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求、困境与路径

2020-01-06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习得者外语思政

杨 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文化领域仍存在着困难与挑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新情况、新挑战[1]。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全球化时代,处于文化交流前沿的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在保护国家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种新形势下,将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置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重要位置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维度:外语专业教育同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密切关系

语言、文化与意识形态具有密切的联系。语言与社会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长期积淀的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离的共存有机整体,而文化的本质是一系列的价值观念。语言也是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这个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价值体系,也即掌握了一种意识形态。 学习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语言所附载的文化价值体系。”[2]

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曾一度强调顺应目的语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我国外语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很少有同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直接相关的内容,在外语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浸润下,很容易导致母语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失守,这无疑给本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二、需求维度:充分认识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意义

外语专业教育处于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交流的前沿,既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碰撞和激烈交锋的前沿阵地,又是守护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领域,习得者必须高度警惕外语专业教育语言文化交流表象下隐藏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冲突,努力克服外语语言习得和文化传授对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维护本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

(一)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思维的内容和方式通过语言具体表现出来。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判断都得依赖语言这个载体。外语专业教育本质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因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习得者既学习外国语言,也学习涉及该目的语民族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习得者长期受目的语语言的输入,长期接触外国文化,更易让目的语语言的意识形态隐藏在语言“工具性”的表象下,渗透侵蚀习得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习得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外语专业教育是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前沿阵地。

(二)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占比75%,思政课程仅占比25%。外语专业学生几乎天天接触外国语言的训练,接受外国文化的输入,母语文化输入极易被边缘化。如果不正确引导学习者学习了解母语文化,则可能导致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生活中对目的语语言文化过分移情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失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要素是专业课教师”[3]。因此,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始终将思想政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将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贯彻教学的全过程;外语专业课程教师必须精心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专业教师人人讲育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形成协同效应。

(三)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外语专业教育是人文教育,包括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强调知识传授,通过强化习得者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掌握外语语言,了解外国文化,达到沟通目的,旨在培养语言沟通者;第二个层面强调价值引领,通过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外国文化后,借助外国语言对外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化,从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旨在培养文化传播者。因此,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旨在为国家培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国际交往需求。外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核心要素,一是习得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是基本技能;二是习得者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这是专业素养;三是习得者必须具备中国情怀[4],这是思想灵魂。

三、问题维度:客观审视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状,笔者针对不同层次的5所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共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6份。调查的问题共12个,主要涉及教师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与态度、自身中国文化素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等方面,具体如下:

1.您对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否了解?

2.您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重要吗?

3.您是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输入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

4.您在教授英语时是否注重中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价值观等方面的对比?

5.您是否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

6.您认为您自身对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的了解程度如何?

7.您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相关内容时是否感到困难?

8.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课程思政建设?

9.您对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10.您认为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否足够、全面?

11.在课外您和您的学生是否容易获得介绍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英文读本或其他素材?

12.您在课程考核中是否有意识地涉及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相关内容?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外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与功利性,忽视语言的人文性与民族性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把外语简单地看成一种沟通交流的工具,把外语专业教育简单地当成一种工具性教育。功利主义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念往往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语言及语言所隐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习得者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冲击。从问题2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只有28%的教师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很重要,甚至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连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是什么都不了解;问题1的调查结果反馈69%的教师是完全不了解的。这说明大部分教师仍然把外语教学的重心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而忽视了语言学习对习得者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目的语语言文化及价值观念的长期强势单向输入,往往容易导致习得者外语水平的提升与民族价值体系的认同失衡。因此,外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外语与外语文化的传授,忽视母语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熏陶

外语教学一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础技能的培养,文化教学也多局限于理解目的语语言文化,母语文化的内容涉及很少。从问题3的调查结果反馈来看,只有35%的教师经常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输入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一些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甚至错误地认为母语文化的教育和传授是汉语专业和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从问题4 和问题5调查结果反馈来看,只有33%的教师十分注重中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比分析,39%的教师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

外语教学如果只注重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传授和习得,忽视母语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长此以往习得者将丧失辩证鉴别目的语文化及其核心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导致习得者民族价值观念失衡和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失守。

(三)外语专业教师因自身文化素养的缺失、教学资源的匮乏、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成熟等原因,导致外语教学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举步维艰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自信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难以真正落地。从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到78%的教师比较重视课程思政,不重视的占比为零,这说明由于国家和学校层面的重视,教师对利用课程教学进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浸润的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然而当问到“您对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时,91%的教师回答是不太清楚和不清楚,这说明课程思政的理念虽然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还缺乏系统的方法论的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外语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进;此外从问题6和问题7的调查结果统计来看,77%的外语教师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知识不太了解或不了解;85%的教师认为自己本身在用英语表达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时有一定困难或较大困难,这说明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这也跟英语教师自身所接受的重技能、轻人文的外语专业教育理念有关;另外,从问题10和11的调查结果统计来看,94%的教师认为现有的英语教材中所涉及的与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非常少,而56%的教师认为从课外比较容易找到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这说明一方面教材的编写有必要大量增加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通过网络或书籍等其他途径挖掘现有的相关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补充这方面内容的输入;最后从课程评价来看,仅有21%的教师曾有意识地将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考题中,这说明教师利用评价手段来加强课程思政及文化与意识形态教育的意识还亟待加强。

四、策略维度:有效探索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关键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如何发挥好外语专业的学科优势,通过运用外语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是外语专业人才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新形势下,外语专业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旨在学习外国语言,了解外国文化,让中国了解世界,另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外国语言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然而,从目前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语专业教师的教学重心仍旧停留在目的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上,母语文化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还有待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方法论的系统研究还有待深入;相关的配套教材等资源还有待丰富。因此,笔者认为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一)建设学贯中西的师资队伍,奠定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基础

外语专业教师是外语专业教书育人的实施主体,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所展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示范作用。首先,外语专业教师必须时刻清醒认识目的语所蕴涵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自觉增强自身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时刻绷紧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紧箍咒”,筑牢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防火墙”,守住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意识的“护城河”,自觉维护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同时,外语专业教师不仅要娴熟掌握目的语语言文化知识,更要丰厚自身民族文化底蕴,精通民族传统文化,具备以习得语为媒介地道表达民族文化的沟通能力,将外语专业教育的知识性、专业性、人文性、思想性有机地融为一体,正确引领学生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安全。

(二)编写兼容并包的专业教材,丰富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资源

外语教材是学生获取语言资料、学习语言知识、了解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承载、传递着目的语所附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长期以来,外语专业教材编写大多坚持“文以载道”,突出语言素材选取的原汁原味,注重习得语表达的地道纯正,强调目的语文化介绍的全面系统,长期地潜移默化,使得习得者容易受到目的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渗透,导致母语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失守。因此,外语专业教材的编写,必须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纳入外语专业教材编写体系,充分汲取目的语文化中积极服务于母语文化的语言素材,在语篇材料挑选方面更加注重兼容并包,在语言文化介绍方面更加注重文化差异,把握好外语专业教材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双向文化导向,以维护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另外,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现有的相关资源作为教材的补充,巧妙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加中国文化及意识形态相关知识的输入,提高学习者的文化自信。

(三)加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拓展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渠道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教育的育人功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5]。因此,在外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无论是课程教学素材的选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注重中外文化差异对比,引导学生跨文化学习与研究,在分析讲解目的语语言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同时,要及时跟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分析,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诠释、对比中外文化差异,加强民族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外语专业教师要加强课程思政方法论研究,努力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四)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强化外语专业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动力

考试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外语专业教师要充分发挥考试在外语专业教育教学中 “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科学设计考试题型,精心挑选语言素材,构建科学全面的能力评价体系,如在听力、阅读等题型语言素材的选取方面可适度采取涉及中国文化的语言素材,以考查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程度,从而引导学生平常更加注重母语文化的涉猎和积累;在翻译、写作等题型设计方面可适当增加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以考查学生运用目的语解读母语文化、传播母语文化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文化对比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五、结语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外语专业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外语习得者在言语学习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熏陶下,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导致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忽视和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失守。为此,外语专业教育必须始终把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防止目的语语言文化长期单向输入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外语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弘扬和输出中华优秀文化,维护和捍卫国家文化与意识形态安全。外语习得者必须在学好外国语言的同时,运用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以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国际交流合作,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做肩负起文化传承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习得者外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习得者书面语中的话语标记语研究
试论汉语口语句群表达教学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