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如何撑起“英雄城市”
2020-01-04
武汉,这座城的名字在过去3 0天时间里,整体日均值搜索指数达到了29.17万,同比增长29 86%,环比增长32 43%,并在1月23日迎来了92 . 8 8万的高峰。相比之下,北上广深的数据加起来仅为4. 2 5万,不及武汉零头的一半。
武汉一时之间被拉到聚光灯之下。
作为华中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武汉一直是城市竞争中的佼佼者。
“曾经,中国只有两座‘大城市,一座是大上海,一座是大武汉。”这是去年在网上刷屏的纪录片——《城市24小时》武汉篇的开场白。
武汉之“大”,很多侧面可以佐证:地理位置上,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经济规模上,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重镇,上世纪80年代武汉经济总量高居全国第四,紧随京津沪三大直辖市;科教资源上,武汉拥有89所高校,大学生超过120万人,是世界上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而早在百年前,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这样描述武汉:“沟通大洋计划之顶水点,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中国最重要之商业中心。”
不过,随着沿海经济兴起,武汉经济一度落后,GDP排名在十名开外徘徊20余年之久。近几年,武汉终于重回十强榜单,“复兴大武汉”也喊得越来越有底气。
九省通衢 连通九州
2009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市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枢纽研究试点城市。
“九省通衢”的武汉,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促进人员、商贸往来。在原有京广铁路和支线铁路基础上,武汉接连迎来了京广高铁和沪汉蓉快速铁路,两大国家级高铁交汇、诸多普通铁路穿插。北上京津、东至沪宁杭、南下广深、西达成渝,实现真正的5小时交通圈,全中国独一无二。
2013年,武汉的铁路客运量首次超越北京,达到1.2亿人次,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铁路运输的最大中转站。
主要交通枢纽天河机场,不仅旅客吞吐量稳步上升,更是深入推进港城互动,拉动货运量提升。比如天河机场适时开通直达欧美、日韩的全货机航线,先后为长江存储、京东方、联想等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航空货运服务。
除了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以外,武汉充分利用其黄金水道的优势。武汉开通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达”航线,联合周边小港口建设武汉新港并在2010年就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级别”大港。武汉成为中国内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启运港和到达港。
深挖“武汉校友”金矿
作为科教大市,武汉共有90多所高校,数量仅次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其中,985工程建设大学2所,211工程建设大学7所。武汉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国各大城市前列。丰富的人才资源是武汉的一张名片。然而,近年来,武汉人才外流,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制造业空心化、缺少龙头企业和高端产业生态链的现状,经济活力略显不足。
为了留下人才,武汉可谓铆足了劲。2017年2月,武汉提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其中,让“大学生以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买到房子”“零门槛”落户更是体现了武汉留人的满满诚意。
为避免更多高层次人才外流,武汉开始挖掘“校友金矿”,依托人才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7年,武汉启动“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知名企业家小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就是武汉大学校友之一。2019年12月18日,小米位于武汉光谷的总部大楼举办开园仪式。12月20日,第四届楚商大会在武汉召开。雷军在会上称,未来小米希望在武汉建立万人超大规模的研发总部。
“一年前,我们在武汉建总部,当时大家说一年就能建完,我是不相信的。从奠基到完工,速度远超我的预期,这样的神话,以前只在深圳听说过。”雷军表示。
留人的筹谋还不止于此。2019年以来,武汉先后策划举办了国家网安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等3场百万校友资智回汉产业专场活动。数以千计的“武汉校友”带着资金和产业回到武汉,2018-2019年,武汉的招商引资签约额、实际到位资金连续两年分别突破2万亿元、8000亿元。
梧桐栽下,“凤凰”纷至沓来。数据显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实施3年来,留汉大学生数据逐年攀升。2017年,留汉大学生人数达30万;2018年40.6万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万人。也就是说,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大幅提前完成目标。
“芯屏端网”成为武汉“新发动机”
作为工业底色浓重的中部重镇,从195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的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位居全国第四。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字头”企业黯然落寞,武汉未能涌现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龙头企业,智能制造业也落后于部分沿海城市。如今,武汉全面落实国家中部崛起和湖北“一芯两带三区”发展战略,正试图打造成龙头企业的“第二总部”,通过引入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一芯两带三区”也成为湖北区域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点睛之笔。
所谓“一芯”,即依托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和十大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带”即以长江、汉江为纽带,打造长江绿色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带、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三区”即围绕区域协同與产业集聚,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鄂东转型发展示范区竞相发展,形成全省东中西三大片区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武汉光谷,“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歌猛进。
武汉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1-9月,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1.5%,增速高于全市投资21.2个百分点。其中,以“芯屏端网”项目投资为主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0.3%。
一大批新锐企业扎堆,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118家企业,已有70余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光谷的互联网企业总数超过2100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关山大道聚集了一大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企业,创造产值超过千亿元,成为武汉首条千亿级第三产业大道。
同时,在集成电路产业,光谷已形成以存储芯片、5G芯片、红外芯片、北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等为特色的“芯”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企业达300多家。
这块高新技术产业热土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已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就像武汉封城直接导致日韩汽车工厂停工一样,当武汉的半导体产业打了喷嚏,也会牵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神经。
武汉还成功吸引一批新型显示面板制造龙头企业聚集,总投资累计过千亿,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聚集区。华星光电先后在光谷投资500多亿元,建设了6条面板工厂线。2019年9月2日,京东方武汉第10.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提前59天实现产品点亮。该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中国屏”厂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自主招商引资引入的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总投资达460亿元。
“全国四大显示企业中,我们成功引进了三家。”长江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陈忠表示,“长江产业基金围绕湖北重大產业结构调整,谋划布局一些重大的产业项目,在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重要节点进行投资。基金的主要使命就是发展湖北产业,尤其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中国的底特律”
武汉是我国汽车装备制造业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些媒体的语境之下,这座汽车之城甚至被冠以“中国的底特律”的称号。
以世界500强企业——东风汽车为龙头,一座武汉城便聚集了包括东风乘用车、东风本田、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雷诺、上汽通用等在内的十余家整车企业。
汽车产业的辐射力在武汉之外其他湖北地区同样强大。许多整车企业基于配套设施完善、零部件供应便利等原因选择将自家的生产基地落户湖北,诸如东风日产襄阳工厂,东风小康十堰工厂以及广汽传祺宜昌工厂等。
数据显示,2018年,湖北省汽车制造企业共有1490家,当年工业总产值达7289.38亿元,占全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17%。2019年,整个湖北省共生产224万辆乘用车,占据了全国总产能的8.8%。
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汽车生产企业之一,东风集团一直占据着武汉市乃至湖北省汽车产业举足轻重的份额。就在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前几日,东风汽车公布了2020年经营和销量目标——“确保‘两个40 0亿”,即“确保公司利润总额在4 0 0 亿元以上,经营现金流不低于400 亿元”;销售汽车375万辆。
从汽车制造业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武汉之于湖北,还是湖北之于全国,它们的地位之重要均不言而喻。
武汉资本市场有成长空间
武汉的潜力究竟有多大?武汉大学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伍新木认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武汉1+8城市圈处于核心地位,有望成为继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第三增长极。作为国家九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武汉,拥有国家存储器基地等四大“国”字号产业基地,加上武汉原有的科教、人才、交通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其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核心、龙头地位将更加凸显。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底,是湖北省资本市场发展的“高光时刻”,彼时的“汉柜”——武汉证券交易中心是全国第三大证券交易中心。其间,湖北的上市公司起步早、发展快,数量达到56家,位居全国第七,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也非常良好,享有“湖北板块”的美誉。
2002年到2008年底,湖北资本市场稍显低迷,6年一共只有10家企业上市。2009年到2017年底,湖北针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痛定思痛,以信用市县评比为主要抓手,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近年来,武汉以“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医药”为代表的“四新”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一大批新技术新经济企业不断涌现。在科创板铺路、注册制全面推行的资本市场改革下,全力布局“一芯两带三区”的武汉将迎来一大批上市企业红利。
武汉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武汉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围绕企业上市总目标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绩。2019年至今,武汉IPO上市过会企业总数达6家,其中1家在创业板上市,1家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2家在科创板上市,2家企业过会待上市。武汉境内外上市公司数量已累计突破80家,上市公司总数继续保持在中部省会城市第一。
大江大湖是人们对武汉的老印象。而大人才、大制造、大金融,则是武汉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