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1-04赵俊代建菊吴海锋姜圆圆
赵俊 代建菊 吴海锋 姜圆圆
导读:西盟县夏秋多雨,野生蔬菜资源丰富,栽培类蔬菜发展缓慢。云南省滇中等蔬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价格优势碾压西盟县。在保障西盟县蔬菜供给的同时,分享蔬菜产业带来的民生效益,是当前摆在西盟县蔬菜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西盟县蔬菜产业的现况,立足市场和西盟特征,提出西盟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西盟县是“直过民族”佤族的聚居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县域内99.9%为山区,立体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年均降水量2758.3mm,年平均气温15.3℃,年均日照时数2204.7h。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节雨量较少,占9.9%。近年来,西盟蔬菜从多年波动停滞向面积产量双增长变化,从保障本地销售向夏秋保障本地、冬季蔬菜外销的格局变化。
1 西盟县蔬菜生产历史沿革
西盟县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野生蔬菜丰富,但当地佤族居民较多,饮食习惯以稀饭为主,决定了当地对蔬菜的需求较少。栽培类蔬菜主要满足干部职工、傣族、汉族、游客生活需求。西盟县城于2000年搬迁后,形成了2个蔬菜供应基地,一是勐卡镇(原老县城)蔬菜基地,主要保障老县城居民蔬菜需求;二是勐梭镇南规、里坎2个村委会蔬菜基地,主要保障新县城职工蔬菜需求。
2000年西盟蔬菜种植380hm2,平均667m2产量仅为319.43kg。2006年在勐梭南规示范建设蔬菜小拱棚0.33hm2,2007年县“菜篮子”工程扶持建设蔬菜小拱棚34.67hm2,2011年在挂包帮单位云南省农业厅的帮助下,建设了蔬菜大棚6.33hm2,蔬菜品种随之增加。随后,蔬菜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示范、农民培训等工作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发展。2013年蔬菜单产提升,首次平均667m2产量超过1000kg,达到1351.9kg/667m2[1,2]。2014年以订单农业模式推进的冬季农业开发取得阶段性成功,为西盟蔬菜走向外销奠定了历史性基础,结束了西盟蔬菜生产长期以来只满足本地需求的生产格局。
2 西盟蔬菜生产与供应现状
2.1 西盟县蔬菜消费现状
西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接壤,属于消费品下行的末端,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远远高于毗邻的澜沧、孟连两县,物价堪比全省最高。夏季叶菜类蔬菜严重短缺,大白菜等常规低价位蔬菜,在西盟夏季蔬菜价格是昆明地区的2倍以上,农贸市场少有低于5元/kg的蔬菜。全年蔬菜自给率严重不足,长期依赖外部供应,本地蔬菜供应种类夏秋少、冬春多。
2.2 西盟蔬菜生产现状
西盟全县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1380hm2,生产产量2.13万t,667m2产量1029kg,分别比2017年增长9.5%、1.7%和减少7.3%。全年蔬菜种类达到50余种,夏秋露地生产以瓜类、辣椒、豆类、葱蒜等蔬菜为主,大棚等设施以茄果类为主;冬春蔬菜种类较为丰富,冬春蔬菜生产面积是夏秋蔬菜生产的2倍。
①西盟县夏秋蔬菜生产现状 夏秋雨季降雨量过大、降雨频率高,素有“天无一日晴”之称,平均气温22℃,地温严重不足,现有设施仅解决了避雨问题,而土壤温度、湿度等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加之全省夏秋蔬菜供应充足,西盟夏秋本土蔬菜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夏秋蔬菜生产推进缓慢。
冬季订单农业菜豆田
城郊蔬菜基地——香辛料薄荷
②西盟县冬春蔬菜生产现状 冬春季节降雨量极少,温度变化平稳,利于蔬菜生产。近来年,西盟县结合脱贫攻坚,加强冬季蔬菜产业发展,发展辣椒、鲜食马铃薯、菜豆等蔬菜生产。引进产销一体化的蔬菜企业,建设了4200m3的冷库,对菜豆生产实行农户零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管理,产品订单全收购,激发了菜农的积极性;2018年冬至2019年春,菜豆生产在西盟低热河谷区域实现了冬春两茬种植,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种植模式,菜豆—水稻—菜豆的1年3种模式得到推广,农民收益倍增。
3 蔬菜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蔬菜生产定位不清晰
蔬菜产业在西盟较为薄弱,技术与管理上缺乏专业人才配备,对蔬菜生产没有系统研究,仅以项目推动的方式推进大棚建设、发动种植,停留在“种好”阶段,对于蔬菜如何销售出去,缺少对接。历年多次的蔬菜推动式种植,均以“卖难”收尾。
3.2 蔬菜基地基础设施薄弱
全县推进的大棚设施累计建设达40hm2左右,但因管理不善、使用不当,现仅存20hm2。大棚配套设施建设不合理,排水沟高于地面,雨季沟渠积水倒灌大棚;露地生产基地,冬季水源保障不足。
3.3 菜农掌握技术有限
菜农对蔬菜生产环节中的技术掌握参差不齐,仅有少量农民懂得床土育苗技术,家庭蔬菜生产育苗一“撒”了之。例如番茄生产管理中,整枝打杈技术时间把控不一,往往是徒长枝已达到1cm粗都未剪除,浪费营养。蔬菜生产中喜欢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水,用管理水稻的经验管理蔬菜生产。
4 对策与建议
4.1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清晰定位蔬菜地位
立足西盟气候、土壤等资源现况,结合当前全国、云南省蔬菜生产情况,做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适合本地应用的技术、蔬菜种类与方法,做好蔬菜产业规划和种类种植区划。夏秋蔬菜生产适度推进现有2个蔬菜基地生产,破解长降雨量地区蔬菜生产的制约瓶颈;冬春蔬菜生产以低热河谷区为重点,发展菜豆等订单外向型蔬菜种植,对逆温层[3]的蔬菜种植要慎重推进;总结农村“一户一蓬”佛手瓜(当地佛手瓜自然攀附生长)推行经验,稳妥推行“一户一园”菜园子工程,解决蔬菜生产技术积累和蔬菜就地供给问题。
4.2 强化基础建设,做好示范样板的技术集成
因地制宜建好夏秋、冬春2个节令蔬菜基地,结合生产需求,建设适宜的蔬菜基地,夏秋蔬菜基地重点以现有2个蔬菜基地设施化建设为重点,冬春推进水源充足的莫美村、班箐村、里坎村等低热河谷蔬菜基地。同时,在不同基地建设示范样板,集成与之相适宜的生产技术。
冬季订单农业菜豆
野生蔬菜——苦刺果
4.3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重注实操实练
以“进步农民策略”[4]为重点,技术培训要有层次感,不能跳跃和跨度太大,扎实基础性的技术,发挥农民的示范带动效应。受技术培训传播途径和培训开展的阶段性制约,“涓滴效应”(即层级带动,一级培训一级的方法)思维式的培训方法在农村受到质疑,需要开拓新的培训模式。全面推进田间学校培训,以蔬菜生产节令为契机,推进育苗、移栽、田间管理、采摘等系列培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一项技术一项技术地实操学习掌握。
4.4 以销定产,引进培育市场主体
发展基地化蔬菜生产,要先签订销售订单,再行推进。对已引进落地的蔬菜产销企业,着力做好服务工作,促进产业做大。并在发展订单生产的过程中,培育与之相关联的专业合作社、蔬菜经纪人,从而推动产业做实、做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