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山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及传承

2020-01-05唐薇

人物画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音乐特征类型传承

唐薇

摘 要:马山三声部民歌是广西壮族民歌的典型代表,是多声部民歌的引领者,是广西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智慧结晶和哲学思想,它所表现出来的音乐特征是独有的、特立独行的,不管是歌曲的结构组成,还是演唱的形式,抑或表达出来的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意蕴,都反映着壮族的淳朴自然而又豁达的民族个性。但在当前音樂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三声部音乐也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和抛弃。在文化生态的发展战略要求下,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来审视三声部民歌,在传统的基础上予以变革,实现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一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在此,文章就详细论述了马山三声部民歌的类型及文化生态价值,分析了其独有的风格艺术特点,并在全面审视当前民歌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措施,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声部民歌;类型;文化生态价值;音乐特征;传承

一、引言

民歌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艺术形式,而马山三声部民歌则一直被誉为广西壮族文化发展形态及历程的“活化石”,它引领着广西乃至整个中国少数民族中民歌多声部艺术形式的发展。该民歌的旋律更加优美,民歌的声部之间各自独立却又完美、流畅的衔接起来,协调性很强、风格统一且音色融合,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极深。一直以来,西方国家始终认为我国少数民族民歌都是以单声部民歌为主,几乎不存在多声部民歌,而马山三声部民歌的发现以及传承就打破了这种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无多声部特征的困局,同时对于广西壮族人民而言,它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激发出了生活更多的乐趣。仔细聆听,其中的音韵及美感在浑然天成的曲调高歌中悄然流淌,诠释着广西壮族的文化底蕴、传输着广西壮族人民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展现着广西壮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及豁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以及民间文化遗产环境的多变性,这些原生态的音乐艺术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三声部民歌的魅力以无人窥探。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民歌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应当积极创新思维,革新传统民歌,创作出马山壮族风格与时代气息并存的新音乐形式,让该类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二、三声部民歌的类型及文化生态价值

(一)广西壮族是山歌之乡,种类繁多,音乐风格也是迥然各异。由于区域之间的语言特点、文化和生活习惯不同,山歌的歌唱种类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通常表现为欢、西、加、比、伦。三声部民歌中“欢”的表现形式主要集中在广西北部地区,又因为歌曲由三个声部组成,因此当地的人们将其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比如“欢哈”“三顿欢”“三步欢”“欢悦”等歌唱形式。

(二)民歌的分类一般都是以内容和作用来划分的,从所收集到的三声部民歌资料中可知其内容分为仪式歌、情歌、时政歌、农事歌四类。

1.仪式歌

任何一类民歌在形成之初都是用作于乐神,是巫师祭祀时所展现出来的肢体与声音并存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巫师的吟唱和舞蹈来进行祈祷、弄神,与神明对话,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乐神功能逐渐衰退,乐人功能逐渐显现,比如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庆生、婚恋的喜悦,这个过程就是仪式向艺术形式的转化,但时至今日,在部分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乐神的功能。比如三顿欢《喜酒山歌》。

2.情歌

在少数民族中情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年男女通常会通过唱歌、对歌的形式来表达地彼此的倾慕之情。这样的择偶形式在壮族中更加明显和突出。它既隐藏着壮族人民对山歌的热爱,也表达出了他们对自由而美好生活的追求。比如三顿欢《爱情山歌》。

3.时政歌

刘三姐山歌中有很多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讽刺,这就说明三声部民歌也流传着一些或赞美、或讽刺的执政歌。一方面表达出了壮族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发展路线、制定的各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的认可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透露官方意识形态在民间的渗透,比如三顿欢《党的政策好》、山歌词《改革开放好》。

4.农事歌

原生态民歌生成于久远的农业社会,是用歌曲的形式来表达现实生活以及各种生活需求,是劳动生产的艺术化。比如《贺新渠竣工》。

(三)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在壮族山区一代代传承至今,它具有着民族性、独特性、原生性与活态性等极其重要的生态文化价值。

1.从音乐角度分析。三声部民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演唱形式,整体上有着严格的押腰脚韵,歌词又对仗工整、曲调流畅,乐感唯美,旋律悠扬,而动人的节奏与蕴含着的深厚文化底蕴也都唱出了生活的美好、唱出了人生的哲理。

2.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三声部民歌是壮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壮族人民的口头文学,它体现着壮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每一首民歌曲目都是人们即兴而唱,都是将自己生活的感悟、劳动的乐趣尽情的表达出来,它承载着社会中的真善美丑,其发展变迁承载着壮民族的劳动生产、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质。绚烂的民族文化培育出了绚烂的三声部民歌艺术。

三、三声部民歌的风格特点

(一)三声部民歌的声部特点

1.三声部民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无伴奏演唱形式,三个人各担任一个声部的角色,这属于三重唱,但这三个声部并没有高、中、低的明确划分,处于同一个音区,其声部的运行往往彼此交错,调性相同,但音高的演唱状态是不同的。

2.壮族三声部民歌虽然是三个声部的同时结合,但其各个声部的横向音程进行也有着它一定的规律,其纵向和声音程的结构及其相互连接则完全服从于各个声部的横向序进。具体来讲,民歌的特色为大二度和声三声部融合,主旋律高亢明亮流畅,合声旋律婉转、柔和,唱法具有浓厚的原生态特点。歌曲由三个声部构成,三人以上演唱。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第二声部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二人以上合唱。三个声部都能突出主旋律,第一、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者全用支声复调合唱。演唱时,时兴“哈”声,故又称“欢哈”。“哈”声可根据歌曲主题和情景变换,一拘一格,声调时兴每一次都有区别,但时兴的“哈”声都是要符合主旋律的。歌词一般有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押韵都十分严格。五言四句式歌词按普通壮歌押韵规律来分析。五三五言六句式歌词押韵较为特殊,其歌词的第一句、第二句的末尾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相互押韵,又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语押韵,故此类句式结构的山歌又称为“三顿欢”或“三跳欢”。

(二)三声部民歌整体的艺术特征

1.曲式结构

(1)从句式结构上分析,包括三声部民歌在内的壮族民歌类型在句式结构上几乎都有同样的特点--非方整性。歌词押韵较为巧妙,按照押韵、对称、平仄形式可以要求为每句歌词最后的字必须要平声和平声相对,仄收仄起,这就腰脚韵;五三五格式称作嵌句欢;六句八唱、八句十二唱称之为勒脚体。这三种是基本的句式结构。[6]

(2)节奏节拍并非单一,而是多变的。歌曲的旋律无论是在声部的横向或者纵向上的对比性都是十分显著的。整体上的旋律线条没有太大的起伏,主要以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的音程为主,但又常常会添加大量装饰音,由此才不会显得整体音调过于单调,而是有了一些多彩的变化音,人们在欣赏时才会在平稳中感受到音符的跳跃和跨度。

2.演唱形式

通过研究发现,民歌基本都是演唱者自己创作的,属于原创作品范畴,也是一种即兴而发、有感而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他们用歌声将自己民族的发展编制成了一部内涵丰富、情感浓厚的历史,并且每个人在传唱的过程中并不是毫无变化的,而是会将自己的感受、情感、自己觉得有待丰富或改变的地方融合进去,那么不论是歌词内容还是演唱的形式、旋律都会有所变化,这就无法保持最初的完整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变化才是得壮族民歌更加多彩斑斓,更加醇厚而有意蕴。三声部民歌也是如此,每个传唱者都是原创的改编者,也是再次的创作者。但不管怎样的变化,民歌整体的特征是没有任何改变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演唱形式统一而又自由、多变是三声部民歌的又一大特点。[6]

(三)三声部民歌的旋律调试

通常一类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是由调式调性、句法结构、节奏节拍、旋律线条等要素构成,三声部民歌也有很多类型,比如羽调式、徽调式,一般都呈现三声、四声和五声调式,对于马山县三声部民歌却多以羽调式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近代歌曲中我们可以发现又出现了六声、七声调式。

1.四声羽调式

以《讲辛苦》为例,该歌曲是典型的四声羽调式结构,全曲一共有两个乐句构成,十分简洁,是音乐材料相近的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一部曲式,由“五三五”句式的词体行腔组合而成,句末都落在羽音上,la、do、re、mi四个音为全曲音列。这样的形成就被称为“四声羽调式”。[3]

2.四声徽调式

四声徽调式的四个音音名分别是“徽、羽、宫、商”,对应的唱名是“sol、la、do、re”四个音,而“徽”音则是全曲的中心音[3]。最为典型的歌曲就是

《兄弟得同心》。

(四)三声部民歌体现出的个性魅力

民族的特征是中国历史画卷中作为夺目的风景,每一类民歌都是该民族发展历程中积累下的智慧和民族特色文化的展现。三声部民歌展现出了民族特有的“美”的个性魅力。前章所述,三声部民歌的演唱形式既统一又自由,每个人、每一个民歌曲目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但每一次的二度创作都是壮族人民用最通俗的民族语言将自己情感表达出来的途径和载体,婚丧嫁娶、喜怒哀乐,这体现出了该民族的包容、豁达的性格;另外壮族人民都十分安于现状,崇拜着自然,又追求着自然的美,以一种与世无争、静谧安然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日出,这种吗民族个性是鲜明的。也正如前面所讲民歌的演唱方式是平稳的,但在其中有增添了一些装饰音,使原本平淡稀疏的曲调又增添了一丝其他的色彩。

四、三声部民歌传承的现状及途径

(一)现状

马山三声部民歌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时至今日,该民歌类型已经很少出現在人们的视野中,即使多年来在文化生态建设战略要求的推进下,广西自治区相关部门以及马山县各部门机构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传承、开发与发展三声部民歌,也推动了其向国际舞台的发展步伐,但最终的效果仍未达到预期。对于国内而言,对该民歌的认可、传承群体大多集中于老一辈的壮族人民,传唱的领域也逐渐缩小,基本上除了马山县、上林县和忻城县之外的其他地区很难再见到、听到该类民歌。很多青年人更喜欢现代流行音乐,他们都对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传播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等都阻碍着三声部民歌的发展,因此从整体上看马山三声部民歌的生存与发展趋势是在逐渐衰落的。

(二)传承发展与创新

1.创新民歌形式

(1)基于传统山歌,融入新的技法加工。传统民歌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可以在保留吸收传统三声部民歌的风貌、韵味的基础 上,合理运用作曲技法,予以新的创作,让民歌富有传统感、时代感和艺术感,让人们都能听懂、接受,从而使古老的艺术形式获得创新。比如马山壮族作曲家蓝庆全写的《鹧鸪岭上叫》、《山不比天高》、《蓝天广朗朗》、《相爱嫌时短》等三声部民歌,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群众的[2]。

(2)依托民歌素材,创新歌曲内容。传统民歌基本都是用本民族的语言来传唱的,但其他民族或者外地的人们完全听不懂,这就会影响人们的体验感,因此要想提升三声部民歌的影响范围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将焦点放在民族语言的转化上,用广大群众听得懂的汉语普通话方式来进行歌唱。让全国人民都能认识、了解该民族歌曲,并从中获悉壮族的历史发展、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另外,在创作或传承中,我们也应该注重歌曲曲调的创新,而不是一味的沿用传统的模式,这样在青年一代群体中难以起到吸引作用。比如我们可以在原有的艺术特点、意蕴和风格上对其中的部分小音节的音高、节奏进行前后、快慢的调整,或者在原有歌型的基础上将内容进行补充或更新,创作出民歌合唱曲等艺术歌曲。比如《高歌朝太阳》、《放飞风情》等曲目就是其中的典型,深深吸引着广大群众[5]。

2.加大资金投入,拓展传承途径。资金到位才能保证传承活动的持续开展,而民歌保留地大多都是偏远地区,资金对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相关部门要对民歌聚集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置专门的部门专管资金的流转,这样歌曲宣传活动、歌曲大赛等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对于参加各项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参加者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既能实现民歌的宣传,也能在无形中激发出广大百姓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培养出一批养山歌手。那些隐藏着民族深处的民歌才会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其次,民歌的传承不仅要着眼于社会群体,更要渗透到学校教育中,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认识和理解该民歌及其发展过程和困境,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保护、传承意识。比如将其纳入到音乐课程中,或者创办“民歌少年班”,系统的教授相关知识和技能;学校;学校与文化站联动,培育、组建专业表演团队和传承队伍,并鼓励学生参观文化传承基地、接受民歌教育。最后要合理的构建并且完善保护民歌的传承机制,并与马山县的旅游业、财政业、教育部门进行联系,构建保护民族文化的协调机制。学校在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时,可通过聘请专业的民族文化专业人士,指导学生学习,并帮助学校构建保护与评估三部民歌的规划机制,由此通过全面的培育,让我们的民歌艺术后继有人[2]。

3.提升竞争能力,开拓发展新路。首先,创作壮族三声部经典歌舞剧、三声部民歌题材动漫和影视剧;将三声部民歌文化符号与壮乡会鼓、扁担舞、踩花灯等民族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民歌品牌;另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中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之机遇,从发展“壮族三声部民歌”产业的战略全局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人才、科技、项目为支撑,科学规划一个围绕“三声部民歌”品牌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系统,构建“一都一园一节、三中心四产业五基地”的产业体系[4]。

五、结语

民歌是我国文化瑰宝,我们应该重视民歌的传承与发扬。马山三声部民歌有着独有的艺术风格,也展现着壮族独有的个性魅力,对于我国文化生态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民歌原有魅力的同时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补充和创新,给马山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存现状调查分析[J].文化视域.2015(01):103-115.

[2]程艳.文化生态视域下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民俗文化.2013(08):143-145.

[3]韦鲜.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音乐特征探究[J].当代音乐.2020(03):63-64.

[4]蓝日浩.浅析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3(03):65.

[5]黄金.广西壮族三声部民歌艺术特征折射出的民族个性[J].当代音乐.2018(10):130-131.

猜你喜欢

音乐特征类型传承
理性中的即兴随想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C语言教学探讨
人名中不应该使用生僻字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中国当代古风音乐曲式形态特征探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