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究
2020-01-04王清政高生平陈黎丽
王清政 景 波 高生平 李 会 陈黎丽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江苏 南京 211134)
0 引言
中国人民在劳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践观察和总结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中国传统文化积厚流光,传布广泛,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文化由人创造,同时文化也在影响塑造人[1]。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讲求因果[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开创事业。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有重要意义。
1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1.1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就是老百姓经常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瓜种豆是因,得瓜得豆是果。《周易》中提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是因,余庆余殃是果。孔子在研究《周易》时对其中的因果观作了更深入的解释,《系辞传》写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积善积恶是因,成名灭身是果。在因果观的影响下进而形成人们为善去恶的行为准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正是《系辞传》中因果观的体现。就其内容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不多做探讨,但在长时间内对于人心的安定社会的治安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能否认其历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集大成者,应属明朝的《了凡四训》。《了凡四训》的产生基于佛教的缘起论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因果论[3-4]。
1.2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是创造的主体,这在《了凡四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能够很清晰地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是以人为本。
1.3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了因果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必然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强调了因果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必然性。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楞严经》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所作业”是因,“果报还自受”是果,“经百劫”是指因果的连续性和必然性。由于人们对因果的感知有所差别,对于它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必然性持不同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佐证因果观,历代编写了很多因果实录,其中不乏乱神怪力的内容,这也给否认因果的人落下口实,斥之为迷信。实际上,因果实录并非宣传乱神怪力思想,而是让人们认识因果的统一性、连续性和必然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新时代背景下,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中具有的科学性的,实践性的的内容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5]。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时代最鲜明的主题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创新创业理解的不够深入,创业成功率较低,创新创业储备不足等等。
2.1 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
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时发现,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学校要求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指标),没有真正创新创业;另外部分学生有创业意愿,但对于创新创业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于第一类学生,往往只写了一份关于创新创业的申请或报告根本谈不上创业。对于第二类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资源、条件等没有深刻的认识。很多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艰苦程度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如何开始认识不足,有些学生,先投入资金组建团队,租场地,再去找项目。因为正确的开始方式,应该是先有项目(尤其是有创新性的项目),甚至已经有了市场和客户,创业是水到渠成的事。
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解的不够深入,大多数学生一直生活在校园里,人生阅历有限,对于创新创业认识基本通过网络或书籍,理解较肤浅。另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健全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2.2 创业成功率较低
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5%,而在欧美国家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为20%~30%,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远低于一般企业的成功率[6]。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欠缺。由于教育的欠缺导致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不了解,有些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和扶持知之甚少,从而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意愿不强,参与度不高,成功率不高。
其次,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真正可持续创业要求创业者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但是,目前现状,大学生创业者往往习惯复制别人的想法,是“1→N”的创业方式,随着竞争的扩大,这种创业很难持续。真正的创业应该是“0→1”的方式,也就是有创新点,有核心竞争力。
第三,创新创业资金得不到保障。由于大学生没有原始积累,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创业资金大部分靠家庭朋友支持,除了极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外,其他创业者的资金很难有保障。另外,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资金的使用缺少规划,对于启动资金和周转资金的预估不到位也是资金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2.3 创新创业准备不足
创新创业不是拍脑袋,也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成功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往往储备不足。
创业者最大的风险其实是道德风险,不管企业做多大,一旦存在道德风险,很难成功,就算一时成功也难免失败收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至关重要。
创业者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是前提也是共识。有些大学生创业者不仅缺少必要的管理知识,市场销售知识,甚至连本领域的专业知识也欠缺。有些大学生创业者甚至因为创业而不去上课了,有些本末倒置。广泛学习,深入学习是解决知识储备不足的途径。没有专业的素养,不可能有专业的待遇,也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创业者需要具有处理危机的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决策能力、适应能力、谈判能力、协调能力、赢得支持的能力等[7]。大学生创业者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储备不足。
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缺少工作经历,因此人脉和资金储备不充分。大学生若确实有创业意愿,应该有明确的计划,可以从小处切入,从实践开始,慢慢积累经验,顺便积累人脉和资金。同时,多观察多思考,摸爬滚打一段时间,对一个行业基本熟悉了,拥有了必要的储备再去创业更容易成功。比如,如打算创业开一个快递公司,可以先去找份快递员的工作;如打算创业开一个火锅店,可以先去火锅店当一段时间服务员。
3 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价值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因果观,也可以说因果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懂因果,明因果,敬畏因果,不迷信因果,也不排斥因果,进而创造因果是发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高等教育各领域”,其中当然包括创新创业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因果观是做人处事的指导原则,对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依然有重要作用[8]。
3.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精神,二是创业能力[9]。创新是创业的因,创业是创新的果,没有创新的创业很难持续,没有创业的创新也没有现实意义。深刻理解认识创新创业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修、齐、治、平实际上可以看作包含创新精神的创业过程,其中次第分明,因果井然,层层递进。《大学》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新民”“止于至善”这正是创新精神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3.2 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道德体系
通过分析到创业者的道德风险是最大的创业风险,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道德体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对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道德体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诚信品质
诚信是创业者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也是创业者的立足之本。失信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诚信意识能够促进创业者成功。百年老店同仁堂一直秉承诚信经营的祖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使其百年不倒。同仁堂的两个“不敢”既是其诚信意识,也是对因果的敬畏。中国传统商道强调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是经营之本。在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以因果观为中心的道德体系对创业经营者有很强的约束作用。新时代,工商业发达,更加呼唤创业者诚信经营。因此,对大学生创业者的诚信教育应该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能够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讲诚信的后果,和讲诚信的好处,使大学生形成一种诚信自觉。同时,诚信经营还包括诚信纳税。
3.2.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守法品质
加强市场监督,完善市场监督体制是促使创业者遵纪守法的重要手段,但这无疑会增加成本,甚至会增加实施难度。让创业者自觉守法,形成道德约束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德治和法制相结合,双管齐下可以创造良好经济环境。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守法品质至关重要。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守法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3.2.3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奉献精神
创业者的核心意义是为顾客创造价值从而获得利润,为顾客创造价值是因,这个因包含了奉献的精神,获得利润是果,是创业成功。没有奉献精神的创业者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取得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有奉献精神,不能把追求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尤其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应该服从国家利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唇亡齿寒”“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中体现了明确的因果观。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奉献精神有引导作用。
3.3 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体系
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有需要有理论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在相关理论指导下的创业实践,因此丰富的创新创业理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有丰富的内容,深刻义理,和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其中很多内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有指导意义。高校尤其是高校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应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果观,创造性应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并不断总结,丰富内容,使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体系更加丰富。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经过实践检验的强大的生命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至关重要。探索有效的教育培养方式成为持续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因果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将其运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开拓新的视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