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展览的创新导览形式研究

2020-01-05闫继鑫

人物画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形式

摘 要:在国际交流与社会主义化极速发展的今日,艺术展览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家行为或小众群体的交流场所,它肩负着国民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创新的导览形式,使艺术展览的公共教育职能得以发挥是当今艺术展览策展过程中必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针对艺术展览的创新导览形式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艺术展览导览;公共教育;创新形式

一、艺术展的独特性质

艺术展览这一文化现象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国家,起初只是利用“珍奇柜”的形式将一些稀奇珍宝进行陈列以供贵族观赏。在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大师库尔贝首次举办了个人艺术品展览,为直至今日的艺术展创建了基本形式——白立方。

(一)、无讲解

艺术展虽然与文物展、科技展等文化展览有着同样的公共教育职能,却在形式上与这些展览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为明显的差异就是——艺术展无讲解。在日常参观美术馆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整座美术馆内除了检票员和警卫员,就只剩下了艺术作品和印在墙面上的导言。受到美术作品本身特性的影响,在艺术展中提倡的是欣赏者的自我感悟与自我反思。在艺术展览中,展品的好坏与历史年代,作者的社会地位无关,能否吸引观赏者取决于作品自身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并不是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能够界定的,在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性别的人眼中看到的作品内涵也大相径庭。所以在这样的特性下,艺术展中不存在也不适用有讲解员的出现。

但恰恰是这样的特质也造成了艺术展中艺术教育职能无法完全实现的局面,面对很多艺术常识薄弱,艺术感知能力差的观赏者在没有人员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无法确立正确的观展动机、独立地进行艺术作品鉴赏、领悟艺术作品内涵。

(二)、观赏者支配时间

与音乐会和电影不同,艺术展览的观赏时间是不受限制的,在展览中的艺术作品被观赏地时间掌握在观赏者手中,当眼前的艺术品真正的吸引了观赏者他们就会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进行作品的欣赏与研究,而当艺术品对观赏者没有产生吸引力的时候,观赏者就会不由自主的快速移动到下一件作品前。

而在艺术展览面向普通公众的今日,如何能够减轻艺术作品与观赏者之间的隔阂,加深艺术作品的吸引力,让观赏者产生对艺术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欲,不单单取决于作品本身,还与展览的导览形式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空间密闭

从19世纪白立方的出现,直至今日这种艺术展的展览形式依然被延用。这样的方正空间,虽然能够更明确的表现每一件艺术品的独立性,让观赏者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作品欣赏之中,却为观赏过程增加了疲惫感。对于艺术展览观赏者来说當疲惫感难以负荷的时候,观赏者就会加快离开展览的步伐。

白立方的展览形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空间密闭,没有通气窗,没有多余的视线拓展空间。更是听觉上的空间密闭,为了保证观赏者的观赏质量,很少展览会进行声音的播放。这种听觉上的密闭性,使大量观赏者在艺术展中不敢开口打破安静,这样的场面危害了观赏者潜意识中的交流诉求。当一件艺术作品将人从意识的世界拉到潜意识的世界时最需要的就是交流,“只有我们参与其中,并进行讨论时,艺术才会向我们敞开怀抱”。所以在策展过程中我们不单单要从观赏者的互动体验中着手,还要从环境上着手,打破白立方的局限,对这种空间的密闭性进行改造。

二、传统艺术展览导览形式

艺术展览从内容上来看并不单单是只有艺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除了内容本身在开篇还会有前言和序,在每一个展览开启的墙面都会有对作者和对展示作品的一个简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展导言。在许多传统艺术展览模式中艺术展导言承担着引导整个艺术展览的导览作用。

导言与作品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艺术展导言是整个展览中唯一存在的文字内容,它不仅仅代替了讲解员的职位,还对总领整个展览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跟随在艺术展导言后面的艺术作品就是整个艺术展的升华。只有将导言与艺术作品真正的融合才能够达到艺术展内容的平衡。

但由于大多数策展人的策展观念比较传统,造成了艺术展导言的行话现象普遍。许多艺术行话内容上华而不实,行文拖沓,给人一种不明确的模糊的认知。而许多大众观赏群体面对艺术行话都会表现出无法理解,甚至是自动忽略导言内容的状态。而这样的状况就使观赏者从走入艺术展的第一时间与展览产生了距离。

三、艺术展览创新导览形式的探索

顺着国际交流与社会主义化的发展,艺术展览再也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个人行为或者是社会小众群体的交流场所,它肩负着国民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艺术展策展过程中,如何形成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的良性互动,增加观赏者的再创造能力,开放观赏者的思维,拓展观赏者的想象,丰富观赏者的情感,放松观赏者的身心,是艺术展实现艺术教育职能的基本需求。既然我们在艺术展中对展出的艺术作品是无法从内容上进行改变的,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艺术展览引导上进行改变与创新。打破传统的艺术展导言行话泛滥的局面,利用全新的引导方式在展览的第一视野内给予观赏者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帮助观赏者确立一个正确的观展动机。

一段成功的艺术展览导览能够使展览观赏者在观展过程中得到更为丰满的展览主题形象,与展览中的艺术作品获得更加亲近的互动。

(一)、生活化形式引导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马克`奎恩的艺术作品展中曾经做出了这样的导览创新:在展览的常规导言后面策展人设置了一面很长的面包墙,墙上挂满了形态各异的面包手,这些面包手都是在展览中进行过观赏的人亲自参与制作的模型。这种笨拙的生活化的作品模型向普通大众直接展示了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与展览的本质意义——生命的力量与延续。一个巧妙的设计大大拉近了观赏者与展览之间的距离。

(二)、设置问题墙

除此之外,由于艺术展览空间的特质,在观赏者进入观赏空间游览一周后还会回到起点,这样的密闭的环形空间恰恰给予了我们设置一面问题墙的优势。

在常规的导言后留出一面空白的墙壁,安排专业的引导人员,引导观赏者进行观展问题的书写,在观展结束后再亲自给出答案,这样的一个环节不仅仅能够使观赏者的观展目的更加明确,还能使观展者的观展认知更加清晰。一番观赏过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从而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观赏认知。

(三)、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传统的艺术展中为了保证观赏者的观赏质量在展览环境中基本上不会进行任何的声音播放。但单一的视觉体验并不能够让观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完全的理解。

曾有人为美国的纽约现代博物馆制作了一套网络导览讲解,观赏者在进行观展前只需要到相关的网站进行下载就可以,其中的艺术品鉴赏专家基本上都是年龄不超过十岁的孩子,他们以不加掩饰的独特视角对展览中的艺术作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述,无论是作品的构图,艺术创作手法还是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虽然这是一个非官方的艺术馆讲解,但是却夺得了很多观赏者的喜爱。

这种创新的导览形式给予了观赏者更加清晰的观展方向,但也在某些程度上也限制了观赏者的自我发挥空间。为了不破坏艺术作品本身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导览模式在展览中将作品加之以音乐、自然或诗歌的声音配合来丰富展览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感知。

除此之外,在艺术展览现场,我们也可以让内容“动起来”。采用影像播放及VR技术来增加艺术作品展示的趣味性与戏剧性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晨.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和方法[D].山东:渤海大学.2014.

[2]聂倩雯.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多元化分析[J].浙江:艺术科技.2018(12).

[3]曲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艺术展览的交互性探究[J].黑龙江:工业设计.2018(09).

[4]陈方杏子.当代美术展的非展览性[J].河南:美与时代.2019(1).、

作者简介:

闫继鑫(1994.03.26—),女,汉族,籍贯:吉林省长春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所,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美学,研究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创新形式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形式研究
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创新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形式
创新读书形式 提升员工职业化素质
科学运用新媒体创新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探析
强化民生视角,创新时政新闻报道
创新型开展“安全类”科普教育活动
小学生探究海洋生物的实践研究
创新形式,实现劳动与技术发展性评价
巧用方法,培养农村学生语文复述能力
浅谈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