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
2020-01-04胡宏业
胡宏业
这些日子,和大家一样,心情是沉重的。每天早晨起床后,第一件事便会摸起手机,查看数字的变化,关注着疫情那三张表的曲线走势。从曲线上摸到那些冰凉的数字,让人悲痛万分。这些数字连着鲜活的生命,连着破碎的家庭,愕然生命的逝去,要么无语,要么说不完。
问天?还是天问?总在强迫思考。
疫情的起因,虽然还有点扑朔迷离,但和吃野味总是脱不了干系。因为贪吃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酿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带来了大灾难。17年的时间,两次大规模的疫情,在中国爆发,而且,都与野味有关。为了不能忘却,不得不多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深刻反思,拷问灵魂。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答案很多。大概是我们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路上,好多的认识走偏了,好多人的心态变形了,好多的步履走歪了,好多的环节走样了,好多的价值取向都离谱了。
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其实,还是相当有限的,在诸多领域甚至还是空白。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得不呼吁:敬畏。
敬畏,首先应该学会敬畏自然。闭上眼睛想一想都会懂得,其实人类是非常渺小的,在偌大的地球表面上,人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物种而已。在人类迄今的探索中,地球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在这个家园里,人类的生存从来都是依附于自然环境的,哪怕是以高级的灵长类来自居,也离不开“高级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基本法则。
记得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生命是鲜活的,生命是可爱的,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可敬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关于生命的价值,是很难用经济学的尺度去衡量的。
敬畏自然,是这个世界一切美好的开始;敬畏生命,则是一切美好的延展。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带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精彩,应该是数不尽的温暖故事。
人们经常感叹:“在宇宙的无限中,生命只是没有观众的舞蹈,没有标准衡量的价值。瞬息即逝的生命过程,如果我们不让它在无限的背景中用光和热留下些痕迹,那生命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自然与生命的通达,省略了许多别扭的逻辑纠缠。顺着这个出发点,往下铺垫,学会敬畏规则、学会敬畏科学、学会敬畏法律等等,就无需用过多的口舌去说教了。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这是曾国藩的感叹。当然了,敬畏本身,绝不是禁锢与束缚人的思想,让人裹足不前。相反,却是让人们懂得怎么朝着正确的方向,在正确的路上,少走弯路,疾步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遗憾的是,有些人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把做两面人、两面派当成做人做事的“时髦”,严重扭曲了正确的价值观。
大千世界,人与人的区别,大致就在认识事物的深浅。认识的深与浅,决定着对事物的判断,对价值的取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难免会有焦虑的心态,需要良好的教育启蒙,才能实现守正创新的良性循环。否则,事与愿违。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德里克·博克说过,“假如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无知无畏,是可怕的。但比这更可怕的,是“知而不畏”,这可能永远没有解药。
就眼下的判断,这次疫情可以定义为“悲剧”,悲剧的客观基础是人的苦难和死亡。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既然如此,应该从中体会到,悲剧的实质是悲壮,是警醒。
最后,一起再温习一下丰子恺先生的见解:“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重遭天灾人祸,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个人的事如此,家庭的事如此,国家民族的事也如此。”
盼望着疫情的拐点早点到来,盼望着武汉的樱花早点开放,盼望着神州大地春色满园,更盼望着敬畏之心就此扎根人类灵魂深处,让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