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标》和《指南》视域下的本科英语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0-01-06谭思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国标英语专业商务英语

谭思蓉

(江汉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1977年恢复高考后外语专业开始对外招生,1978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提出了“加强外语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的要求,英语专业建设逐渐恢复正轨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开始正式招生。2007年,全国部分高校也开始招收首届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至此,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共同成为英语类专业下的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业体系。

然而,由于英语专业历史悠久,相对其他两个专业来说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其他两大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多以模仿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为主,导致三大专业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准入标准也不鲜明。因此,针对英语类专业亟须一个协调统一的纲领性文件来规范和制约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等过程,并进一步推动英语类专业增强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8年初出台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其主要内容包括概述、适用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附录等八项内容。

为促进《国标》落地生根,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历时七个春秋,于2020年5月研制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具体包含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的教学指南。

一、《国标》和《指南》的研制背景和主要区别

在《国标》正式颁布之前,已有《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和《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翻译教学要求》)三大文件。

在《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和《翻译教学要求》的指导下,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和雏形,但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例如“外语类专业点规模过大;专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如办学定位模糊不清,培养目标整齐划一,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趋同, 应用型专业和学术型专业混同;培养能力不足,如师资比例不合理和教师能力不足”(孙有中 2019:3-4)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于2018年出台了《国标》,给21世纪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明了发展的路径和前进的方向,形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规范和机制。《国标》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专业准入的门槛;其二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 其三是评估教学的重要依据”(仲伟合 赵军峰 2015:291)。

《国标》一共适用于68个专业,与《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和《翻译教学要求》相比,《国标》对培养规格、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和质量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对学生的六大能力给出了详细定义和释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提出了培养规格这个新概念,并对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提出了具体的定性和定量要求,同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与评价要求和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

首先,在培养规格方面。《国标》首次将规格这一概念引入人才培养,并在第四部分介绍学制与学位的基础上,从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三个方面阐释了“三位一体”的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规格将高等院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制造业中原材料投入到成品生产的过程联系起来。本科生是原材料,高等教育是成品生产的过程,培养人才是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高等教育必须遵照培养规格的标准来培养大学生。如果没有“培养规格”这个《国标》中最重要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在详细描述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国标》还对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提出了定性和定量要求。《国标》先对师资结构、教师素质和教师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填补了之前的空白。其中“师资结构”重点强调了“形成教研团队”和“生师比不高于18:1”的重要性。“教师素质”重点提出了专任教师“应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教师发展”提出“教师应树立终身发展的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在教学条件方面,《国标》也提出了设施、资源和经费等提出了具体的定量要求,例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3 000元,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不少于10台,生均年进书量不低于4册,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 000元”等。

第三,针对培养规格的要求,《国标》还提出了系统的教学与评价要求和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质量管理”这个概念最先用于管理学中,强调管理的过程属性,包含“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阶段的循环方式,简称PDCA循环。参照这个循环过程,《国标》中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相当于是“计划”,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相当于是“执行”的过程,质量管理则是“检查”环节,检查计划执行的怎么样,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要求,并找出问题。“处理”环节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要么肯定并推广成功的经验,要么总结失败的教训并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国标》的质量管理特别提出“应建立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和社会评价结果及时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最终目的是促进英语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国标》的核心内容介绍和可以看出,“《国标》是宏观标准,要推动《国标》精神落地生根,还应依据《国标》编写一份内容更为详尽、操作性更强的教学指南,为高校办学实践提供具体指导……”(蒋洪新 2019:3)

《指南》促进了《国标》的落地生根,但与《国标》相比,《指南》有三个显著区别。首先,《指南》增加了教学计划(参考)和专业核心课程描述部分,给高校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把《国标》中的简单罗列转变成了详细描述,这是《指南》与《国标》差异最悬殊的部分。在教学计划中,《指南》还突出了特色发展的要求。以英语专业为例,《指南》在教学计划部分专门提出“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特色课程”,并以师范类和财经类院校英语专业特色方向为例,列出了建议开课计划表。同时,《指南》拓展了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国别和区域类及文化类课程的内容,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在“所学外语国家概况”的基础上,增设了“当代世界经济、现当代国际关系、外交学概论、国际政治导论、国别与区域组织等”课程和“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经典导论、当代中国外交”课程(肖维青 冯庆华 2019:12)。商务英语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更加丰富多彩,涵盖了国际商务方向、国际贸易方向、国际会计方向、国际金融方向和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共五个方向的课程。

其次,《指南》的内容排序与《国标》稍微有些不同,《指南》将学制、学分与学位、教学要求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从《国标》的培养规格和评价要求中分离出来专门成为一部分,而且内容更为细致、逻辑性更强。例如,在学制、学分与学位板块规定了总学分以及课程体系中四大部分即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含毕业论文)每部分所占的具体比例。

第三,《指南》中的措辞更加严谨,逻辑性更强。例如,《指南》将质量管理的具体分类进一步细化,把《国标》中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分别变为“内部保障机制”和“外部评价机制”,而“持续改进机制”则保持不变。虽然内容并无二致,但是标题的逻辑更加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另外,在能力要求方面,《指南》将“自主学习能力”变成了“终生学习能力”,表达更准确,凸显了可持续发展,并在术语释义部分对“终生学习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界定。

二、《国标》和《指南》的特色分析

1.彰显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

受历史和现实的制约,“英语专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教材选用的英语化特征,教材大部分内容是英语作家的语言材料,侧重英语文化,有关中国文化的体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教师课堂授课的重点也放在英语文化上,日渐形成了一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曾艳钰 2019: 4)英语类专业的学生过度崇拜英美等英语国家的文化,不熟悉中国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谈不上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这个概念开始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如果缺乏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就不可能持续健康成长。高等教育机构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一点在不断升级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中可以体现出来。以培养目标为例,《翻译教学要求》规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人才,”且“毕业生应了解中外社会文化”。显而易见,这里强调的重点是“国际视野”,而对中国文化仅限“了解”即可。然而,在《国标》和《指南》中,培养规格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中强调“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在知识要求中提出不仅“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还应该“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在这里,“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和“中国情怀”被提升到与“外国语言”“外国文学知识”和“国际视野”同等重要的地位,终于能够昂首挺胸,名正言顺地成为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两大重心之一。在能力要求方面,《指南》还增加了“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的要求,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在《指南》的前言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英语教育的根本,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英语教育体系。”这一点在《指南》的阅读书目部分表现尤为突出。《指南》的阅读书目既包含了英语国家文化文学类书目,又包含了中国经典书籍,这与2000年出版的《大纲》附录部分的阅读书目形成了鲜明对比。《大纲》中建议阅读106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文学名著,但缺少历史和哲学方面的经典著作,更缺少中文的经典文学和文化书籍。在《指南》中,阅读书目分为进阶(预备)阅读、必读书目和推荐阅读书目三个板块,符合循序渐进的阅读规律,除了一般的外国文学名著外,还包括中国文学经典,例如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与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红楼梦》,亚瑟·威利(Arthur Waley)翻译的《论语》、波顿·华兹生(Burton Watson)翻译的《庄子》和冯友兰著的《中国哲学简史》等。这无疑有助于英语类专业的学生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面临社会急速转型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的环境下能够坚持一身中华正气,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 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并重

《国标》在培养目标中提出:“外语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关专业知识,适应我国对外交流,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类涉外行业、外语教育与学术研究需要的各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这是首次将外语语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外语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首先,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该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对英语类专业来说,这种结合主要通过公共基础类课程体现,特别体现在通识选修课程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

其次,复合型的人才还体现在对人文社会科学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国标》认为,复合型人才是指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对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即知识要求中提出的“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在《指南》中,专业人才培养和复合人才培养分别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现。

最后,复合型的人才还体现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上。除了继续支持理论知识课程的学习,《国标》和《指南》也没有忽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主要涵盖“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国际交流”。与《要求》相比,《国标》和《指南》删掉了“学术活动”板块,增加了“创新创业实践”和“国际交流”两大环节。对英语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创业实践”主要是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学术社团等,这是目前很多学生正在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和口笔译比赛等。相对而言,“国际交流”环节对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意义更加重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申请国外签证也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寒暑假短期留学及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对大部分英语类专业学生来说不再是梦想,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国际交流”不仅有利于增长英语类专业学生的见识,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3. 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和许多外资企业入驻中国,人们学习英语的热情一直在升温,英语专业也一直将英语作为一种技能来训练,非常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的培养,重视语言学及文学知识的灌输,但忽视了英语作为文科专业应该培养的人文素养、跨学科知识结构、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文科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针对英语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国标》和《指南》在培养规格中提出了知识要求、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三大要素。知识、素质和能力三大要素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知识是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和核心,素质是知识内化后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具体表现,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时外显出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由素质转化而来。具体来说,在“知识要求”方面,《国标》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区域与国别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在素质要求方面,《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在能力要求方面,《国标》提出“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大英语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在知识要求方面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在素质和能力要求上有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在知识要求方面,英语专业侧重语言学和文学知识,翻译专业更突出翻译理论知识、双语转换知识和语言服务产业相关专业知识等,而商务英语专业则重视商务知识和跨文化知识。在素质要求方面,翻译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四大素质,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仲伟合 赵军峰 2015:293)。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素质“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王立非等 2015:298)。在能力要求方面,翻译专业本科生除了具备外语能力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母语水平,能熟练地运用母语进行不同体裁、不同语域的口头和笔头交际,并具备使用母语从事技术写作的能力以及翻译能力”(仲伟合 赵军峰 2015:293)。而商务英语本科生“应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王立非等 2015:299)。

三、《国标》和《指南》对英语类专业学科建设的启示

首先,倡导经典阅读,铸造拥有文化自信的英语类专业学科灵魂。虽说英语类专业学习的对象是英语语言和文化,但如果在学习国外文化之前不掌握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建立文化自信,英语类专业学生毕业时就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有些学生可能会变为西方文化的支持者和崇拜者,谈到中国文化时沉默不语,而谈到西方文化时头头是道,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可能会怀疑本专业的存在意义,甚至全盘否定之前所学的价值。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要想把英语类专业学生培养为具有灵魂的全人,必须在《指南》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系统的中文和外文经典阅读实践,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次,将培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结合起来,既注重语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习“区域与国别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合。英语类专业可以根据《国标》和《指南》的要求,在开设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西方文明史》《西方文化概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等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内相关学科,并进行融会贯通。同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英语类专业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将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落实专业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双重要求。

最后,落实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既传授书本知识,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帮助学生成长为心智健全的全人。在传授书本知识方面,英语类专业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但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明显滞后,一直是英语类专业的短板。要改变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不平衡的现象,英语类必须根据《国标》和《指南》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外语专业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突出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建构,特别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英语类专业的属性决定了三个专业都需要面临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问题。英语专业历史悠久,但随着改革开放后英语专业过热的发展,英语专业认为只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语言技能,学生自然而然就能顺利与外国人沟通交流。但无数事实证明,在和外国人顺畅交流的过程中,语言只是作为沟通的工具,关键还是要认识和熟悉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否则就会犯低级的交际错误。

此外,《国标》和《指南》还对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体现了人工智能和5G时代对人才的更高层次要求。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市场上涌现出了很多高科技智能产品,例如能够翻译200个国家语言、部分中文方言和民族语言的0.5秒即时翻译机和会写诗的智能电脑等。面对这些高科技智能产品,英语类专业必须思考本专业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被智能产品取代,本专业的毕业生如何才能避免“被失业”。与智能产品相比,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是英语类专业毕业生永保竞争优势的法宝。思辨能力给个人成长提供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

四、结语

从最初的英语专业一枝独秀到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英语类专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但随着规模的扩大渐渐出现了三大专业同质化严重,专业特色不突出和专业准入标准不鲜明等问题。《国标》的出台对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形成了规范和制约;《指南》则直接推动《国标》的落地生根。与之前的《大纲》和《商务英语教学要求》)及《翻译专教学要求》相比,《国标》和《指南》首先彰显了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奠定了英语类专业的学科灵魂,其次齐抓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英语类专业的发展合力,第三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推动英语类专业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全人。英语类本科专业应该秉承《国标》和《指南》这三方面的理念,积极助推本科英语类专业在21世纪迈向新的发展路径,继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国标英语专业商务英语
论商务英语学的研究内容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唐红新:演绎产业扶贫“国标蓝本”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新国标颁布 肥料检出植调剂按假农药处理
The Enlightenment of UK Modern Apprenticeship on Training Courses for Business English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车辆碰撞预警系统有望进入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