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选择
2020-01-04陈江江
陈江江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企图否定历史的规律和意义,削弱党长期执政的基础。高校要从学术批判入手,揭示错误思潮的本质和传播规律,坚持意识形态大传播理念,从思想传播、文化传播、媒介传播、素养传播等多个层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高校 抵御路径 传播路径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别有用心者打着“学术研究”“言论自由”等幌子,用“恶搞”“戏说”等低俗手段,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开展所谓“还原历史真相”“重新认识历史”等活动,借以歪曲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而抹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甚至否定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大众文化繁荣的网络时代,剖析和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在校园舆论场中从各种传播路径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营造尊史爱党、尊史爱国的舆论主调,是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本质上说,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它用抽象的人性、人的本质来解释历史行为,呈现出“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的价值标准,炮制“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谬论,往往也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虚无主义”一词译于德语“Nihilismus”,源自拉丁语“nihil”,指“完全毁灭的过程”之意。尼采曾用“虚无主义”来表达对道德原则和历史传统的否定,即“虚无主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没有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在虚无主义者的价值观中,传统意义的价值已经被无序化,或是被抛弃,人人皆是以个人的喜好为价值标准。
所谓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对史实采用歪曲或是否定的手段来编造虚假的“历史真相”,与唯物史观相对立。其实质就是否定历史的规律和意义,解构整体的历史观,并形而上学地对待历史,往往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彻底否定历史的积极意义。作为一种思潮,它有着明确的政治目标,欲求否定革命,主张改良,歪曲和丑化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虚无主义者多以学术创新的名目登场,伪装研究,故作高深,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否定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選择。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形式
“历史虚无主义是古今中外普遍使用的一种颠覆现存政权的有力工具”。其从政治、史学、文艺等多个维度否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政治上否定革命,推崇改良。通过质疑革命的必要性和夸大革命的破坏性来否定革命,鼓吹改良主义。用某些片面的个案来诟病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掩盖党的革命的本质和意义。在我国,历史虚无主义者主要有两种人,一是国内外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代表,二是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价值观影响的知识分子。
2.史学上颠倒黑白,肆意解读。鼓吹现代化就是西化,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其实是为中国带来了进步的想。同时恶意贬损先进历史人物,妄图为反动历史人物翻案,篡改革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者有选择性和目的性地诋毁和否定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抹黑近代以来党带领人民革命与建设的伟业。
3.文艺上削平意志,去除审美。推行“宏大解构”“零度写作”等,反对文以载道,去除文艺作品的教化和审美功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戏说、恶搞,刻意渲染正面历史事件和英雄的负面作用。其真正的目的是虚无历史的文化价值,否定中华文明的进步意义,使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丧失精神家园。
二、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指向
历史虚无主义者迎合青年大学生的猎奇心理,揪住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某些历史事件,化名“理性思考”,孤立地对历史进行编织,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历史观、价值观都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要用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孕育而成的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深刻揭示和分析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在育人实践中加以批判。
1.在正面宣传中坚定政治信仰。根据对南京5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无记名问卷调查显示,有近10%的受访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更加优越。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缅怀五四先驱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就是为了号召新时代中国青年切实担负起发扬和传承五四精神的重任,坚定政治信仰。从其根本上讲,新时代青年的政治信仰,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被欺凌和压迫的百年沉沦,更加不能忘记一代代为了救亡图存牺牲和奋斗的志士仁人。在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青年大学生更加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在历史传播中建立大历史观。调查显示,近18%的受访者持有“历史是为胜利者唱赞歌”的观点,质疑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真实性。高校传承新时代的五四精神,就要指导大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观进行批判。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已经作出科学的回答:历史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是现实的、具体的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社会历史就其整体而言,一定是群体性的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成和演进过程。高校要坚持大历史观,带领大学生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进行深切体认,增强对历史研究、对真理追求,对科学探索的自觉意识,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3.在舆论引导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不到7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今天的努力是为了今后能为社会多做贡献,选择为了今后提高个人的家庭生活水平的占19%。青年大学生应当自觉领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新内涵,从全球治理结构和国际秩序加速变革的历史大背景下去思考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进行基于国家、民族、人类社会和个人现状与未来命运的思考,积极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做出自己的贡献。高校要教育引导青年“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路径选择
高校应当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理论形态迷惑性强、传播形式迎合大学生心理、传播途径多样性等特点,多维度进行批判和抵制,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精神环境。
1.思想传播:以“四史”教育为传播切入点,不断优化大学生的史学知识体系。当前,国内历史虚无主义者,并非虚无历史本身。他们往往对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表示高度赞誉,表现出对待历史的双重标准。高校要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出发,系统谋划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历史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价值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唯物史观教育,将唯物史观原理教育和历史知识体系教育相融合,助力大学生独立、理性地辨析各种社会思潮。一要突出教学的政治性。“四史”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历史,更加要强调课程的政治性,突出其意识形态功能,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脉络的梳理,帮助学生探寻规律,认识真理。二要突出教学的理论性。高校要将“四史”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上,避免与高中历史知识灌输的重复,通过历史知识讲解,论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三要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将教学要求、学生思想现状、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价值观,外化为方法论。
2.文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强化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形成真实的文化氛围,养成良好的文化传播场域。只有通过文化传播将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深植于学生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的判断力和行动力的来源,文化的影响力才能真正体现。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优势,从环境、制度、行为、精神四个维度,为学生营造尊重历史、尊重知识、崇尚真理、崇尚科学的成长环境,着力构建全员、全面、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一要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严格对校内文化讲坛、学术沙龙的管理,确保主题鲜明、内容积极。精心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杜絕校园文化“恶俗”“无厘头”之风。二要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定期开展历史专题教育,向大学生推荐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类文化作品,开展“好书大家读”“经典影视欣赏”“主题辩论会”等活动。三要严肃教学政治纪律。高校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到极端重要的位置,狠抓政治纪律,特别要严肃课堂教学的政治纪律。
3.媒介传播:运用网络媒体,主动占领虚拟舆论阵地。网络媒体平台是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高校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借网育人,理直气壮地在网络舆论阵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掌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一要构建互联网+史学教育模式。用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在网络空间大力开展国史国情、党史党情、军史军情教育,打造融历史性、政治性、理论性、文艺性于一体的网络史学教育平台,突出互动功能,与线下历史课堂相得益彰。二要用心维护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通过两微一端,创新话语体系适时向大学生群体推送主流价值信息,还原鲜活的历史场景,颂扬仁人志士,弘扬英烈精神,引导学生体悟崇高、敬仰英雄。三要切实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加强对网络信息监管,建立学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坚持预防为先,疏堵结合的原则,实时做好网络信息数据分析,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和跟踪,严防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网络渗透。
4.素养传播:扎实开展理论研究,提高学术批判能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之所以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经常冠以学术研究、学术创新的外衣,其中也有一些洞见深刻的力作。要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和形而上学根源,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高学术批判能力,并将这种批判的素养和能力传播、扩散,使其成为大学生与历史虚无主义做激辩的理论素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基础、产生的背景等方面做系统的理论探索,通过理论阐释、实证研究、史料剖析、案例解析等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全方位的透析,才具有说服力。高校要定期开展历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专题培训,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向他们系统介绍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及其蔓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的特点和有效引导方法,提高他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和自觉。
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涉及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坚决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退避三舍,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和主动权。
作者系江苏海事学院副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201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意识形态引领宣传思想工作的路径分析——以我省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2019SJB20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3]艾四林,王明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