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送别诗研究的拓荒之作
——《唐代送别诗研究》序

2020-01-06

关键词:诗歌

丁 鼎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意谓诗歌是以有韵律的语言来表达情志的文学样式。人类社会中的人伦感情主要包括亲情、爱(恋)情和友情。这三种人伦之情可以说是诗歌描述、吟咏的永恒主题。自古迄今,莫不如是。人是群体性动物,需要有稳定的家庭、朋友和社会关系,需要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滋养和抚慰。但由于种种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原因,每个人都会与自己的亲人、爱人(恋人)和友人有或长或短的离别。各种各样的分手和离别,是对各种常态化人伦关系的异化或撕裂,不可避免地会对各种人伦之情蒙上一层或淡或浓的惆怅和忧伤,因而江淹《别赋》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亦谓“多情自古伤别离”。诚哉斯言!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贯穿于亲情、爱情和友情之中的离情别绪也是诗歌吟咏的永恒主题。历史上从不同的视角对离别之情浅唱低吟的诗歌比比皆是,从而在诗歌谱系中形成了一种专门表达离愁别绪的诗歌——送别诗。从文化学的视角考察梳理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送别诗与古代的祖道祭祀仪式、饮酒饯行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礼仪活动,从而形成了送别诗这一特殊的诗歌门类。析言之,根据写作主体的不同,送行者所撰写的诗歌可称为“送别诗”或“赠别诗”,而被送者撰写的诗歌可称为“留别诗”。统言之,无论是送行者还是被送者,在分别之际撰写的抒发离情别意的诗歌均可称为送别诗。

送别诗源远流长。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送别类的诗歌,如其中的《邶风·燕燕》一诗,就是一首文学性和艺术性很高的很有代表性的送别名篇。该诗有云:“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关于此诗的作意,历来众说纷纭,《毛诗序》称“卫庄姜送归妾也”。郑玄笺认为这是号称中国第一位女诗人的卫庄公夫人庄姜,在庄公之子卫桓公被弑后,送别与自己情同姐妹的桓公之母戴妫(庄公之妾)回陈国时所写的。全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感情真挚动人,把离情别绪描述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不禁惆怅感慨,故王士禛《分甘余话》卷三推许此诗为“万古送别诗之祖”。

送别诗自《诗经·燕燕》滥觞之后,其后两汉魏晋南北朝以迄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均有许多名篇佳作流传于世,堪称诗歌族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汉代的送别诗当以《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和《文选》所载李陵与苏武的数首赠答诗为代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慨叹别离之苦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文选》卷二九托名李陵的《与苏武三首》其一曰:“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这首诗抒发了分别与相思的深情,可谓典雅隽永,令人击节叹赏。此外,《文选》卷第二十《诗甲·祖饯》还选有八首送别诗,即曹植《送应氏诗》二首、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一首、潘岳《金谷集作诗》一首、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徴还东》一首、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一首、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一首,以及沈约《别范安成诗》一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的八首代表作。萧统的《文选》将这类送别诗标举为“祖饯”类具有重要意义,说明魏晋时期送别诗已经大量出现,主题趋于明朗,开始以一种独立的面目自立于文学园地。

《文选》在“祖饯”类诗歌之外还收录了许多其他诗人所作的送别诗,如曹丕的《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二四),王粲的《赠蔡子笃》(《文选》卷二三),应玚的《别诗二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三二),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与伍侍郎别诗》《送别王宣城诗》《送盛侍郎饯候亭诗》《与荀中书别诗》《送从弟道秀别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九)等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情深意长的送别诗名篇。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本时期出现了南朝江淹撰写传诵千古的《别赋》。本赋将人们的分别划分为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方外之别、情侣之别等七种类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摹写和吟咏,对古人送别情感、送别情景、送别缘由、送别方式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可谓送别诗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理论总结。

唐诗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冠冕。而唐代送别诗可谓这顶冠冕上一串璀灿的冕旒。唐代送别诗是唐代诗人集体无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结晶,既有着强大的社会交际实用功能,又以其绚丽的艺术色彩绽放于诗歌园地,并以其温馨的诗心及爱意美化和雅化了人伦社会,从而进一步升华了唐代文化多彩而恢宏的气象。唐代送别诗在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清人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集》中共收录唐人诗歌1 900余首,而其中送别诗竟有300余首,占整个诗集的六分之一还多。由此可见唐代送别诗的空前发达程度。唐代送别诗不仅有大量名篇流传于世,而且作者广泛,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的文人学者。唐代送别诗既是各个阶层唐人社会生活的诗意表现,亦是唐人社交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写实记录,对于后人从不同层面领略和认识唐代社会生活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唐代送别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送别名篇、名句,诸如“阳关三叠”“灞桥折柳”“孤帆远影碧空尽”“天涯若比邻”“儿女共沾巾”“送君南浦外”“长亭晚送君”“别离吟断西陵渡”等,不仅都已成为耳熟能详的典故,而且成为后世诗歌经常吟咏的意象,丰富了后世文学艺术的宝库。

许智银教授近20年前即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唐代送别诗研究,陆续发表了多篇探讨唐代送别诗的学术研究文章。她2002年申报获批河南科技大学基金项目“唐代离别诗研究”,2004年申报获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送别诗的文化观照”,2014年以《唐代送别诗研究》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获得批准。嗣后,作者又根据五位评审专家的修改意见对书稿的篇章结构、语言表述和学术规范等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完善,终于形成了目前这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40余万字的有关唐代送别诗研究的学术著作。

这部凝结着作者十几年心血的书稿对唐代送别诗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探讨了唐代送别诗的文化渊源和发展流变,论述了唐代送别诗的艺术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拓展了唐诗研究的视野。约略说来,本书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选题具有一定拓荒性。唐代送别诗虽然早就引起历代学人的关注,对唐代送别诗进行评点研究者代不乏人,但学界迄今似乎尚未见到有关唐代送别诗研究的专门著作问世。本课题成果筚路蓝缕,以40余万字的篇幅首次对古代送别诗尤其是唐代送别诗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术梳理。

2.作为一部断代送别诗研究专著,本书不仅从艺术审美的角度重点对唐代送别诗的内涵、特征、意象、类别和发展历程、写作手法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而且对唐代送别诗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及其在后世的流风余韵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和论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比较清楚地勾勒出送别诗发生发展的脉络,对于读者赏析和认识唐代送别诗的艺术成就及文学地位大有裨益。

3.本书稿借鉴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唐代送别诗进行多角度的观照和探索,从而为读者立体地认识唐代社会风情和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4.立论建立在坚实、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之上。本书的内容不是空疏的议论,而是在广泛占有材料基础上的归纳和概括。每一章每一节的论述和结论,都有充分的文献依据。可谓持之有据,言之成理。

当然,任何学术研究都是一个认识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任何学术研究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可能有其局限性。这部颇具草创性的《唐代送别诗研究》虽然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但毋庸讳言,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本书第四章题目为《唐代送别诗独具匠心的篇章结构》,按说本章内容应该是围绕唐代送别诗的篇章结构展开论述,可是本章第二节的五个小题目为“何当重相见”“天涯望断肠”“相思情何已”“慰勉化别愁”“规诫动真情”。可以想见,这些小题目的主旨实际上主要是在探讨艺术表现手法,而并非讨论篇章结构,然则就显得有些文不对题。此外,本书个别章节的引文、引诗似乎过多,失于不厌其繁。这些丰富的引文、引诗虽然可向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信息,有助于读者对有关问题的理解,但未免显得有些繁复而欠精炼。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将来再版时加以调整和完善。

总之,本书虽然存在上述问题,但小疵难掩大醇。从整体来说,本书选题具有拓荒价值,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结论合理,对于唐代诗歌研究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许智银教授曾于十几年前在山东师范大学师从不佞攻读博士学位,与我有师生之谊。本书即将付梓之际,她将书稿发送给我,嘱我为本书撰写序言。我自知笔拙,且对诗学素乏研究,因而建议其另请高明,但她执意索序于余,盛情难却,于是便就观感所及写下如上这段献曝之见,权作本书弁言,聊表祝贺之忱。

猜你喜欢

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歌两首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