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2020-01-04侍瑞高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侍瑞高/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开展特色产业生产,促进种植业、畜牧业等发展向品牌模式迈进,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截止2020年9月底,淮安区家庭农场共有902家,产业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种植业、种养结合、养殖业(畜牧+水产)、其他四种类型,其中种植业占86.14%,种养结合、养殖业和其他分别占8.66%、4.99%和0.2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场主占比最大,为67.29%,本科仅占0.78%;家庭农场规模小于13.3公顷比例为49.89%,共450家,而大于33.3公顷以上规模的家庭农场仅为138家。
目前淮安区家庭农场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较单一。家庭农场主要以种植业、种养结合为主,902家中777家是种植业,养殖业45家,其他2家,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多数家庭农场以种植稻麦为主,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大大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二是农场主素质偏低。淮安区农场主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水平占67.29%,本科比例为0.78%,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农场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农产品科技含量很难提高。三是抵御风险的能力偏低。902家家庭农场中,种植业面积最小为40亩,养殖业规模最小为3亩,规模小于200亩比例为49.89%,规模1000亩以上仅为5.76%。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易受到技术、人才、渠道、市场甚至天气等因素影响,加之农场自身经济实力弱、资金周转困难等,很难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部分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的农户虽然购买了农业保险,但险种单一、覆盖面小、理赔困难、赔付额低,对受损农户来讲只能是杯水车薪。
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富民乡村产业”,“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住机遇,促进淮安区家庭农场提质增效具有现实意义。一是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和能力。加大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多观摩、多取经,积极开展农业生产管理技能培训,帮助解决家庭农场生产、加工、经营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升家庭农场主个人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渠道、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方面要有针对性和方便性,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更多的年轻农业技术人才来家庭农场工作,为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淮安区飞鹰家庭农场和淮安区村官小七家庭农场经营者均是大学生,在科学种养、市场分析,产品效率、品牌建设、规避市场风险等方面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家庭农场服务联盟,促使农业经营管理在“强强联合”的基础上实现更大规模化。解决家庭农场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土地流转、资金、农资、农机、技术及管理等难题。建成“自主自愿、合作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服务联合体。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绿色、高效、健康发展。政府应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做好产前的农资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中的农业技术指导、农机协作服务,产后的贮藏、加工、物流和销售服务等,为家庭农场提供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