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锻铁与成仙之关系
2020-01-06李中塬
李中塬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南京 210097)
竹林七贤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口号,放浪形骸于世间。嵇康身为领军人物,最为人所论道的便是树下锻铁。如此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文献和出土文物的蛛丝马迹判断,锻铁与成仙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关系。
一、 成仙之信仰
嵇康有成仙的思想,这一点毋庸置疑。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说,嵇康处于“魏晋易代之际”,人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从黄巾起义到曹丕即位,战乱频仍,民生凋弊。据统计,三国时期较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下降了将近86.4%[1];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的人口数处于低谷,大概在2 224万到2 361万之间,如果东汉人口的高峰在6 000万左右,那么就减少了60%[2]。战争过后接着是瘟疫横行,加剧了社会灾难,人口减少,人的寿命缩短。“家家有丧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植《说疫气》)可以说是当时现实的生动写照。王粲的《七哀诗》(西京无乱象)等诗中同样记载了生灵涂炭的乱景。这些客观上的原因造成了当时超过80%的人口持续在战乱、瘟疫中受到冲击。这对于当时人们的心灵是很大的冲击,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
其次,易代之际,党派争斗激烈,也促使嵇康成仙思想的加深。嵇康与曹氏宗族联姻,在政治上就必然会走向司马氏的对立面。在嵇康被斩首之前,被司马氏以各种理由处死的人不胜枚举[3]。这进一步加剧了嵇康对生命倏忽即逝的恐惧,希冀通过成仙寻求解脱之道便也顺理成章。
第三,服食与山阳地理位置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嵇康擅养生之术,曾作《养生论》。他认为:“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载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4]252-253基于此,如果注重养生,则千年可期,这样的人在当时就是仙人。在《列仙传》和《神仙传》中,具备长生不老属性的人都可以算作是仙人(“老而不死曰仙”)。史书记载:“家世儒学,少有隽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尝采御上药。”[4]591从好老庄、服食到采药,则看出其思想由儒渐趋向道家与道教。从他的诗歌中也看出其思想的转变:“爰及冠带,冯宠自防。抗心希古,任其所尚。托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素养全真。”[4]42(《幽愤诗》)如此原因,不外乎一是远离杀戮,二是志之所在。汉魏以降,道教兴起。特别是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鲁归顺曹氏,曹对其优待有加,并且与之结为亲家,这在客观上为天师道在曹魏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为了传道的需要,道教需要加大对民众的吸引力,特别强调服食可以长生的方法。葛洪说:
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抱朴子·金丹》[5]70
这样声势浩大的阐述飞升秘诀,目的是显然的。如果按照这样的养生方式也未尝不可。此外,曹魏集团也征召了一大批方士进入京城,“上党王真、陇西封君达、甘陵干始、鲁女生、谯国华佗字元化、东郭延年、唐霅、冷寿光、河南卜式、张貂、蓟子训、汝南费长房、鲜奴辜、魏国军吏河南赵圣卿、阳城郄俭字孟节、庐江左慈字元放”[6]204。这些方士进入京城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从现存的曹丕的《典论》中还可以见到当时的风气:
文帝《典论》曰:陈思王曹植《辩道论》云:世有方士,吾王悉招至之: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俭善辟谷,悉号二百岁人。自王与太子及余之兄弟,咸以为调笑,不全信之。然尝试郄俭辟谷百日,犹与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能如是。左慈修房中之术,善可以终命,然非有至情,莫能行也。甘始老而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王使郄孟节主领诸人。[6]205
文帝《典论》云:议郎李覃学郄俭辟谷食茯苓,饮水中不寒,泄痢殆至殒命。军祭酒弘农董芬学甘始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寺人严峻就左慈学补导之术,阉竖真无事于斯,而逐声若此。
又云:王仲统云:甘始、左元放、东郭延年,行容成御妇人法,并为丞相所录。间行其术,亦得其验。降就道士刘景受云母九子元方,年三百岁,莫之所在。武帝恒御此药,亦云有验。刘德治淮南王狱,得《枕中鸿宝秘书》,及子向威而奇之。信黄白之术可成,谓神仙之道可致,卒亦无验,乃以罹罪也。[6]207
虽说曹氏将这些人招致京中,政治上的意义或许占据主导,但是曹氏父子等人对神仙方士并没有任何怀疑而且亲自实践了这些方术。当时的东吴孙氏亦是如此,据说孙权还练过隐身术。魏晋时期,在家或者出家修炼仙术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但大致的方向是走向山林。到了东晋,葛洪明确提出修习术法必须入山林。此时,京城是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嵇康就选择了距离京城较近的山阳作为修炼之地,这也可以解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模画出现的植物不是竹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中还有一个使人迷惑的问题,既然东晋时期竹林七贤已经得名,为什么其中不画竹林,而是画各种各样的乔木(有人认为其中也有一种阔叶竹)。其实答案可能很简单,既然人物是谁都不重要,植物就更不必拘泥于原典。这些树木在形式上一方面将画面划分为不同的单元,另一方面又将各个人物联系在一起。除此之外,墓葬中装饰这些树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人们相信要成仙就要到山林中修道,《抱朴子》有《登涉》一篇,专讲入山求仙之事,在这时期发展成熟的山水画和山水诗,无不与求仙有关。”[7]208山阳位于东太行山之南,因之而得名,前人就将此山称为“天下之脊”。山阳北面又是太行山,与太行山相近的又有王屋山,这些名山都有很多隐居仙人与仙药。且山阳地区盛产名贵菊花,菊花的养生作用很好。魏晋名士爱喝酒,一种是药酒,一种就是普通酒。王瑶在《中古文学史论》中就阐述过渊明采菊花造酒为了长生,写下过“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8](《九日闲居》);另魏文帝也在给钟繇信中提及“唯芳菊纷然独荣,……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9](《九日与钟繇书》)。故而这些人爱喝药酒,不外乎希冀长生。嵇康性爱服食,经常入山采药,也大多抱着如此想法。其中,以孙登和王烈与嵇康交往最多。《晋书》本传有相关记载: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晋书·嵇康传》)[10]
王烈、孙登的事迹在《神仙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他们都曾在山中寻找仙药,可以推测,仙药在他们的思想认知中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朱砂为金,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抱朴子·黄白》)[5]287
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合之用古秤黄金一斤,并用玄明龙膏、太乙旬首中石、冰石、紫游女、玄水液、金化石、丹砂,封之成水,其经云,金液入口,则其身皆金色。老子受之于元君,元君曰,此道至重,百世一出,藏之石室,合之,皆斋戒百日,不得与俗人相往来,于名山之侧,东流水上,别立精舍,百日成,服一两便仙。若未欲去世,且作地水仙之士者,但斋戒百日矣。若求升天,皆先断谷一年,乃服之也。若服半两,则长生不死,万害百毒,不能伤之,可以畜妻子,居官秩,任意所欲,无所禁也。若复欲升天者,乃可斋戒,更服一两,便飞仙矣。(《抱朴子·金丹》)[5]82-83
嵇康曾得到王烈的指引,得到了石髓,因时机掌握不好而错失。和石髓同属性的食物是能够起到长生之用,且这些仙药常出现在海外仙山之中:
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对会稽,去西岸七十万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甘,名之为玉醴泉,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海内十洲记》)[6]65
嵇康在自己的诗文集中也经常流露出对仙药的渴望:
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游仙诗》)
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徘徊钟山》)
涓子宅其阳,玉醴涌其前。……纟玄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琴赋》)
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练形易色。(《重作四言诗·思与王乔》)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与山巨源绝交书》)
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答难养生论》)
根据文献的记载,钟山是仙山,上有灵芝、神草、玉英之类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其他如黄精、玉醴、金丹、石菌之属也属于仙药的范畴。
根据《列仙传》中的成仙方式大致可以得出,这些仙人是以修炼(服食)为主要叙述内容,通过服食可以由人变成仙,除了原本是仙人外,要想成为仙人,修炼术法,游历人间,经受考验,且这些仙人活跃的地带主要是集中在北方地区,可以说明这个区域神仙的思想流布是很广的,且可以佐证曹氏集团的崇仙活动。神仙虽然可以得到,但是仙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的。这些仙人和仙药大部分在《列仙传》中都有记载,特别是其中的灵芝类仙药在汉人的观念中很突出。《汉书·艺文志》中就有关于《黄帝杂子芝菌》18卷的记载。且汉画像石中经常有侍者或者仙人进献食物,所贡献的形状有茎有叶,像是草木一类的,大约属于灵芝一类。灵芝的尊崇地位显然与这个时期方士宣传的服食灵芝玉液可以长生的思潮极大相关,就连王充也不吝啬在书中表达对灵芝的喜爱:“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论衡校释附编》)[11]到了葛洪的《抱朴子》中,灵芝的分类更加丰富。灵芝在当下社会科学的验证下,确实具有抗衰老的功能,而且我们今天能见到许多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有玉兔捣药的图像,或许捣药的药材中就有灵芝的存在[12]。
魏晋时期,道教兴盛,信众甚多,上述曹氏集团就有很多,且道教的神仙、养生与采药炼丹的修仙方术也在名士之中流传甚广;名士的谈玄与行为做派互为影响,故而放浪形骸虽然和老庄的狂旷思想有莫大的关联,实际上也有服用道教五石散的缘故。而这些放浪的行为也被看成是神仙一流人物:“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颜氏家训·勉学篇》)[13]这种情景,不仅萧梁,魏晋亦是如此。魏晋崇尚宽衣缓带与服食有关,这点王瑶、鲁迅等学者早已论述清楚。嵇康自己也是服散之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载:“危坐一时,痺不得摇,性复多蚤,把搔无已,而当里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4]197他甘心被跳蚤撕咬而不肯时常换洗衣物,即与服散的禁忌有很大关系,乃是为了避免皮肤被衣服所擦伤。此时的修行方式,如服食、采药、导引吐纳、房中术、符箓等诸多法术,深为名士盛传。嵇康曾和王烈、孙登入山采药而遇石髓之事,且在《答难养生论》中宣传“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等仙药具有“炼骸易气,染骨柔筋”之功效。他对于服食仙药可致长生是抱有极大的信念的,在《养生论》等文章中进行过深刻的阐述。服散是魏晋时期流行风潮,与魏晋道教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五石散的服用,除了具有滋补肾阳和平心静气两个目的,更主要的作用是能够“神明开朗”,这种状态是因大脑会受到药物的刺激而感到精神上的兴奋和舒畅,甚至有可能达到一种致幻的状态。这与萨满教在祭祀仪式中服用一种类似菌类的药物可以帮助沟通神灵相似[14],服药使得精神开朗,或许也能够达到这个状态。嵇康的《琴赋》也营造了类似的氛围,并且是在琴(音乐)与仙人有着紧密联系的环境下的描述[7]189-211:
神仙思想之产生,本是人类几种基本欲望之无限度的伸张,所以仙家如果有什么戒条,那只是一种手段,暂时节制,以便成仙后得到更大的满足。在原始人生观念中,酒食,音乐,女色,可谓人生最高的三种享乐。其中酒食一项,在神仙本无大需要,只少许琼浆玉液,或露珠霞片便可解决。其余两项,则似乎是他们那无穷而闲散的岁月中唯一的课业。试看几篇典型的描写仙人的文学作品,在他们哪云游生活中,除了不重要的饮食外,实在只做了闻乐与求女两件具体的事。[15]
竹林七贤画像砖中,嵇康与荣启期都被画作正在弹琴(参见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画像),这是“闻乐”;与此相关的还有南昌漆盘和邓县四皓画像砖中,也有一人作弹琴状态。由此可见,弹琴已经成为一种与求仙主题联系紧密的“标志”,并不限定具体人物。又敦煌出土的西晋时期的画像砖中有高山流水觅知音的题材,俞伯牙本人就是一位善于弹琴的音乐家,这个故事到了西汉时期,演变成他还到过蓬莱,这就与仙建立了联系。新津宝子山墓石棺画像上有伯牙、子期与两位仙人玩六博的情形[16],显然是将他们视为神仙一流。《琴赋》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于是遁世之士,荣期绮季之俦,乃相与登飞梁,越幽壑,援琼枝,陟峻崿,以游乎其下。周旋永望,邈若凌飞。邪睨昆仑,俯阚海湄。指苍梧之迢递,临迴江之威夷。悟时俗之多累,仰箕山之余辉。羡斯岳之弘敞,心慷慨以忘归。情舒放而远览,接轩辕之遗音。慕老童于騩隅,钦泰容之高吟。顾兹梧而兴虑,思假物以託心。(《嵇康集校注·琴赋》)[4]141
荣启期、商山四皓都是属于高士(即神人),飞梁、大海、昆仑等都是仙境。寻仙者在高士的指引下,历经重重险阻,探寻仙境。这里的高士被认定为求仙的媒介或者是仙人的同仁,服食可以使“神明开朗”,正可以为这一关系作上一个完美的注脚。嵇康还著有《圣贤高士传赞》,可以为这一关系增添佐证。找仙人、采仙草就是寻仙的一种仪式,而嵇康也常采药,由此可以推测他的求仙思想是很浓厚的,从这个层面上说,他和其他方士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此外,嵇康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倾心于道教。嵇康当时为人所崇,注解《庄子》重在神解而少于训诂章句。可惜的是嵇康未能够物我两忘,或仙凡两立,以有为为无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既好老庄,又倾心于道教。庄子的生死一体,而饵药服食以求长生。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说:“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道教注重长生久视之道,嵇康既然信奉其事,所以才会和王烈等入山采药。他又著有《养生论》,以为神仙是可以学的。所以学习庄子的阔达的精神,著论以驳斥张辽叔的《自然好学论》;且醉心道教,所以安宅、埋葬、阴阳等事情却是崇信。此外,在其作品中,他经常流露出想要与王乔、赤松等一起游历的愿望,“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游仙诗》)“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思与王乔,乘云游八极”(《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与王乔》)“宁与王乔、赤松为侣乎”(《卜疑一首》)等,并且想要进入“飘飖戏玄圃”(《游仙诗》)“采药钟山隅,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友家板桐”(《游仙诗》)“羽化华岳,超游清霄。云盖习习,六龙飘飘。左配椒桂,右缀兰苕。凌阳赞路,王子奉轺。婉娈名山,真人是要。齐物养生,与道逍遥”(《四言诗·其十》)的仙境,采集仙药获得长生。
另,嵇康在其《养生论》等文章中阐述了修炼成仙的思想与方法。“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养生论》)[4]252-253结合其其他诗文,他认为神仙可以传授、修炼而成:
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受道王母,遂升紫庭。逍遥天衢,千载长生。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秋胡行》)[4]86
思与王乔,承云游八极。凌厉五岳,忽行万亿。授我神药,自生羽翼。呼吸太和,炼形易色。歌以言之,思行游八极。(《秋胡行》)[4]84
飘飖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采药钟山嵎,服食改姿容。蝉蜕弃秽累,结交家梧桐。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长与俗人别,谁能覩其踨?(《游仙诗》)[4]64-65
按《黄帝九鼎神丹经》曰,黄帝服之,遂以升仙。又云,虽呼吸道引,及服草木之药,可得延年,不免于死也;服神丹令人寿无穷已,与天地相毕,乘云驾龙,上下太清。黄帝以传玄子,戒之曰,此道至重,必以授贤,苟非其人,虽积玉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受之者以金人金鱼投于东流水中以为约,唼血为盟,无神仙之骨,亦不可得见此道也。合丹当于名山之中,无人之地,结伴不过三人,先斋百日,沐浴五香,致加精洁,勿近秽污,及与俗人往来,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谤毁神药,药不成矣。成则可以举家皆仙,不但一身耳。(《抱朴子·金丹》)[5]65
葛生与嵇康都认为神仙可成需具仙骨。此外,长生久视之方按其《养生论》而言大概不过修心与养形。修心者即养神也,须处于“心斋”“坐忘”之环境,“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4]253,“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棲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养生论》)[4]253。养形者即借助服药等外在修炼达到长生。药物可以改变身体结构,希冀飞升: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唯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熏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养生论》)[4]253-254
嵇康认为药物有两方面的作用,既可以帮助人,又可以损害人;且药有等级的区分,效果也不一样。上等药物难求,时人又较愚昧,只知道食用五谷:
夫所知麦之善于菽,稻之胜于稷,由有效而识之。假无稻稷之域,必以菽麦为珍养,谓不可尚矣。然则世人不知上药良于稻稷,犹守菽麦之贤于蓬蒿,而必天下之无稻稷也……岂若流泉甘醴,琼蕊玉英,金丹石菌,紫芝黄精,皆众灵含英,独发其生。贞香难歇,和气充盈。澡雪五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又练骸易气,染骨柔筋。涤垢泽秽,志凌青云。若此以往,何五谷之养哉?……孰云五谷为最,而上药无益哉?(《答难养生论》)[4]301-302
嵇康认为五谷虽能够维持生命,但不是长生最好的选择,经常食之,会导致难以成仙。换而言之,欲成仙道,必服上药,炼骸易气,方能“和气充盈,澡雪五藏,疏彻开明,吮之者体轻”,生理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长生久视。
二、锻铁之成因
嵇康因何锻铁,学界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解答。有的认为嵇康锻铁是因服食五石散,需要通过运动来发散[17];有的认为嵇康锻铁是因身患疾病,需要生铁落来治病[18]。但是,笔者认为嵇康锻铁是为了铸鼎炼丹以成仙道。
应对一些电路的安全问题,要尽可能提供一些安全的配电装置。比如超过400V的电压装置里就要配备空气断路器,这样一来可以防止局部过热而引发火灾等严重情况。在选用负荷开关时,要尽量避开不抗湿的,想象一下,如若空气中的一丝水分沾上开关便跳闸,那这样的生活是否十分不便利。还有在较为发达的新区或经济区周围,要建设一个配电室。这样一来,当整个电路运行不够流畅时,配电室便可及时提供援助,避免供电紧张,群民唏嘘的尴尬局面。
首先是基于炼丹术理论的普及与传播。关于炼丹术的起源,前人著述已丰。文献最早记载炼丹活动的是《史记》。李少君向武帝提供了一条“不死”途径:“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可见。”(《史记·孝武本纪》)[19]455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发展,炼丹活动越演越烈,并且出现了“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该书虽然约6 000字,但是对炼丹理论以及方法有着系统的表述,其中的《丹鼎篇》是对“丹鼎”最早的记载。魏伯阳在书中明确指出炼丹术具有成仙功能:
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久。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薰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发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20]141
魏伯阳将炼金铸鼎和服食药物结合起来,构建了炼丹、服药的成仙体系。魏伯阳之后,炼丹术能够快速发展,葛洪的作用可谓是非同小可。而嵇康略早于其二三十年,两人可以说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这个时期道教中人热衷于发掘各种养生的技术,嵇康处于这样一个氛围中,加上他本身笃信道教,可以说深受这样的氛围影响。葛洪的祖父就醉心于炼丹之术:
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於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书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余,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抱朴子·金丹》)[5]71
成仙的希望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吸引了更多人的兴趣,实用性的养生著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隋书·经籍志》就记载有《神仙服食药房》《杂神仙黄白法》等著作三四十种。此外,根据《周易参同契》里面的记载可知,东汉末年,外丹的烧炼技术已经有很大的提高了。荣志毅在其书《中国炼丹术考略》中曾论述:“据陈国符先生的考证,《黄帝九鼎神丹经》即《道藏》中的《黄帝九鼎丹经决》卷一或者《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和《太清金液神丹经》,均出世于西汉末东汉初,这些经书是对外丹烧炼的具体实验记录。”[21]22
其次,离不开炼丹者的实践操作。第一,能够制炼出丹药的方士们,首先是掌握了较高制作水平的技术性人才。中国的炼丹术(西方称之为炼金术)和亚历山大里亚的炼金术一样,两者有相似的发展过程,只是中国的技术出现比它们更早一些。研究表明,“最早的炼金术士是一批希腊化时期注重实际的科学家,所以他们和埃及工匠一样,都有雄厚的技术根底”[22]43,而在中国,最初的炼丹者也是一些掌握着技术的方仙道。《淮南万毕术》中记录了许多“人造磁体”“水法炼铜”等技术,《汉书·郊祀志》中提到的李少君、栾大的事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第二,他们注重实践方法。莱斯特研究表明:“必须牢记,这些炼金术士重视的物质属性,不仅有液态或者固态等物态,而且还有颜色。在我们看来,颜色和物态相比,不过是一种次要的属性,但亚历山大里亚人却认为,它象液态固态一样都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在亚历山大里亚人的头脑里,这些属性要比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要素重要得多,因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可以实地观察到这些性质。尽管他们对四元素说未稍忘怀,而且还在一些比较重要的讨论中加以运用,但在说明物体性能时,使用的多半还是固态(土)、液态(水)、气态(灵气)和颜色之类的物性术语。”[22]44而在中国的炼丹术士的认知中也有类似的理论主张。此外,中国的炼丹者也重视炼丹器物的设计和制造,大量文献中都有十分丰富的炼丹设备资料[23]。并且,炼丹者对技术的要求也是极高,如《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中对“鼎”的要求便是很高。第三,炼丹术具有实用性目的。对于西方炼金术士来说,获得此种方法就是为了“炼金”,仅此而已;而炼丹者的目的确实为了黄白和长生不老的仙丹,这是显然的。如“为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金成,取百斤先设大祭……乃得自恣用之耳”[5]76-77。他们这种追求,出于本能性和实用性。如道教丹经所描述的:“身比日月,在欲何者?言服丹华,身待不死,与日月同光。恣心所欲,不拘天地,不拘王法。……言服丹华,百病皆愈,故言疾不加也。”[24]第四,两汉时期,与中国炼丹活动紧密相关的采矿、冶金、医药等都已经发展到古代先进水平,而由冶金发展来的炉火技术等也对炼丹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汉代对盐铁等是官营,但是到了东汉和帝时,政府撤销了私人冶铁的禁令,私人冶铁业又兴旺起来,汉代河南的冶铁是非常兴盛的[25]。这就为嵇康能够锻铁在客观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际上,冶金技术一直处在炼丹术的主导地位。第五,还与这个时期重视技术的思潮有极大的关系。上位者推行“广纳众术”,而民间对“技术”信仰更是风起云涌。这在《太平经》中有着直接的反映,人们将这些“技术”看作是消弭灾祸、延年益寿的手段。汉魏时期神仙人物,大多都是以怀有丰富的自然知识或者擅长某一方面的技艺而闻名天下的,以《列仙传》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赤松子是雨师、宁封子是陶工、马师皇是马医、仇生是木工、葛由卖木羊、琴高是琴师、鹿皮翁善为机械、昌容是印染师、方回是药师、溪父是炒瓜子能手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汉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神仙信仰和工艺崇拜思潮的盛行。嵇康在诗文集中提到的仙人,如洪崖(《述志诗·其一》)、王乔(《游仙诗》)、赤松子(《述志诗·其二》)、涓子(《琴赋》)、彭祖(《与阮德如一首》)、安期生(《答难养生论》)、荣子期(《阮德如答二首》)、园客(《琴赋》)、赤斧(《答难养生论》)、偓佺(《答难养生论》)、务光(《答难养生论》)、方回(《答难养生论》)、昌容(《答难养生论》)、刘根(《答难养生论》)、王仲都(《答难养生论》)、李少君(《答难养生论》)、邛疏(《答难养生论》)等,大部分都属于此类。据此,我们能够明白为什么嵇康善于锻铁的原因了。第六,铁类是炼丹术的药物。“铁,又名黑金,乌金。铁于五行中属水,故曰黑金,……在医疗上很少用其质,多用其气。味甘,性寒,无毒。内服时一般是煎汤或者烧赤洒淬,外用时则煎水或烧赤淬水洗。铁粉,……其味咸,性平,无毒。《开宝本草》:‘安心神,坚骨髓,润肌肤。’《本事方》:‘化涎镇心,抑肝邪特异。’铁落,……历代本草多认为其性凉,味辛,无毒。《本草逢源》云:‘铁铫内锻赤,醋沃七次用。’铁精,……《名医别录》云:‘铁精,铁之精华也,出锻灶中,如尘,紫色,轻者为佳。’……味辛、苦,性平,无毒……”[21]200一个生活在汉魏时期笃信道教信仰的虔诚教徒,深受此种风潮的影响,重视工艺实践之能力。至此可以推测出嵇康锻铁是为炼丹准备药物。此外,炼丹过程中也会配以植物药物,所以嵇康上山采药应怀有这两个目的:一是炼丹准备材料,一是找仙草服食。
最后,锻铁还与传统的“铸鼎成仙”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汉代的方仙道一直认为“黄金可成,而河决可塞,不死之药可得,仙人可致也”(《史记·封祥书》)[19]1390,此外,为了增加可信度,方仙道们将黄帝塑造为炼丹铸鼎已成仙道的典范: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千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驱,龙髯拔,堕黄帝之弓。(《史记·孝武本纪》)[19]468
之后,黄帝就被树立为炼丹成仙的典型,也被后世道教中人所崇拜。第二,“鼎”最早就是作为煮肉和贮存的一种饮食方面的工具,后来才渐渐地被当作是祭祀天地、沟通神灵的一种礼器,更是一种国器: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26]
青铜器上的物象都是“动物”,是帮助巫觋与天地神灵沟通的媒介,目的就是“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27]。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从历代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来看,在其尾处多有“万年无疆”“万年长寿”之类的辞句,由此可以更进一步佐证“鼎”的象征意义。第三,结合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关“泗水升鼎图”的图像,也能佐证“鼎”的成仙意义。邢义田认为,“整个捞鼎图像的性质因而从一个历史性的故事,蜕变成象征意义较浓的升仙祈愿图,其寓意也从描述秦始皇捞鼎失败,转化成象征墓主的‘弃鼎得仙’。……咬断系鼎的绳索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象征着升仙之前,必须先切断世俗权力和富贵的牵绊。画像里绳断鼎没,龙腾而出;在旁或者在上观看和等待得主人,遂得所愿,骑之上天”[28]。显然这个“鼎”的含义和前面黄帝采铜铸鼎成仙的故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虽然最后成仙的媒介不一定是用鼎,但是没有这个媒介确是不行,故而“鼎”所占的位置还是非常重要的。无独有偶,汉代画像石中也有很多相同题材的图像,在很多地区都有出现,山东地区有26幅,江苏地区有3幅,南阳地区有5幅,四川地区有8幅[29]。在这些图像中,“升鼎”与龙、鱼、鸟等组合,而龙、鱼、鸟在墓画或者画像石中通常都和升仙的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四川地区发现的图像,由神鼎变成了丹鼎,使之具有炼药成仙的象征含义[30]。因此将这些具有升仙象征含义的组合在一块,加上传统的信仰,使得“鼎”也具有了成仙的特殊含义。而在仙人思想盛行的时代,锻造也是成仙的一种方式,如《道藏》记载的一则有关冶金的神话:
陶安公,六安铸冶师。数行火,火一旦散上行,紫色冲天。安公伏治下求哀,须臾,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赤龙。至期赤龙到,大雨,而公骑之东南上,一城邑数万人众共送视之,皆与辞决也。[31]
此外,鼎是放在灶炉之上的,有金鼎、银鼎、铁鼎、土鼎等多种。而且造鼎的方法十分严格,“以铁鼎为例,共有十忌。一忌夏铁不精好,铸不及时;二忌不悬胎铸;三忌肚大;四忌脚短曲;五忌口大肚小;六忌上下厚薄不匀;七忌沙窍漏气;八忌不润滑;九忌不依尺寸而造;十忌皱铁。凡有此类病的铁鼎,都被丹家摈弃在外”[32]。而文献记载,嵇康锻铁是在夏季,故而采用锻的方式进行造鼎;且修炼活动必须进入山林,炼丹活动也必须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之中,嵇康选择在山阳竹林居住,根据前文的分析,就是为了求仙活动而做的准备。而锻铁活动本身也是为了造鼎的形状需要,“中国古代对于熟铁和钢的机械处理方法是‘锻’。一方面是为了把熟铁或钢的渣滓挤去,使组织比较均匀细致,性能提高;一方面是为了锻造成所需要的形状”[33]。嵇康善于锻铁,而铁块亦可以制造出鼎的样式。此外,铁屑落下也是炼丹的药品之一。
三、结语
从嵇康求仙的原因考察,我们发现他的求仙之路时刻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人口的减少,疾病、战争的持续不断,性爱服食的思想以及当时道教的发展,自己作为一个笃信道教的信徒等,这些原因都促使了他求仙愿望的与日俱增。嵇康生活的前后时期,道教的炼丹黄白之术,进一步促进了长生不老思想的发现,不管从炼丹术的理论考虑,抑或是从炼丹术的实践经验出发;从方仙道的推崇,神仙传记的弥漫,抑或是“铸鼎成仙”思想的弥漫,皆在渲染、烘托服食仙药,修炼金丹都可以达到成仙的终极目的。故而,通过以上种种爬疏,嵇康的锻铁,更重要的方面是为自己的成仙之路做的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