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消费行为研究

2020-01-04李雪松

中国市场 2020年32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农户

[摘 要]农户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不仅能优化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也能保护环境,提升生活质量。文章从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研究内容视角总结梳理后发现,大部分学者以“太阳能房”或者“太阳能房与传统民房比较”作为研究对象,少部分学者探究“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很多学者探究城市太阳能房的建造,鲜有學者探究农村太阳能房的建造。 大部分学者从技术层面探究太阳能房,少部分学者从市场层面探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农户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消费行为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户;传统民房;太阳能房;研究综述

1 引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确保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阶段性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目前,我国农村建筑能源消耗占全国总建筑能源消耗的37%以上,并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所占比例将逐年提高(He等,2014[1]; He和Kammen.,2016[2])。同时我国大约有7亿农户依赖劣质燃料做饭、取暖等,CO2在排放中严重影响了农户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甚至引起气候变暖(Liu等,2014[3]; Zhang等,2014[4])。我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迫在眉睫,优化这种消费结构的价值标准是能源效率得到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能源贫困有所缓解。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持续等优势,成为应对节能减排、气候变暖、治理雾霾、能源短缺的重要选择之一,解决好CO2排放量逐渐增加问题,太阳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式(Zhang等,2014[4])。相对于欧洲、日本,我国有着更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李柯和何凡能,2010[5]; 闫云飞等,2012[6])。调查显示,我国现有1.5万亿房子适合装太阳能,其中包括城市别墅、郊区农民自建房和农村住房(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2019[7])。

太阳能房是指利用太阳辐射能量来代替部分常规能源,使室内达到一定环境温度或者是给室内的用电设备供电的一种装置。 太阳能房作为智能房,不仅能优化家庭能源消费结构,也能保护环境,提升生活质量(Ozkan等,2013[8])。因此,我国农村太阳能房市场发展空间巨大(Zhang等,2014[4]; Zou等,2017[9])。

2 文献综述与视角分析

通过梳理文献,国内外太阳能房研究可归纳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研究内容三个视角。下面分别进行综述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视角

大部分学者以“太阳能房”或者“太阳能房与传统房比较”作为研究对象。少部分学者探究“传统房改太阳能房”

根据Science Direct数据,迄今为止,以“传统房改太阳能房”为研究对象,世界各国仅有9篇文献呈现。我国有3篇,有两篇从技术层面来探究。比如有探究传统热水器改太阳能热水器(He等,2015[10]),传统房炕改造成太阳能炕等;仅笔者的1篇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Policy》以“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为研究对象(李雪松等,2013[11])。

2.2 研究区域视角

很多学者探究城市太阳能房的建造,鲜有学者探究农村太阳能房的建造。

比如有学者研究了中国城市传统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经验、潜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He等,2015[10])。其实,中国农村拥有比城市多得多的屋顶,高达7800平方千米,这进一步说明农村传统房改建太阳能房潜力巨大(Zou等,2017[9])。根据Science Direct数据,迄今为止,题名包含Solar 和Rural Village\\Remote\\Country的文献仅有27篇,其中我国学者有2篇,分别探究了中国西藏、青藏高原农村太阳能房的建造,但仅仅进行了可行性方面的分析。

2.3 研究内容视角

大部分学者从技术层面探究,少数学者从市场层面探究。

技术层面重在怎样设计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台灯、太阳能屋顶等;而太阳能房市场主要探究两方面:一是建造或购买太阳能房的影响因素;二是太阳能房与传统房的比较。

2.3.1 建造或购买太阳能房的影响因素

很多因素影响着建造或购买太阳能房,主要包括对太阳能房成本、太阳能房产品质量、当地经济状况以及政策等(Komatsu等, 2011[12])。例如,有些用户偏好低成本、外形美观而又可持续使用的太阳能房;有些用户认为,购买或建造太阳能房,太阳能房产品质量以及太阳能房产品信息资料等相当重要(Garrett等, 2008[13]);有些则认为除了太阳能房产品质量外,最重要的是日后怎么维护好这些太阳能房产品(Laufer和Schafer, 2011[14]);还有用户认为,建造或购买太阳能房获得当地政府或者村社的资金补助以及税收政策、用地政策的优惠等尤其重要 (Ketlogestwe和Mothudi, 2009[15])。

2.3.2 太阳能房与传统民房的比较

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论:

(1)建造成本方面,虽然最初投入建太阳能房的资金要远远大于建相同结构的传统房所需资金,但是投入使用后,前者每月的刚性支出成本(比如太阳能热水器维护平摊成本)远远小于后者(比如用煤用于同等量的热水所需的燃煤开支)(Zhu等, 2009[16]),每月可以节约刚性支出20%~30%(Komatsu 等,2011[12])。

(2)生活质量方面,太阳能房比传统房更方便与舒适。比如,被动式太阳能供暖技术与中国传统火炕耦合,可以改善室内环境,住户可拥有更多时间来学习、娱乐以及处理家庭事务。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火灾也避免了,大众尤其是住户的健康也提高了( Komatsu等, 2011[12]; Dahlstrom, 2012[17])。

(3)相比传统房来说,很多潜在用户更愿意选择太阳能房,除了农户外,还有环保人士、受过较高教育的年轻人等(Dastrup等, 2012[18])。

研究角度视角,绝大部分学者从太阳能房产品开发、太阳能房建筑设计、政府推广等方面来探究,从消费者农户视角探究的文献很少。根据Science Direct數据,迄今为止,仅有1篇文献呈现,研究印度农户对太阳能房的认知及购买意愿(Urpelainen和Yoon,2015[19])。我国已用的研究成果多数停留在太阳能房可行性分析方面(Zhong 等,2011[20]),仅笔者的1篇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Energy Policy》探究的是在市场层面(李雪松等,2013[11])。

3 结语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关注了太阳能房市场的研究,大多以“太阳能房”和“太阳能房与传统民房比较”为研究对象,研究角度重在太阳房自身建设,研究区域重在城市。

首先,基于我国农户一般是“一户一房”,建设新太阳能房投资大,难以在边缘农村普遍推广的国情,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针,采取在原有民房的基础上(即传统房)改建太阳能房的办法。不仅有利于降低我国能源转型的成本,而且可以大大加快太阳能房的建设进度,可以为其他国家探究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提供理论支撑,丰富太阳能房方面的理论。

其次,我国农村相对城市拥有更多的技术经济优势使用太阳能房,但是农村居民的社会经济、环境偏好、消费结构等与城镇有较大差异。因此寻找有效的政策来驱动农村居民实现从传统民房到太阳能房的转变,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活质量问题等的关键路径。

最后,农户传统民房改太阳能房消费行为及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前沿的课题,而且很符合我国建设美丽农村的国家发展战略。低碳农村住房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必然要求(Liu等,2014[3])。基于这种背景,探究农村传统房改太阳能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建筑的使用年限较长,采用的能源利用方式具有锁定效应,将影响未来我国的能源消费情况。太阳能房的采用将在其寿命期内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对于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有着深远的示范作用。另外,太阳能房在农村推广,将带动整个农户环保意识增强,是现代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HE B J,LI Y,MIAO Y,et al.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rural areas: Situation, drawbacks, challeng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olicies[J].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2014(11):7-15.

[2]HE G,KAMMEN M D.Where, when and how much solar in available? A provincial-scale solar resource assessment for China[J].Renewable Energy,2016(85):74-82.

[3]LIU W L,SPAARGAREN G,MOL A P,et al.Low carbon rural housing provision in China: Particip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14(35):80-90.

[4]ZHANG S F,SPEED P A,JI M Y.The erratic path of the low-carbon transition in China: Evolution of solar PV policy[J].Energy Policy,2014(67):903-912.

[5]李柯,何凡能.中国陆地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区域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0(9):1049-1054.

[6]闫云飞,张智恩,张力,等. 太阳能利用技术及其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2(S1):47-56.

[7]科技舆情分析研究所.住宅太阳能:将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冰箱、彩电一样的常用产品[J].今日科技,2018(10):17-19.

[8]OZKAN N B,DAVIDSON R,MARTHA B,et al.Social barriers to the adoption of smart homes[J].Energy Policy,2013,63(12):363-374.

[9]ZOU H,DU H,REN J,et al.Market dynamics, innovation, and transition in Chinas solar photovoltaic industry: A critical review[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7,69(3):197-206.

[10]HE G Q,ZHENG Y, WU Y,et al.Promotion of building-integrated solar water heaters in urbanized areas in China: Experience, potential, and recommendation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5(42): 643-656.

[11]LI X S,LI H,WANG X.Farmers willingness to convert traditional houses to solar houses in rural areas: A survey of 465 households in Chongqing, China[J].Energy Policy,2013(63):882-886.

[12]KOMATSU S,KANEKO S,GHOSH P P.Are micro-benefits negligibl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apid expansion of Solar Home System in rural Banglades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Energy Police,2011(39): 4022-4031.

[13]GARRETT V,TOMAS M,KOONT Z.Breaking the cycle: Producer and consumer perspectives on the non-adoption of passive solar housing in the US[J].Energy Policy,2008(36):1551-1566.

[14]LAUFER D,SCHAFER M.The implementation of Solar Home Systems as a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a case study in Sri Lanka[J].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15):330-336.

[15]KETLOGESTWE C,MOTHUDI T H.Solar home systems in Bostwana—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13):1657-1678.

[16]ZHU L,HURT R,CORREA D,et al.Comprehensive energy and economic analyses on a zero energy house versus a conventional house[J].Energy,2009,34(9):1043-1053.

[17]DAHLSTROM O.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a Single-Family Residence built to Passive House Standard[J].Energy and Buildings,2012(54):470-479.

[18]DASTRUP S R,GRAFF ZIVIN JOSHUA,COSTA DORA L.Understanding the solar home price premium: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green” social statu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2(56):961-973.

[19]URPELAINEN J,YOON S.Solar home systems for rural India: Survey evidence on awareness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rom Uttar Pradesh[J].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24):70-78.

[20]ZHONG S Y,LIU C,QIN L Q.Solar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policy support in China[J].Energy Procedia,2011(5):768-773

[基金項目]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美国Alfred University访问期间负责指导该校学生市场营销部分的后续研究)。

[作者简介]李雪松(1974—),男,重庆人,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大学博士,西南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物流管理、工商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