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五大范畴及其关系辨正

2020-01-06

科学咨询 2020年19期
关键词:外化灌输教育学

于 洋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五大范畴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学五大范畴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如下几大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或称为‘受教育者’);此外,还包括有:思想与行为、灌输与疏导、内化与外化。”其中,“马工程教材”中讲到:“思想政治教育是本源与核心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教育者’)属于主体范围;思想与行为是基本;灌输与疏导是功能性范畴;内化与外化展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与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五大范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密不可分、不可或缺,并非是孤立存在的。[1]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和对“人性”的发问、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就是“提升生活在社会中‘人’的思想品德素养、政治法律素质以及道德品质修养,促进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形成健康、良好、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和睦、温馨的社会氛围,同时还要能保证社会大众能够适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张力’和活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与领域内容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思政教育活动和思政教育实践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加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致力于研究“人”社会属性的各个方面,但是要致力于将“适应”与“超越”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即“适应中有超越,超越中有适应。”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就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这门学科和社会科学的本源。而“核心”一定是要让它处于最最中央的位置,而且还要能渗透到其他所有的范畴之中。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能渗透到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之中。但是,如果用其“本身”作为整个关系范畴的“核心”,似乎没有太大意义所在。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太过于宽泛,它已经涵盖了后面四大范畴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后面加上“目标”二字可能会更好,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第一个范畴稍微改动一下,把它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但是,即便是做了相关改动以后,笔者个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并非是五大范畴之“核心”。[2]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正是统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关系的“指挥棒”。“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不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就很难推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朝着良好、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也就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人”“人”的“思想与行为”则是一个人“精气神”的支撑和基础。而“人”的“思想与行为”又离不开“观念”“情感”等因素,集中体现在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内在的。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意识即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因此,要真正实现“内化与外化”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我们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统领地位,又要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灌输与疏导”方法,还要靠“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吸收、内化、认同,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与精神“外化于行”。

四、思想与行为

这样看来,可以简单地从“思想与行为”开始发散,形成一个“三角形”关系导图。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五大范畴的核心部分应是“思想与行为”“思想与行为”既是五大范畴之基本内容,也是“核心”和中心支柱。经过分析和联系可知,“思想与行为”这对关系范畴是处在五大范畴正中央位置的。因为它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又紧紧围绕着“人”来展开,进而还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灌输与疏导”等一系列指导方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规划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样一条根本指向和路径,即“内化与外化”,除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外,还包括有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具体范围和特殊领域之内的具体原则与具体方法。因此,“思想与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五大关系范畴中起到了“桥梁”的链接和过渡作用,它贯穿着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渗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各大领域和范畴之中。因此,“思想与行为”这对范畴和关系能够成为五大范畴之“核心”。[3]

五、(选择性)灌输与(适度性)疏导

“灌输与疏导”这对关系范畴,可以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五大范畴的“本质”。因为“灌输”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定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灌输与疏导”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手段,甚至是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而言,一定的强制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它一定是要能够逐步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内心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使教育对象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精神,而不是要给他们一种“填鸭式”教育,或者是“硬把理论知识塞给学生”的教育。

但是,不得不承认,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社会公民的知识素养及其行为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那么,对于道德素质较高的社会公民而言,过度“灌输”可能会“适得其反”;对于修养水平还不够高的社会成员而言,强行给他们“灌输”类似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样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恐怕只会加速地让他们曲解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使其反其道而行,最终得不偿失。

因此,“灌输与疏导”要加上适当的限定语,即“(选择性)灌输与(适度性)疏导”。因为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我们就要更多地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对象” 自身的“内化与外化”,经过不断的“修”和“行”来达成的。 因而,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要做到启发、激励、去积极引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还要充分尊重“人性”之本质和心理特征,逐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觉悟”的提高与升华,努力达到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形成的有效的对接、传递与积极的转化。这种转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自身对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4]

六、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到之处及其主要特征

此外,我们还应该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并不等同于我们在普遍意义上所讲的“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独特的一面,就是它具有更加明显的为国家、为社会(即“阶级”)服务的功能与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伴随着阶级与国家的诞生而出现的,同时它还以不同的性质、特性以及不同的形式存在和发展于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充分尊重人性、研究人性、开发人性,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以“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认识根源)”为切入点,以“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实践根源)”为着力点,以“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价值根源)”为落脚点来进行并不断予以加强与改进。[5]

七、结论

总体来说,在我国今天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时期之内,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五大范畴,在其原有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将我国的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调查我国社会人群的道德水平及认知层次,得出来如下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本源,是统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挥棒”;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是贯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的两大极其重要主体;思想与行为——是核心,是基础,也是动因;选择性灌输与适度性疏导——是方法,是手段,是要求;内化与外化——是目的,是归宿,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与成效。

猜你喜欢

外化灌输教育学
一部系统研究批判教育学的力作
——评《批判教育学的当代困境与可能》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曲靖师范学院教育学学科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韦钰:神经教育学与创新力培养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