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解读文本的一个有力支架
2020-01-04姚金凤
姚金凤
摘要: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在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环境描写,借助环境描写来了解文本内容,挖掘作品内涵,让环境描写成为解读文本的一个有力支架。
关键词:环境描写;课本资源;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078
北大教授温如敏主张语文教学应把阅读放在首位,“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文本谈起,而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小说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教学单元,单元教学导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学习这個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这句话提示我们,“不同角度”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呢?
周健在《论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多边关系》中说:“小说中的环境不同于生活中的环境,它是为创造人物形象而设置的典型化的环境,是具有某种表现力的艺术化的环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是对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高度概括。所以,笔者教读本单元时,从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收获颇丰。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除此以外,环境描写还根据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发挥了不同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季节、时令、事件、起因等
这种情况一般用在开头,如14课鲁迅写的《故乡》一文的自然段“‘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用了一句话,交代了人物、事件起因。紧接着第2段仅用了79字描写了深冬时候故乡的“天气”“冷风”“荒村”等景物,而形容词语“阴晦”“苍黄”“萧索”的妙用,不仅交代了季节、时令“深冬”,渲染了凄凉、冷寂的氛围,还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更为下文“我”回故乡的一系列遭遇做了铺垫,暗示此次回乡必定会令人失望。
再如第15课《孤独之旅》第一自然段:“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这个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家底厚实的主人公杜小康因家庭突然发生变故而不得不辍学去苇荡放鸭,这是故事的起因。
二、为下文做铺垫,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种情况一般用在中间,如第15课《孤独之旅》第36段,这里的环境描写连用四个“黑”字,极力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环境的恶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他”在风雨中勇敢寻找失散的鸭群作铺垫。同时“一片”“风声”“咔嚓”渲染暴风雨的可怕威力,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到了极致,为下文写“他”变得坚强、揭示小说主题做了铺垫。
三、用在中间,形成对比,突出某种心理或某种思想感情
这种情况一般如《故乡》一文第12自然段的环境描写,写出了作者记忆中故乡的美好和神圣,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现实中故乡的破败与萧条,表现了“我”对现实中的故乡的失望之情。又如《我的叔叔于勒》第20段:“我们上了轮船,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去”在怀着希望,对于勒回来充满信心,想象以后的美好日子的前提下,全家人去哲尔赛旅行时当然是心情高兴愉悦了,就连“海面也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了。而当发现他们所盼望的富有的于勒竟然是一个卖牡蛎的衣衫褴褛的老年水手时,美好的希望刹那间化为了泡影,哪还有什么希望和美好可言?正如第48段所言,“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处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的扫兴、失望的心理。
再如《孤独之旅》第13段对于“炊烟”的描写“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烟,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和第15段对于“鸭群”的描写“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直已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船分开。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放回翅膀里。”都从正面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孤独、恐慌的心理。而第23段、24段对于“芦荡”“香草”“萤火虫”的一系列描写,则从反面有力地烘托了杜小康孤独、恐慌的心理。
四、含蓄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这种情况一般用在结尾,如《孤独之旅》最后两个自然段“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他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暗示了杜小康经受孤独的磨难,暴风雨的洗礼后,终于变得勇敢、坚强,长大了,从而含蓄地表现了文章主旨。
五、表现人物品质或性格特点,烘托人物的高大形象
这一点在《孤独之旅》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如第36段对于“暴风雨”的描写一方面突出其可怕威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人物的坚强、勇敢,烘托出杜小康在风雨中逐渐长大的形象。
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物皆着我之色彩。”环境描写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仅有利于阅读文本,深刻挖掘文本内涵,对写作更有神助攻。希望每位教师都能把环境描写作为解读小说的一个有力支架,为语文教学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现山,卢云鹏,孙彤.多文本阅读背景下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分析策略探究[J].教师,2019(3):17-18.
[2]王颖.文本解读:开拓文本的两“度”空间[J].语文教学通讯,2009(36):13-14.
(作者单位:河北省遵化市第二中学0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