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基础设施项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以亚吉铁路为例

2020-01-06

铁道建筑技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亚吉埃塞吉布提

张 磊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38)

1 概述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下,基于“中国制造”的经验和优势,铁路建设已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一张靓丽的国际名片。2019年4月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落幕,会后发表的《联合公报》的附件一中第一项即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经济走廊及沿线工业园”[1](“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以下简称为:亚吉铁路)。

2 亚吉铁路建设、运营简介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成果

亚吉铁路是非洲大陆第一条、也是最长距离的跨国电气化铁路,它是海外首条集设计标准、投融资、装备材料、施工(土建、轨道、电气化、通讯信号)、监理和运营管理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中国化”铁路[2]。亚吉铁路采用中国二级电气化铁路标准建设,客车设计时速120 km,货车设计时速80 km,总投资42.9亿美元(含机车车辆采购),其中埃塞段70%的建设资金和吉布提段85%的建设资金采用中国进出口银行商业贷款[3]。这条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屡次被中国领导人点赞的跨国铁路,已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非合作的旗舰项目,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

2.2 亚吉铁路的签约和建设

亚吉铁路的签约可谓是“十年磨一剑”。2001年2月,中国土木应邀与埃塞俄比亚交通通信部签署铁路合作协议,并派遣专家团队赴现场考察了埃塞俄比亚全境的地况,随后,该公司根据考察结果提出了《埃塞俄比亚铁路发展规划建议书》。

历经十年的经济发展,2011年10月,埃塞铁路公司与中铁二局签署亚的斯亚贝巴-米埃索铁路建造合同(第一段);同年12月,埃塞铁路公司与中国土木签署埃塞米埃索-达瓦利铁路建造合同(第二段);2012年1月,中国土木与吉布提财政部签署了吉布提段铁路建造合同(吉布提段);全线铁路标准与中国铁路标准相同。至此,亚吉铁路建设的商务合同全部签订完毕。2013年5月,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亚吉铁路提供融资支持的贷款协议在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签订,为项目最终落地实施创造了必要条件。

2.3 亚吉铁路的实施和产业链延伸

2014年5月,亚吉铁路全线开始铺轨时,埃塞俄比亚总理亲自拧上了铁路轨排的第一颗螺丝。为将中国的铁路运营维护经验引入非洲,2016年7月,作为联营体代表的中国土木与埃塞铁路公司和吉布提财政部签署了为期6年的铁路运营维护合同,外加2年的技术服务合同。

由此,从前期铁路规划、设计、施工,再到铁路建成后的运营,这条铁路完成了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全产业链闭合。2016年10月,亚吉铁路通车庆典在亚的斯亚贝巴的拉布车站举行,吉布提总统、埃塞俄比亚总理以及作为嘉宾的多哥总统一同为通车剪彩。2017年,亚吉铁路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评为“中国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

2.4 亚吉铁路实现安全商业运营

2018年1月1日,亚吉铁路启动商业运营。两年来,亚吉铁路运营成绩喜人。截止2019年12月31日,累计开行客运列车629列,总计发送旅客约21.9万人次;累计开行货运列车1 577列(其中重集装箱500余列),运送集装箱11.2万个标箱,货物发送量462万t;客货运量呈明显递增的趋势。

随着吉布提多哈雷多功能港的建成(2017年5月24日开港)以及自贸区及城市开发进程,吉布提的港口年吞吐量将达到3 500万t(几个码头合计散货吞吐量1 700万t外加124万个标箱),且2/3以上的到港货物是运输到埃塞和出口埃塞的。如此巨大的运输和商贸物流需求,在将来会给亚吉铁路带来无限商机。

3 亚吉铁路的成功经验

亚吉铁路的成功实施及后续运营,成为拉动埃塞、吉布提两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给当地百姓带来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为两国乃至整个东非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亚吉铁路一路走来,中资企业经历风雨。其中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容易”:一是项目追踪不容易,自2001年中国土木派员赴现场考察并提出埃塞铁路规划,至2011年签约,前后经历了10年时间。二是项目实施不容易,自2012年项目开工,在国家部委、使馆、经参处等多方努力及推动下,亚吉铁路于2017年12月底成功完成最终验交,历经6年风雨终见彩虹。三是承担运营任务不容易,自商业运营开通以来,运营团队面临着“两个国家间协调、两家公司间磨合、电气化配套不到位”三大挑战,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克服了团队组建难度大、业主预算不到位、沿线安保不到位、水电不到位等诸多困难,持续改进运营成效,促使客货运量稳步提升[4]。

3.1 亚吉模式及其含义

在亚吉铁路的建设中,通过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中国土木总结出国际化经营的新模式—“亚吉模式”。亚吉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用中国标准在海外建设一条铁路,带动技术标准、设计、建设、装备、运营等铁路全产业链“走出去”;二是通过建设一条铁路,建设沿线经济带,带动沿线经济发展,实现中非产能合作的有效落地[5-6]。

3.2 中国标准是“走出去”的核心要素

中国铁路(包括其他工程)想要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发布一系列受到普遍认可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获得国际承认的技术规范,通过输出标准掌控工程项目的话语权。因此,我国政府现阶段需进行顶层设计,积极向世界推介中国标准,并全力开展中国标准与世界之间的对接。另外,若要让海外业主真正接受、吸收、使用中国技术和标准,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对当地的教育和培训是一条切实可行又颇有成效的途径[7]。

3.3 全产业链服务是“走出去”的首选方案

在一个海外铁路项目上马之初,所在国政府需要将今后的运营维护和项目沿线经营开发一并予以考虑(非洲国家大多还做不到)。因此,中资企业要尽可能帮助所在国政府,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首选方案,从工程承包商、建造商向境外投资商、多元运营商和综合服务商转变[8];从过去单一的承包工程向区域经济开发、带动国际产能合作的方向转变。这样既可以延伸项目产业链,又能够协助解决项目所在国的远期还款问题。亚吉铁路、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尼日利亚的阿卡铁路等都是中资企业主导运营,确保了铁路建成后的效益发挥;同时通过主导或参与运营,更可以带动开发铁路沿线商贸物流业,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一方民众[9]。

3.4 人才培养是“走出去”的重要基石

一切商业活动的核心要素,都是“人”的因素。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走深走实,中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既需要精通工程技术的人员,也需要掌握外语并能与项目所在国政府、企业及社团有效沟通和谈判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还需要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财务税务、人力资源、合同及法律等各类专业人才,这些海外专业人才是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石。

2018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提出要在非洲设立10个鲁班工坊,向非洲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头雁计划,为非洲培训1 000名精英人才;提供5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及5万个研修培训名额,邀请2 000名非洲青年来华交流。显然,中资企业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当地人才,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地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并帮助所在国政府缓解就业压力[10]。

4 中资企业海外实践经验探索

4.1 海外经营要融合一个国家发展战略,要满足当地业主需求

始终立足市场需求,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捕捉最有价值商机的先决条件;始终立足市场需求,是企业在全球范围配置最有效资源的基础土壤;始终立足市场需求,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谓“早知三日,富贵十年”,说的就是对市场趋势的敏感度和把握度,国际工程市场瞬息万变,谁抓住了市场,谁就抓住了核心环节,就能掌控先机。

就像中国的工业化并没有照搬欧美经验一样,非洲的工业化也无法照搬中国经验。非洲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政治文化特质,决定了非洲的工业化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而中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与非洲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工业发展经验。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中非合作内容,近年来都被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合作的重要会议上反复提及,二者可以形成到“互联互通”的有机整体,联动发展。

因此,中资企业要对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趋势有清醒地了解,瞄准市场潜在的需求,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把自身的产能优势和项目所在国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结合起来,把自身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同项目所在国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带动提升海外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4.2 海外经营模式创新的相关建议

非洲国家发展工业需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金额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后期运营维护的资金缺口和能力缺口都较大。尤其是在大量基础设施建成运营过程中,非洲国家还需要归还债务,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近年来,不少非洲国家已经面临基础设施投入与债务增加的两难选择。

4.2.1 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具有互补性规模经济效应,互联互通发展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下的收益递增效应,从而带动沿线经济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园区都是具有规模经济特性的行业领域,这就决定了其固定投资回收周期长,资产流动性很低的特点,再加上非洲的经济基础情况,在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建成后,形成聚集产生效益的时间非常漫长。“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符合规模经济中的“互增强”机制,能够互相为对方贡献客户,一方面可以为已经进行的交通基础设施带来人流和物流,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园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这种模式从机制上可以实现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

4.2.2 以产能合作促园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经济增长需要劳动力要素、企业家才能、资本要素、技术要素和制度等要素的汇集。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低,资本匮乏,劳动力教育程度偏低,技术落后,很难在其国家范围内自发实现上述要素的聚集。“基础设施+工业园区”的复合性模式可以在局部地区集中制度要素、企业家才能、劳动力要素,实现工业发展“小环境”,再逐步带动其他区域的发展。

自2019年7月7日起,非洲大陆自贸区协议(AfCFTA)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在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44个成员国之间的进出口货物贸易将实现零关税、零配额,自由流通。由此可见,未来十年,将会是非洲国家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关口,大部分非洲国家需要吸引国际产能,实现经济起飞。在中国生存空间较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充分利用此次契机,将国内产能有步骤、分阶段地逐步转移至非洲国家。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产能合作的协同发展不应忽视外汇和金融政策

目前,很多工业园区的经营企业在非洲国家难以获得融资,在中国国内也难以获得融资。这制约了非洲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非洲国家普遍面临外汇短缺,并进行外汇管制,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且非洲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不够稳定,货币的汇率波动风险较大,一旦当地币贬值,企业就会蒙受很大的损失[11]。金融与外汇政策情况改善,可以为中资企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应适时扩大在非洲的战略布局,逐步加强与汇率风险相关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为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提供有效保护。

4.2.4 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以复制和借鉴

在我国,基建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相关研究表明,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或者经济衰退期,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一方面,基建投资能够拉动经济需求;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领导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上指出,“我们都支持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导向,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打破发展瓶颈,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并从中受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可以成为推动非洲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还能促进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助力非洲国家的工业化。

5 结束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项目的成功是对于坚持与耐心的最好回报。亚吉铁路的开通和运营,以及由此发展出的亚吉模式,为新形势下中资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创新模板[12]。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中资企业,应顺应形势,提升视野,转变观念,从建设单一工程到项目“投建营一体化”,再到积极参与沿线经济开发和产能合作,以海外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中资企业海外发展的特色之路。

猜你喜欢

亚吉埃塞吉布提
埃塞人911庆祝新年
帝亚吉欧开掘“生命之水”
吉布提成为反海盗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