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传剧《上海月亮》的音乐分析

2020-01-04翁静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鲁迅音乐

【摘要】《上海月亮》是日本作家井上厦于1991年3月1日发表在《昴》上的、以鲁迅为原型的评传剧,共二幕六场,并于当月由井上厦创建的剧团“小松座”搬上东京的舞台。音乐在剧中起到铺设气氛,揭示人物情绪以及组接场景的作用,音乐与剧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没有音乐的剧情是枯燥的,没有剧情的音乐是空洞的”,而这也正是宇野诚一郎创作风格的体现,“超越单纯的插曲,与剧本的台词融为一体”。

【关键词】《上海月亮》;鲁迅;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100-03

【本文著录格式】翁静.评传剧《上海月亮》的音乐分析[J].北方音乐,2020,11(21):100-102.

《上海月亮》是日本作家井上厦于1991年3月1日发表在《昴》上的、以鲁迅为原型的评传剧,共二幕六场,并于当月由井上厦创建的剧团“小松座”搬上东京的舞台。据井上厦本人所说,此剧本是基于《鲁迅全集》中的《鲁迅日记》所著,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地再现鲁迅。时至今日,《上海月亮》仍在上演,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观众。本文便以井上厦创作的、小松座和世田谷区公共剧院合作的、于2018年3月14日至2018年3月31日期间在日本上演的、由野村万斋和广末凉子主演并由WOWOW电视台录制的《上海月亮》为研究对象,探讨剧中音乐所起到的作用。

一、故事简介

《上海月亮》讲的是在1934年8月23日至9月16日期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鲁迅和许广平带着孩子周海婴到内山完造与美喜的内山书店避难。鲁迅先生此时已经百病缠身,但他讨厌医生,不肯去医院治病。大家都关心着鲁迅先生的病情,所以请了须藤五百三与奥田爱三两位医生假扮鲁迅的忠实读者和肖像画家,到内山书店为鲁迅治病。

鲁迅先生在剧中蛀牙严重,为了治疗牙病,奥田爱三选择用笑气对鲁迅先生进行全身麻醉以消除他对医生的恐惧,但却因为鲁迅先生的“自杀意念症”而引发了笑气的并发症——人物误认症。根据德国医学大全上的说法,这种病自然恢复的几率只有10%。所以为了治好鲁迅的人物误认症,须藤提出,大家可以假扮鲁迅认错的人,去宽恕鲁迅,让先生心里的压力消失,从而治好这个病。然“宽恕疗法”并没有生效,幸好鲁迅有一天起夜的时候因心律不齐引起眩晕,情急之下抓住了人体骷髅模型,模型的右手在鲁迅的头上敲了一下,竟误打误撞地治好了他的人物误认症。

为了彻底治好鲁迅身上的疾病和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内山、须藤和奥田等人想让鲁迅去日本镰仓疗养,许广平对此提出反对意见。鲁迅当时口头上同意了,还决定去日本写一部名为《上海月亮》的小说,却因为内心的纠结,不幸地患上了失语症,舌头不听使唤,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但在鲁迅最终决定不去日本,要留在中国用笔杆子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面、继续改造中国人的思想后,他的失语症竟也奇迹般地自愈了。随后,鲁迅继续在上海展开活动,直至生命消亡。

二、音乐分析

《上海月亮》中的配乐是宇野诚一郎制作的。宇野诚一郎与井上厦相识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他们同在NHK电视台工作。因为宇野诚一郎在工作(包括动画、电视剧、电影、广告等领域)中,对音乐在电视台的存在方式产生了怀疑,后来便逐渐将工作重心转向了舞台音乐。所以从井上厦的“小松座”剧团第一次公演开始,宇野诚一郎就一直担任这个剧团的各种舞台剧的音乐制作。“超越单纯的插曲,与剧本的台词融为一体”是宇野诚一郎的一直以来的创作风格,所以《上海月亮》中的音乐也延续着这一贯的风格。剧中的音乐与劇情相协调,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并且既没有喧宾夺主,也没有滥竽充数。

《上海月亮》作为一部两幕剧,每幕三场,根据音乐在剧中的位置,《上海月亮》中的音乐可分为四个部分:最开始的幕前曲(序曲)、换场时的幕间曲、最后结尾的结束曲(终曲)以及鲁迅先生个人的主题音乐。其中第一幕第二场与第三场开场前的幕间曲用的相同的旋律,剩下的幕前曲、第二幕的幕间曲、结束曲和鲁迅主题音乐用的又是另一段相同的旋律,只是演奏的乐器略有不同。

每当幕间曲出来的时候,都伴随着换场,而且此时的大荧幕都会对着舞台背景中的月亮。月亮在剧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无论是换场还是表演,舞台背景中都有月亮,它是连接全剧的一个线索。按照月亮的变化规律,第一幕的时间设定在公历1934年8月23日,即农历1934年7月14日,这会儿接近满月。第二幕的时间设定在公历1934年9月16日,即农历八月八日,是上弦月。所以第一幕换场时都用圆月,第二幕换场时都用缺月。在此根据月亮的圆缺以及音乐旋律的差异,将第一幕的幕间曲命名为《圆月曲》,第二幕的幕间曲命名为《缺月曲》(幕前曲、结束曲、鲁迅主题音乐与此旋律相同,所以统称为《缺月曲》)。

(一)幕前曲

幕前曲(即序曲)是指开幕前演奏的音乐,目的在于暗示剧情发展的走向,奠定全剧的基调,并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

第一幕与第二幕的幕前曲《缺月曲》,其主旋律由小提琴演奏,伴奏乐器是竖琴与钢琴。第一幕的幕前曲主旋律由小提琴的低音区演奏,配合有力度的揉弦和厚实的运弓,绵绵长长、幽幽远远,瞬间将我们带到忧伤的情绪里,并向观众预示出了全剧的演出风格和基本矛盾冲突。第二幕的幕前曲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段小提琴高音区对主旋律的重复,强化了音乐形象,预示了剧情进一步的发展。

两段幕前曲的背景画面,都是鲁迅亲笔写的一封绝笔信。

老板

没想到半夜又喘了起来。所以十点的约我是去不了了。很抱歉。请给须藤医生打个电话。请他速来。

十月十八日

这封信是鲁迅写给内山完造,让他请须藤五百三过来给他看病的。信上的字迹很是潦草,笔力不深,可以想见当时的鲁迅已十分虚弱。在写完这封信的第二天,鲁迅便与世长辞了。绝笔信背后代表着的一代文学巨匠的陨落,伴随着忧伤的小提琴声,似乎可以预见到《上海月亮》略带伤感的结局。

(二)幕间曲

幕间曲出现在每一幕每一场之间的转暗中,使得上下两个场景通过音乐有机地连接起来,过渡自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之间、第二场与第三场之间的幕间曲,都是由小提琴做主奏乐器、响板伴奏的《圆月曲》。小提琴的节奏很快,略显激昂,旋律出现级进甚至跳进的趋势,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但这紧张的氛围又因为响板的加入,带上了些许的诙谐幽默的色彩。第一场的结尾处,国民党特务来到了内山书店,气氛一下变得紧张起来。伴随着《圆月曲》紧促的旋律,画面转到了第二场。果然第二场一开始,广播里就播出了一则令人心头一紧又愤慨不已的新闻:国民党政府从上海各地逮捕了五十多名反政府运动的积极分子,这次被逮捕的、与政府方针背道而驰的工厂罢工带头人和学生(其中包括数名作家)皆主张国共应合作抵御外敌。但是在这紧张压抑的环境下,第二场中又有不少的笑点。比如须藤吐槽奥田爱三他们牙医喜欢用专业术语表达平常事物,又比如众人争抢鲁迅牙齿拔掉之后的归属权等等。第二场结尾处,鲁迅因为用笑气麻醉又引起了人物误认症,接着第三场便是众人努力帮助鲁迅治疗这个疾病。所以《圆月曲》这首幕间曲将第一幕的三场有机地连接了起来,带领观众很自然地从前一场过渡到下一场。

第二幕几场之间的幕间曲则是《缺月曲》,这几段《缺月曲》和之前的幕前曲是一样的主旋律,只不过加了一段响板的前奏,并在后续伴奏中也加入了响板的部分。这幕的各幕间曲用的《缺月曲》,似乎已经铺垫好了忧伤的基调。第二幕第一场是鲁迅的人物误认症误打误撞地自愈了,却又不幸地得了失语症。第一场结束后,幕间曲响起,这里的《缺月曲》用的4/4拍,前奏部分的响板节奏缓慢,后续加入的钢琴节奏稍快,最后加入的小提琴回到主旋律。第二场讲的是众人劝鲁迅去日本疗养,鲁迅拒绝了,决定留在上海继续写杂文揭露社会黑暗,就在做出这个决定后,他的失语症也自愈了。忧伤的《缺月曲》伴随着鲁迅念信的声音,画面转到第三场,众人围着桌子读信。根据众人念的信的内容,我们可得知这时鲁迅已经逝世了,悲伤的气氛笼罩着整个舞台。随着许广平念完她的信的最后一个字,《上海月亮》也落下了帷幕。

(三)结束曲

结束曲(即终曲)出现在最后一幕的结尾,起到概括整部剧的主题思想的作用,并且可以帮助观众巩固对舞台剧的整体印象,能让观众带着情感上的共鸣、依依不舍地离开。

《上海月亮》的结束曲是演奏乐器加了响板之后的《缺月曲》,跟随主旋律产生的缓缓的、淡淡的忧思贯穿始终。在结束曲的部分,所有演员一起出来谢幕,落幕后,大荧幕便开始播出关于《上海月亮》幕后的信息,包括主演、配乐、剧作家、作曲家、舞台监督、服装设计、宣传写真、赞助商等等。

《缺月曲》作为《上海月亮》的结束曲,概括出了该剧的主题思想,生活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整个社会仿佛都被抹上了“忧伤”的灰;鲁迅先生作为这个时代前进的方向,拖着一副病躯,却依旧选择坚持用杂文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直至生命的终结。乐曲中的“忧思”,忧的便是这片国土与这国土上生活的人民。

而且《缺月曲》的主旋律每次出现时,都伴随着令人伤感的情节,如鲁迅先生饱受病痛的折磨,又如鲁迅先生的绝笔信,再如当时被战火包圍的上海和广播里透露出的现实社会的腐败不堪。所以结束曲选用的《缺月曲》,其中主旋律出现时带着的忧伤的情绪,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使得观众在舞台剧表演结束后,依然能够回想起在剧中令人悲伤的情节,为当时破败的中国而忧闷,为鲁迅的逝世而哀痛,也在回忆中巩固了观众对舞台剧的整体印象。即使舞台表演已经结束,通过《缺月曲》的演奏,观众还能够带着情感上的共鸣离开剧院。

(四)主题音乐

其实《缺月曲》在剧中还作为鲁迅的主题音乐而存在。

《缺月曲》充当主题音乐成分时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幕第一场开头,鲁迅在念写给远在北京的母亲的信,说在上海有一家内山书店,由于国民党的迫害,他准备在这里避难;第二次出现在第二幕第二场结尾,鲁迅也是在念写给母亲的信,说自己经过这个月的避难生活,精神变的非常好,感觉又可以继续工作了。他说他再也不怕国民党政府了,决定要在上海展开活动。

《缺月曲》的忧思给鲁迅先生的形象蒙上了悲剧性的色彩。列强侵略中国,当时的中国饱受战火的摧残,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社会黑暗,民众不知中国未来的方向,文化的发展也停滞不前,全国的青年都处于彷徨的状态;鲁迅先生的身体在此时也已成了“疾病的百货商店”“疼痛满员的公交车”。鲁迅先生的某些行为也备受争议,比如他想引进日本版画技术用以降低中国的文盲率,却被怀疑成是日本特务;又因其犀利的笔锋,敢于向任何他看不惯的事物下手,在国内也引起了一片骂战;并且鲁迅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是对立的,蒋介石政府当时正极力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因为想在与日本正式开战前,先把国内的共产党势力消灭,所以鲁迅这种主张反日、排日、抗日的人,对他们而言就十分碍眼了。但他为着对后世的责任,却选择“背负这个时代的使命活下去”,生命即将终结时还在用“杂文揭露这个社会的黑暗”。然而鲁迅先生作为这个时代的灯塔,避免不了被人们所误解,也避免不了生命的消逝,这令人何其悲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似乎在《缺月曲》作为鲁迅的主题音乐时,结局就已注定。月圆时,尚能团聚;月已缺,人亦不再。

三、结语

《上海月亮》的剧情结构很饱满,在舞台上呈现得也很完整,整部剧前后呼应,具体便表现在其音乐与场景上。这部剧的幕前曲与结束曲用的是同一段旋律,只不过结束曲多重复了几遍高潮部分,在情绪表达上是从一而终的;第一幕开始时众人围坐在桌边读鲁迅写的信,最后一幕结尾处众人围坐在桌边读自己写的信,舞台背景是一模一样的、挂满了大半个天空的月亮;以《缺月曲》衔接背景中的满月开头,然后又以背景中的满月衔接《缺月曲》结尾,也呈现了音乐与场景的前后呼应;并且《缺月曲》作为鲁迅先生的主题音乐,跟随鲁迅先生从开始到结尾。所以说整部剧从幕前曲开始就埋下了伏笔,至终曲结束的时候,《上海月亮》才算是真正的结束。

综上所述,音乐在《上海月亮》中起到铺设气氛、揭示人物情绪以及组接场景的作用,其音乐与剧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没有音乐的剧情是枯燥的,没有剧情的音乐是空洞的”,这也正是宇野诚一郎创作风格的体现,“超越单纯的插曲,与剧本的台词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郭政.舞台音乐在戏剧创作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7(8):46.

[2]董炳月.井上厦的“反鲁迅”——《上海月亮》的喜剧艺术与意义结构[J].鲁迅研究月刊,2014(7):32-48.

[3]张立波.论井上厦文学中的国家观[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张立波.国家战争体制下的“非国民”——《上海月亮》中的鲁迅[J].鲁迅研究月刊,2013(2):79-84.

[5]张立波.浅谈井上厦的以鲁迅为主人公的传记剧《上海月亮》——以该剧的创作特点及创作意图为中心[J].上海鲁迅研究,2010(1):235-244.

[6]张立波.“缘”自鲁迅——访日本现代著名作家井上厦[J].小作家选刊(作文考王),2010.

作者简介:翁静(1995—),女,汉族,浙江龙泉人,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民间艺术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鲁迅音乐
鲁迅防窃
奇妙的“自然音乐”
孔乙己
音乐
阿迅一族
音乐
秋夜的音乐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