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聚关心重视参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赴广东省考察学习调研报告

2020-12-10杨天水邵红宁钱宏光司继红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农村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考核

杨天水 邵红宁 钱宏光 司继红/江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东省近年来持续加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推进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建强基层党组织、强化考核监督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为学习借鉴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进经验,8月9-12日,江苏省委农办组织专题组赴广东省考察学习。考察组与广东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进行了座谈研讨,并到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实地考察了9个乡村和社区。

做 法

开展两项活动,营造浓厚氛围。广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战略举措,坚持高位推动、示范带动、全民发动,突出开展两项活动,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式的“大宣传”“大合唱”格局,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一是举办“乡村振兴打擂台”活动。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广播电视台共同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大擂台”比武大赛,将乡村振兴搬上荧幕,打出“主题综艺+直播带货+新闻联动+深度专题报道+短视频”的重磅组合拳,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围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和乡村产业发展等主要内容,让全省21个设区市“擂台比武”,各地市书记、市长亲自助力,农村“代言人”相互拍砖、专家点评,既充分展示乡村振兴成效风采,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又进一步压实责任,推动乡村振兴从“动起来”“干起来”到“热起来”。二是举办美丽乡村等系列评选活动。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发起以“寻找乡村振兴排头兵”为主题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系列评选活动,推出了一批可看可学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排头兵,通过“排头兵”的示范引领,很好地营造了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乡村振兴工作氛围。

推进农房管控,提升乡村风貌。广东将农房管控和提升乡村风貌,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和构建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通过试点先行、项目推进、长效管控等一系列措施,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善,涌现出一批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典型。2020年8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的指导意见》,要求按照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美丽乡村目标定位,建立以“一户一宅”为基础的农房管控制度机制和乡村风貌提升“1+N”政策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水平,建设一批具有岭南特色风格和新时代广东乡村风貌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中山市左步村是孙中山先生的祖居地,有600多年的历史,现有366户1216人,总面积约5.77平方公里,全村老建筑众多。近年来,该村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乡村风貌提升工程,在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的同时,强化古村整体风貌管控,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以微改造、微工程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守住左步村的根和魂。环境的改善给左步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财气,每到周末该村已然成为本市及江门、佛山、珠海等周边市自驾游客的打卡点。2019年到该村参观学习和游玩的达1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000多万元。

强化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广东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消费市场、经济基础的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从多个资金渠道筹集资金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平台,统筹力度大,实施效果好,得到农业农村部的充分肯定。2019年,广东省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25.95亿元建设5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资金10亿元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3000个示范村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打造200个农业特色专业镇,既实现了省级资金和中央资金整合,又实现了农业产业重点工作整合。目前,广东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1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基本实现省级以上产业园主要农业县全覆盖,带动农民就业123万人。

实施“头雁”工程,提升治理水平。广东高度重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近年来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加强,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佛山市三水区富景社区是佛山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岭南水乡十里画廊”的核心区,是珠三角地区典型的城乡融合发展基层社区,也是三水区农村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的示范区。该社区探索出“党建统领,三治结合,四会(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家乡建设委员会、乡贤慈善会)联动”的“134”基层治理模式,以“党建+宗祠文化”“党建+新乡贤”等特色党建项目为抓手,推动“红色驿站”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善治。佛山市三水区中社村2019年将村内的思荔邓公祠打造成党员联系群众的“红色驿站”,把党员认领的岗位职责在驿站公示,有效激发了普通党员共同为村里作贡献的积极性。

推动实绩考核,提高工作实效。广东近年来创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比机制。每年聚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将全省所有地市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部纳入考核进行分片分类“打擂台”,考核方式实行市县分片区、部门分类型差异化考核,采取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以及省级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优先考虑的重要依据。大部分市县都实施挂图作战,每月或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一次督查,并采取第三方评价、红黑榜等督查手段,形成了强力推进落实的良好氛围。

经 验

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广东积极探索创新,强化统筹协调,加快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是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高位推动机制。省委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组长和常务副组长,明确各级书记担任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责任人,并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内容。所有省委常委、副省长全部分工负责“三农”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乡村振兴高位推动领导体制。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挂钩制度。制定《关于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实施方案》《省领导同志定点联系市、县工作方案》,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省两院主要负责同志定点联系1个以上涉农县(市),省委还将定点联系制度拓展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实现所有涉农县(市)全覆盖,并要求每位挂钩领导同志每年至少向省委提交1篇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调研报告,从制度和纪律上推动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三是建立乡村振兴“社会发动机制”。2019年以来,全省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探索建立“乡村新闻官”制度,广泛发动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乡村振兴。截至2019年底,8526家企业结对帮扶6390个村,投入95亿元助力乡村振兴,全省下乡企业累计约13000家,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元。

切实增强全局意识,整体策划乡村规划。广东省在岭南特色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区域战略与总体战略融合,注重局部规划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统筹协调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珠三角地区开展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五大行动,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佛山市三水区确立了南部“岭南水乡”、中部“千年村落”、北部“生态屏障”的片区发展思路,以“三片联动、百村共建”的发展路径,注重“三个强化”(即强化区级在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统筹,推动三大片区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文化共享、生态共建;强化片区协同推进,形成工作推进合力;强化镇村狠抓项目落实,营造干事氛围、推动工作落地见效),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协同发展,形成城乡统筹“一盘棋”,共绘现代岭南水乡图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强化党建引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近年来,广东下大功夫、花大力气抓基层党建,健全组织体系,增强政治功能,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经费保障等关键要素入手,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让党支部在基层唱好主角。广东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统筹做好第一书记选派管理使用激励,派驻在岗第一书记4522名,党组织书记“三个一肩挑”比例83.3%;提升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补贴提高到每月2700元,行政村办公经费提高至每年10万元,设立每村每年6万元村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选取841个行政村先行开展试点,建成城乡社区“民主商议、一事一议”协商示范点3100多个;强化党建引领,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滚动排查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1597个。

创新实绩考核机制,以考促干“奖惩并举”。广东积极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机制,每年聚焦阶段性重点任务目标,在全省所有地级市和省级相关部门中开展绩效考评工作,并注重强化细化实化考核结果运用,通过正反向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乡村振兴考核严肃性、权威性,推动各地各部门持续强化职责、加大投入、比学赶超,形成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扎实稳步推进格局。考核结果由省委省政府进行通报,在媒体公开发布,并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追责问责的重要参考,在政策试点、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用地指标安排、机关绩效考核时作为重要依据。2019年度,广东安排乡村振兴考核专项奖励资金3.2亿元,对4个片区考核排名第一的市、县,分别奖励5000万元、3000万元;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问题提醒方式约谈一把手,并对各考核单位存在的问题逐一反馈、提醒整改落实;干部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镇村干部群众的满意度达到85%。

启 示

佛山紫南村居

组织领导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组织领导是根本,必须充分发挥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力量,理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建立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突出县级党委在“党的农村工作前沿阵地”地位,明确加强党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建设的全面领导,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与制度优势转化为实施乡村振兴的行动优势。

顶层设计是关键。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在推进乡村建设中,要建立健全规划引领机制,注重县域一盘棋,要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区位优势、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文化特征,长期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符合农民群众实际需要。一是建立健全村庄规划工作机制,推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实现全覆盖;二是加强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有机衔接,实现多规合一,并注重加大村庄相关配套规划的编制;三是注重局部规划与总体规划相结合,做到乡村地区的有序建设,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建引领是核心。走好乡村振兴之路,让农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党建引领是核心。广东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通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精准配置资源、精准化解风险、精准服务群众,让党的领导核心转变为乡村治理一系列具体的现实场景,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着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活动,加快形成岭南新乡风。目前,广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0317个,基本实现试点地区县、镇、村三级全覆盖,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721个,覆盖率由2018年底的82.6%上升到99%,60%的村(社区)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工作。打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在强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提升基层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乡村振兴政策,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领导乡村善治、团结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改革的坚强战斗堡垒。

实绩考核是抓手。考核的目的是推动工作。《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要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机制。广东以建立乡村振兴考核评比机制为抓手,强化考核监督,规范考核程序,加大考核结果运用,一方面推动各级党委扛起乡村振兴责任,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举措,协调解决问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抓乡村振兴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发挥考核“指挥棒”的作用,关键在于结果的运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考核结果要进行通报,并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的重要参考,实施乡村振兴先进单位和个人表彰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安排乡村振兴考核专项奖励资金,对考核排名前列的县(市、涉农区)实行奖励,对考核结果排名末位的市县,要书面报告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进行约谈。通过发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励各地真抓实干,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考核
内部考核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思政课“翻转授课”式考核改革实践审思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展演期间基本功考核
如何考核院长是难点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