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缺陷

2020-01-06

科学咨询 2020年33期
关键词:群体师生活动

刘 菲

(西北大学 西安 710032)

由于网络教育发展迅速,很多人认为不用去学校上课就能获取知识,似乎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于是,他们在没有全面了解网络教育模式下,就开始盲目报名学习,而忽视了网络教育的缺陷。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错误认知:

一、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渐趋淡薄

教育心理学把群体心理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主要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懂得群体心理,并能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教师要把年龄相仿、求知需求相似的群体组织在一起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之间开展高效交流活动。同时,养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然而,网络教育模式会把学生置于电脑屏幕前,无法和教师面对面接触,师生间的关系永远隔着屏幕,即便是交流,也只是一些文字交流,学生感受不到语言的温度。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遇到教学问题或者实践学习活动时,总是群体的力量会高于个人力量,网络教育难以使学生体会到群体行为、群体意识的强大。久而久之,学习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也会渐趋淡薄。[1]

二、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切实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关键词。教师不能只向学生传递知识,还要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然而,网络教育模式比较偏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在网络授课模式中,学生的交流表达机会、参与创新活动机会、动手实践机会都会变少。在这样的情况下,素质教育难以推进,难以实现新课程改革方案中对学生综合能力、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要求。社会需求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是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优势,还要各方面能力都均衡发展,如果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对其今后成长十分不利。[2]

三、网络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个体差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教育,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网络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进行沟通相处,其始终用屏幕隔出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冰冷的,而且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时,授课活动偏向“一刀切”,即所有学生都要按照统一标准来开展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化能力难以得到凸显,课程标准中“因材施教”这一要求,也不利于实现。

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会难以实施开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教育教学的意义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过程,教师还要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在网络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关联性,教师的德育意识比较淡薄,而且由于双方没有接触的机会,教师难以对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难以发挥以身作则的效果。同时,网络教育模式下,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德育教育活动也不利于展开,即便教师有德育教育的意识,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实效性会相对较差。

五、教师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

为了取得高效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优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学生保持专注,有一定的自律性。然而,有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时,难以进行自我管控,时常会出现“开小差”“走神”等不良情况,如果是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不守纪律的现象及时加以管控,引导学生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学习。而网络教育模式,难以实现这一点,师生间的屏幕,成为了教师对学生开展管理活动的“屏障”。如果学生难以保持自觉自律和专注,就很难对自己的不良学习行为进行管理,整个教育活动效率也会下降。

综上所述,网络教育模式虽然有一定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方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在选择学习方法时,要按照实际情况,理性选择教育模式。这样,才能促使教育活动发挥更大价值。

猜你喜欢

群体师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不容忽视的校园“小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