次性,构建开放、共享的高校、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网络,采用项目和主体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实现价值捆绑、融合,才能实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运转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一)高校主动参与、政府积极引导是催生绩效的基础

高校要进行观念革命,秉承学术自由和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环境的原则,以具体的产业为导向,构建实用性教育体系,鼓励教师与企业对接,融合性地进行科研攻关与技术创新。高校的科研要有前瞻性,避免校内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与脱节。只有充分实现交叉学科融合、教学与科研并举、科研成果产业化,高校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实现带动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目标。

产学研平台要发挥作用,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加强自身建设。政府在协同创新体系中要找准自身定位和角色关系,要在非行政隶属关系之外,在政策颁布、业务指导、资金投入等要素上做足文章,为协同平台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二)企业全力配合、中介善于调节是保障绩效的前提

企业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内围核心。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科技革新迅速,市场需求是通过企业来反映的。借助人才与市场,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企业独有的优势。企业相对于其他主体具有研发资金保障的优势,应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来抢占核心技术高地,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发挥主动性,积极与当地政府共建研发实体,为协同创新研发活动提供相应资金支持。

社会中介机构是协同创新的辅助主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效、顺畅开展需要中介机构进行资源搜索、选择、整合、对接等工作。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主体的各自属性不同、信息不对称,导致其追求目标各异[2]。中介组织的介入能够体现各主体的专业优势,通过积极协调、沟通,最大限度地降低协同创新的运作成本,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三)主体创新能力、协作水平的提升是激发绩效的关键

创新主体的协同程度取决于协同创新的自组织协调机制。创新文化、诉求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增加了协同创新的复杂性,使创新系统处于一种无序的不稳定状态,影响了创新绩效。协同创新能力和协作水平的提升需在创新资源集聚上打破现有体制壁垒,实现人才自由流动、资源高效共享、内外优势互补,解决创新资源碎片化、分散、封闭、低效问题,从而实现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应以需求为导向,体现创新效益的分类开放性,才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各主体协同动机和创新利益的追求方式是实现创新绩效的推动力。高校只有摆正价值追求取向,完善利益追求机制,才能形成稳固的创新协同共同体。

二、高校带动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

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四方协同在人力资源、资金配备、物质保障等方面共同投入并共享成果绩效的综合性系统。评价体系一般都是以投入和产出两个指标来构建的。综合考虑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才能持续优化,保持活力。

(一)投入指标

投入指标一般包含经费、资产、人员的投入。研发经费的投入是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资本与投入能力,也是区域产学研创新环境的体现。固定资产和研发人员的投入能直接影响创新系统的资源配置和运行能效。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实际投入程度是组成创新系统的内部要素,创新政治、文化、经济环境则是外部要素,将影响区域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整体水平和发展后劲。

不同主体所关注的投入指标不同,政府主要侧重于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和创新资金的投入,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发其他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视在人才上的投入,通过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完成科技创新的实际落地和产业化,进而实现学科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企业的投入主要体现在研发设备和资产上,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通过研究实践,寻求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生产能力的提升和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

(二)产出指标

高校带动型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出指标主要从科研成果效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效益、社会贡献效益三个层面来进行评价。科研效益的产出贡献率主要体现在论文、科技奖励、专利、横纵向项目等方面。服务地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关。经济效益是创新主体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迎合社会需求的劳动成果,主要是政府产学研经费投入后,研发成果在企业产业化后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产学研项目实施后为社会所做的贡献。社会效益的产出是各主体在经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后在社会上的声誉、被信任程度及对地方经济和政策实施的影响。产学研合作可以通过有效地投入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竞争力,带动政府完善决策,利用高科技产品刺激经济高速发展,进而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产学研协同主体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论碳审计主体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何谓“主体间性”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