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纳米结构使得用硅作为电池负极成为可能
2020-01-05靳爱民
石墨一直以来也是制备锂离子电池的重要材料。然而,随着电池需求的增长,石墨电极也会被淘汰。为此,科学家更加看重处于数字革命中的核心元素:硅。硅作为储能材料,机遇与挑战共存。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的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利用这种毁誉参半储能材料的新方法。相比石墨10倍的电荷容量,计算机芯片和许多其他产品上使用的硅极具吸引力。但问题是,当遇到锂时,硅会大幅度膨胀,而且过于脆弱,无法承受电极制造过程的压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PNNL研究人员张继光(Jason)和李晓林(Li Xiaolin)领导的团队开发了一种独特的纳米结构来控制硅的膨胀,同时用碳加固。
石墨传导性良好,且是稳定形态的碳,便于在充电时将锂离子接收至电池负极。硅比石墨可容纳更多的锂,但3倍左右的体积膨胀会导致负极破裂。通过将小的硅颗粒粘合成直径约 8 μm、与红细胞大小相当的微球,研究人员制备出了一种多孔形态的硅。张继光表示:“像石头这样的固体材料,如果体积膨胀过大,就会破裂,我们创造的东西更像海绵,内部空间可以消纳体积膨胀。”研究发现,具有多孔结构的硅电极的厚度变化小于20%,而电荷容量是普通石墨负极的两倍。但与以往的多孔硅不同,由于碳纳米管的存在,其形状更像纱线球,这种微球同时表现出极高的机械强度。这对于商业化是好兆头,因为负极材料必须能够在制造过程经受住滚子的高压。研究人员通过几个步骤创造了这种结构,首先是用氧化硅包覆碳纳米管。随后,纳米管被放入油和水的乳液中,然后加热到沸腾。水蒸发后,硅包覆的碳纳米管缩聚成球体,然后加入铝并在高温下将氧化硅转化为硅,随后浸泡在水和酸中去除副产品。经过上述过程最终形成了一种粉末物质(微小硅粒子附着在碳纳米管表面形成的颗粒)。下一步的目标是开发规模化、更经济的硅微球制造方法,为新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铺平道路。
[靳爱民摘译自 SciTechDaily,2020-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