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内涵分析
2020-01-06龚雪慧
龚雪慧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1]的的丰富内涵及重大意义,激起社会各行各业热烈讨论。工匠精神本身具备怎样的意蕴,今天为何这么被人们推崇与重视?它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当下的改革大业又有怎样的特殊联系?我们应该如何去弘扬“工匠精神”,探究它扎根的土壤,探究“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工匠精神”内涵诠释
(一)百度百科、MBA智库百科的解释
百度百科中把“工匠精神”解释成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蕴含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刻苦耐劳、严谨求真、创新包容等人文精神。
MBA智库从员工、企业家两个角度,将工匠精神诠释成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员工应具有敬业、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品质;企业家应具备战略眼光,能敬业、开拓创新。
从二者诠释中不难看出:(1)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需要人的坚持;(2)工匠精神中闪烁的关键词是“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创新”。
二、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工匠精神
(一)古代匠人展现出朴素“工匠精神”
1.实用理性下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工匠”一词首先出现,据《逸周书·文传解》《荀子·儒效》等书记载:在该时代工匠已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且多为木工匠人。进入汉代后,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形成百工,据东汉《说文解字》记载:此时工匠的内涵已发展至整个手工业从事者。
此时手工业者关注的是开展从无到有的生产实践建设,担负产出更多物质的职责,注重弘扬对物质生产的实用技艺。《管子·立政》中记载:只比较雕工的精巧与否,而不具备实用价值的手工业技艺,会对国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赋税的减少,不建议推荐。
而以增强器物的实用性和便利性的创新,是值得提倡和弘扬的。尤其是后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实用理性下的创新精神。
2.艺术审美下的精益求精的精神
到了唐、宋鼎盛的时期,物质发展空前繁荣,米粮价格也达到历史低点,百姓安居,生活安逸,多数阶层“温饱”已经解决。大家关注的目光放在商品的创作上,放在对人伦道德的追求上,形成了师徒传承的工匠培养机制。这种对商品尽善尽美的追求形成匠人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如中国的漆器、瓷器、玉器等商品的艺术价值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生了很多精品、独品。
古代的工匠精神渐渐凝结下来,形成熟能生巧的卖油翁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故事。
因此,“工匠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是古代匠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因。
(二)具有时代烙印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人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真正的匠人都独居匠心,心里是满满的“工匠精神”。
1.建国初期“两弹一星”的奉献精神
建国初期,国家要搞两弹一星,举全国之力,将资源都集中在两弹一星项目上。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施工人员、部队军人心怀伟大的报国情怀,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去往深山戈壁,在艰苦的条件下,隐姓埋名,潜心工作。伴随着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反复实验,他们最终攻坚克难,实现了原子弹、氢弹、卫星项目。
那时的人们,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在那样的年代,“工匠精神”除了体现高技术、高技能外,更多的是奉献精神。怀揣本领、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个体对“工匠精神”的最高诠释。
2.改革开放初期是“开拓进取”的企业家精神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逐渐取代计划经济。人们对生活需求多样化,导致经济形态的变化,市场开始起资源配置的作用。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生产赶不及市场变化,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而,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他们敢闯、敢拼,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在这个时期显得格外耀眼。
广东、浙江的“老板”经济、江苏政府呵护下倍感珍惜的实体经济,就是那个时代的诠释。当然,此时讲的企业家精神,只是一种冒险精神、创业精神。企业生产的产品还不够精益,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高、精、尖的问题,也没有过多资源去把每项工作从99%做到99.9%的提升。
3.当代中国匠人的“大国工匠”精神
(1)大国工匠、技术大拿用行动践行工匠精神
大国工匠、技术大拿缔造了工匠界的神话。他们身上表现出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至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高凤林,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勤学苦练修内功,攀登高峰解疑难,妙手回春救杂症。他实现了“跨行业焊接成果--火箭发动机异种金属关键组件焊接工艺”创新实践,在国际比赛技高一筹、勇拔头彩,创造奇迹扬名海外,被誉为站在巅峰之上的中国技师。
胡双钱,坚守钳工岗位35载。在从业生涯中,他加工的数十万个零部件竟没有一个次品。他践行的是工匠的良心。一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铣床来完成的复杂飞机零部件,他仅依靠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就实现了该零部件的加工,而且一次性通过检测,精度达到0.024毫米。本着对“航空工业要的就是精细活”的认识,胡双钱对待任何零件都一视同仁,核对图纸、划线打磨、完成加工、交付产品,每个步骤他都反复检查数遍,硬生生地做成“零瑕疵”。他也由此被人们称为“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打造极致”的航空手艺人。
(2)各行各业涌现出大批优秀劳动者
无论是技能大赛冠军,还是劳动模范,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劳动者。他们对职业既敬畏,又爱戴,坚守、执着是他们的唯一选择。[2]
三、工匠精神培养与传承
(一)工匠精神培养的对象
正是由于国家在各行业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劳动者,整体上带动了国家的制造水平提升,最终使得国家有信心、有能力走上“改变、超越过去”的创新道路。“国家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创新仍然需要大批科学家,急需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填充到产业的各大领域。因此,社会、企业和培训单位、学校应积极完成人才接续培养,补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
(二)工匠精神的传承需要国家层面上进行组织和制度保障
新时代,我们不只要承认大国工匠,更要承认每一个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最普通的劳动者。我们要给所有工匠相应的薪金待遇和社会待遇,减少行业间各项待遇差距。
宏观上,我们要借助宣传渠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术、技能的氛围。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匹配相关管理制度,为新时代工人、工匠们分配相应资源,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国家层面上应该逐步统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或“行业职业资格标准”,鼓励社会、企业、学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复合、共赢地培养人才。
(三)配置工作室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
给工匠们配备工作室,对于弘扬工匠精神是一个比较高明的做法。在工作室中,企业的知识资源得以共享,隐形的知识资源得以开显。
相比单纯的工作车间,工作室显得更加舒适体面。大家来工作室坐坐,不只是为了一杯咖啡、片刻休息,更多的是人的集聚。人们集聚在一起可以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工作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成为聊天室。
有了工作室这个“团队聚集点”,企业资源会共享激增。因为汇聚产生效益、产生价值。有了人的集聚,最大的人才资源问题就解决了。让大家来工作室,可以更方便解决企业技术、技能问题和难题。工作室中各种装备就绪,等待大家使用。工人师傅们可以方便地用投影、白板、水笔等工具绘制图纸、分享观点,共享知识资源。大家团队讨论,最后组长一锤定音,这样可以有效地将智慧凝结,使隐形知识资源开显。
同时,工作室也是“师徒带教”完成技术、技能的传承的好地方。
(四)“师徒带教”传承工匠精神
新时期的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匠人,必须有好的师傅指点。师傅系统地传、帮、带,使徒弟成人、成才。
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师傅把技术标准、对职业的忠诚度都毫无保留地呈现给徒弟,让徒弟近距离感受“师傅对精度的把控”“对实践的一丝不苟”,口传心授教授徒弟“慢”就是“快”的技巧。当徒弟做错了,师傅就用多练几遍技术来纠正他,甚至陪着他一起练,用训练强度来确保徒弟今后不出错。
徒弟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守,努力打磨中国制造,追求自我作品高远境界,追求自身的价值取向,明白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最终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3]
四、结束语
“工匠精神”的内涵表现为文化性、道德性,是中国工人阶级内心追求的一种“做人”的理想标准,是中国人内心渴望到达的一种“理想人格”。
时代的召唤、国家的迫切需求,要求我们大力传承“工匠精神”。只有建立有效的工匠精神培养机制,才能使在校学生未来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建设者,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