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护林员
2020-01-04崔继鹏
崔继鹏
行走在六盘山脚下,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每座山的山口,都会有一座帶有小院落的老房子,在没有人烟的大山,显得抢眼却又有些寂寞。
它们不是过路人的驿站,也不是搬迁群众遗弃的房屋,而是一座座林业看护房。它们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大山的“庇护神”。
一座座老屋是护林员的家,白天巡山那是出发地,晚上回来那是港湾。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一代又一代的护林人住宿在那些老屋。一批批的护林人老了、走了,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老屋,历经沧桑依然挺立,历经岁月依旧静心,记录着大山的阴晴圆缺、四季轮回、生生息息。
曾几何时,原来的护林员吃住在家里,早出晚归,巡山护山,饿了席地而坐吃点自带的干粮,累了躺在草地上休息,下雨了躲在树下,辛苦又不方便。后来,政府在每座大山口盖起了一座座看护房,方便护林员工作生活。
老屋是大山的眼睛,尽管上不连天、下不接地,也不外通社会,但把守着进出大山的各个路口,是大山的前沿后所,对大山至关重要。一个护林小院一般住着2~3位护林员,他们以老屋为家,以大山为伴,巡山护林,望着树木长大成林,守护着动物出没……他们虽然一年难得回几次家,回家休息几天,往往还惦记着山上的一草一木。假期未满便提前收拾好东西,早早返回护林点,与“战友”一起开始了又一次的巡山。
“小小老屋作用大,里面住着守护神,日夜巡查传精神,守山护林生态兴”,这是对护林点和护林员的真实写照。
一座座护林点离村庄比较远,以前,房屋内没电没水,照明是煤油灯或蜡烛,取暖用枯树枝干。后来,政府为护林点通了电,运来了煤炭,配备了冰箱、炉具和生活用具等,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也为护林员统一配置了服装和护林设备、消防用具。穿上护林服,护林员们喜欢上了这“橄榄绿”“火焰红”,也用心去呵护这份绿与红。一位位护林员从年轻到退休,在大山驻守几十年,数年如一日,不知道穿破了多少双胶鞋、用坏了多少个手电筒。山上踩出的一条条小路,种下的一棵棵幼苗,是他们对大山的一份责任。
一座座老屋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六盘山山大沟深,树木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一段时间盗伐林木、盗猎现象猖獗,是一批批的护林人与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用自己的生命呵护着这一片片的山林。有家中两代人均是护林员的,父亲老了,儿子接着干。六盘山林区有一位姓蒙的护林员,16岁时子承父业,当上了护林员,一干就是30多年。这期间,为了制止不法分子偷伐树木,他被砍伤了胳膊,即便如此,也不曾退缩。一次,几名盗猎者手持猎枪追赶一只野生保护动物鬣羚,他听到枪声跑去制止,一名不法分子向他开了枪,好在一棵松树救了命,挡住了子弹,最终,他把几位盗猎者送进了派出所。偷盗、砍伐、偷猎没有让他停下巡查的脚步,各类恐吓没有阻止住他,他坚信邪不压正,用心用情用命呵护着大山。危险常常都在。还有一位护林员,巡查到大山深处,走时还是晴空万里,走着走着便阴云密布、响雷不断,他马上意识到即将到来的雷雨可能引发山洪,他拼命从山沟往山坡高处跑,先是一身汗后是透心雨,天上倾盆大雨,山下洪水一泻而下,他站在空旷的小山头有惊无险,淋得如同落汤鸡,在山上呆了几个小时,躲过了一劫……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近几年,偷盗、砍伐、盗猎现象少了,上山采药、上坟烧纸的事情又多起来。森林防火任重道远。护林员们不但要日夜坚守、巡查看管,还要到附近的村庄进户宣传,普及防火知识。一些老护林人退休后,依然难舍大山,他们还会回到小屋住住,白天沿山路走走,向群众宣传防火知识。更有人向组织提出:去世后埋葬在大山。他们愿意生前是大山的人,死后做大山的魂。
这些护林员与老屋守护着大山,只为这片绿,永远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