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管理的困惑与突围方式探索
2020-01-06刘嘉豪
刘嘉豪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西安 710000)
高等教育渐渐有大众化的发展趋势,大部分的高校面对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发展机遇隐藏其中。结合当前各高校的特点特色以及在科研改革中开辟并创新的发展途径,是各高校的首要课题。地方高校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建立高校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力量相对不足等。面对当前形势下各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地方高校更多的状态是无计可施、无能为力,通常会出现有失偏颇的现象,比如在重视教学的过程中丢失了科研,或者是在科研创新中荒废了教学。本文将根据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进行理性思考,并细化分析,整合出适合各高校科研管理的切实方案。
一、科研现状
在新建设的高等院校中,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持线性增长的生长型工作,也是一项改革和创新型的工作,更是一项具有导向性价值的工作。为推进高校的科研进展,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科研条件等都需要全面革新。从转型到发展再到不断完善,这样的过程使科研管理成为一个生长的过程,并伴随着一定的动态性和非平衡性。
(一)科研意识的转型
新办院校以及地方院校的教学发展与科研意识要想达到同步转型的频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首先,高校的科研认知与教学认知要从传统的两极化逐步转变为统一化,要能够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科研对于教学学科中的结构、组织、知识运用可以起到更全面的帮助作用。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发展历史,进而明确其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的全面掌握。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其积极性,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其次,高校应将单纯的科研进行转化,为社会服务。我们要使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科研不能局限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而是要把科研的资源进行整合并推向社会,积极与社会共享,再从社会中寻找科研的方向。这样,高校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能得到教育服务与科研相结合的科研成果,形成新技术开发、文化素质推广等研究方向,真正实现教育普及的宏观理想。
(二)科研管理的革新
新办高校的政策革新囊括了教研管理的革新,其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制度革新,高校在科研管理方向建立了科研的经费、项目、成果、考核以及技术开发等方向的管理政策,以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创新;其次就科研中的管理问题进行革新,由原本的科研自发性工作、自觉组织团体的方式逐步转变为有组织、有规划的科研团队形式。在组织科研队伍、甄选学术研发带头人时,高校建设了诸多层次的实验室,同时稳步有效地推进了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联系合作的有序发展;再次是科研管理目标的变化,其管理目标由个人的发展逐步转变为帮助促进学校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从初期的引导教师个人发展逐步演化成科研与整体的发展相结合,具体体现在高校各学科建设、实现科研的社会价值这两点;最后是在各高校中增强科研投入,学校的科研意识转变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先期的科研投入上,学校仅设置一般的奖励措施,随着投入的加大,不断发展成分阶、分类的项目建设,兼人才团队建设与各类学科的科研建设为一体。同时,学校设立了研究基地,以促进学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国家对于科研的投入是具有鲜明层次的,也是具有覆盖性的。[1]
(三)科研队伍的成长
各高校最为迫切的愿望就是人才的引进,因此引进人才的力度大。尤其是在本科教学政策的引领下,本科院校的人才储备量不断扩大,拥有的高层次人员也在不停增加。人才引进的多样化、多层次化,使学校的科研队伍日益精壮起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现阶段的科研队伍以青年博士生为中坚力量,博士群体还是省级以及国家级的科学研究主导人员;其二是科研团队中发展不均,大到各单位、各学科,小到个人,因建设力度的不同,导致学科内的发展水平不同,使高校中的科研团队水准相差较大,影响了学科研究的全面进展;其三是在科研整体团队上还是对薄弱,体现在层次连接上的缺失。学校短期内建设科研队伍,整体的年龄、水平均有偏差,在团队领导中找不到相适应的带头人,团队结构不够完善,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发展。
(四)科研成果的初级显现
新建高校的科研水平具有局限性,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能进入的科研领域也十分有限,整体的科研队伍仍有待发展和建设。其科研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也相对初级化,导致科研成果也相对单一化、浅显化,仅表现在论文发表上,更无法做到进入实践领域体现其学习成果,也无法与科研水平较高的资质院校进行对比。[2]
二、高校中的科研管理定位
当前,各高校在科研与教学相关联的方向上仍然有很多问题出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平衡是高校当前的首要职责。一般来讲,高校不只是人才培养基地,更是学术研究基地。当然,不同的高校其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全国性的高等院校可作为研究示例学校,而地方或者新建学校则应从现实角度出发,更全面地剖析自身教学与科研的工作联系。
(一)各高校积极从事科研
不论是地方高校或是新建院校,都不可放弃科研。其原因是教研与科学成相辅相成之势,不可分割也无法分割。现如今的教育体系是以创新性为主,教师若是不能做到在科研中提升自己,就无法完成教学中的任务。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不断从事科学研究才能推进学校的发展。
(二)科研要围绕教学开展
科研工作围绕教学工作开展,并不影响科研的在各高校中的地位。对各高校来说,教学是学校的重要环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其承担着为社会输送人才储备的重要责任。实践证明,只有将科研与教学紧紧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科研与教学之间是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科研要结合经济建设展开
教师在研究经济建设的科研项目时,可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同时也可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科学研究若想保持高质量,在科学研究领域中一定要有令人满意的薪资待遇,这样才能吸引更具学识的人才。高校还应具备适应新时代的先进设备,并及时维护设备,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最高阶的科研环境,同时准许科研人员自行研究科目,更要建立完善的评估程序。
(一)强化科研引导,营造科研良好氛围
在科研管理发展中,高校要想突破当前的瓶颈,推进科研的发展,就必须在科研管理上下工夫。首先是在制度方向上,高校要完善经费管理、科研奖励、项目管理等,促使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更具积极性,进而为科研工作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系统。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要具有前瞻性,突出其制度的建设性和保障性。其次,高校要通过会议宣传、专题报告等方式,深化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意义的认知,并针对科研与社会的关联方向进行探讨,使浓厚的科研氛围充盈整个高校。再次,高校要通过科研管理对先进个人及集体进行表彰评选。尤其是重点项目方向上,学校要予以更全面的支持。最后是科研管理中对于学术风气的规范,高校对于剽窃、造假等有辱学术的行为,要严厉打击,杜绝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等不实现象和不良风气。
(二)增强科研平台建设,促成科研品牌
以学院的角度出发,未来的科研工作重心是要不停地建设科研平台,使广大科研人员拥有优越的办公环境和条件,在科研平台的扩建中,让国家的高阶人才实现潜心科研、早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美好愿景。首先,要加强院级重点建设科研室和人文基地,在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鼓励并发动学院适当提供经费用来建设人文基地;其次,要提升原有的研究实验室和基地,促进重点科研室落户学院;再次是建设良好的政策平台,支持学院关于科研政策的转型措施,大力支持开发型科研与现实应用型科研,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与社会中,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最后是设置激励和评估制度,引导科研队伍研发出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凸显学院的地方特色和实用性特点,进而提升研究品质。[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个高校对于科研管理的方法不尽相同。在进行科研管理时,高校不能把科研与教学分割开来,必须要共同发展,不能出现偏废行为。这就需要依靠一套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而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起到引导的价值。做好科研的管理,是使科研进步的根本性因素。高校做好科研管理的把控工作,可以推进学校的科研进程,更是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科研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