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四化同步”新路径
——以靖江市新桥镇为例
2020-12-10朱菊萍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朱菊萍/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
新桥镇“四化同步”发展的实践
新桥镇位于靖江市西南部,镇域面积61.3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5个社区,耕地面积3.2万亩。总人口7.1万人,从业人员3.3万人(其中外来从业人员约5000人),一产从业人员3000人,二产从业人员约2万人,三产从业人员约1万人。
以工促城、产城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新桥镇作为传统工业重镇,拥有各类企业近1000家,形成特种合金、泵阀、压力容器、民用产品、制塑五大产业群,并不断向新能源、新材料、核电装备等领域拓展。新桥镇通过发展工业,促进农业人口不断向二三产业转移,强化城镇功能,建设一批新型社区,完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餐饮、金融等生活、生产型服务业,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产业发展的承载力不断增强,城镇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
以工促农:工业化反哺现代农业。新桥镇凭借雄厚的工业经济,大力反哺农业,支持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2018年,每年投入5000万元,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制定出台机插秧扶持政策,每亩补助100元,引导规模种植户标准化种植,确保稻米品质,每年镇财政支出300万元;利用全面实施“党建创建五年计划”契机,推行“以企带村、村企互哺、人员互培、共建共促”的模式,强化企村合作。
以城带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桥镇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契机,以镇区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新社区建设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主要抓手,强化公共服务,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孝化村投入7亿元,建成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示范小区;建设新桥镇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孝化农业科技园,推动农业经营的规模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转变,以农业现代化融入城镇化,带动农业人口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助推农业现代化。新桥镇落实信息化进村入户工程,各村成立益农信息社,为农民提供服务。鼓励农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已建成两个省级“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利用“互联网+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对策建议
泰州市“四化同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一是乡村人才匮乏,二是设施农业用地指标稀缺。由于土地政策限定,造成种植大户粮食烘干、储存、机库等用地难以落实。
建议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为突破口,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动作用,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做大主导特色产业。加大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放大规模效应、产业效益。推行“种子统供、栽培统管、品质统控”模式,对作物栽培、肥药使用等实行统一管理和指导,对农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同时,紧盯市场需求,实行区域差异化竞争,培育引进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项目,逐步形成农业产业的新特色、新优势。二是创优地方特色品牌。选择一批特色产品,全力打造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出台针对品牌宣传、品牌创建的奖励政策,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境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扩大推介力、影响力,形成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加快形成以区域公共品牌为主体、企业品牌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提升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档次。强化政策扶持激励,鼓励规模种植项目叠加体验、定制、创意等功能,实现休闲农业项目与农产品基地有机衔接。
强化乡村人力资源支持力度。培养、吸引与留住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前提。一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培育机制改革创新,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实效性,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对家庭农场主、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依托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涉农院校资源,整合扶贫、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二是鼓励科技人才下乡。通过单招单考、定向培养、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等方式,稳定持续地补充基层农技队伍;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主动吸引各类高校的科技人才到农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允许在职农业科技人员到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兼职,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有偿服务机制。
鼓励土地制度创新。一是鼓励盘活乡村闲置用地。对乡村废弃厂房、校舍等进行摸底调查,科学规划,分类处置,因地制宜制定闲置用地盘活利用实施方案。同时,对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进行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产地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或用于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二三产业的乡村,市(区)给予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进行奖励。二是落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用地政策。对进行规模化种植的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原则上控制在项目用地规模3%以内,最多不超过5亩。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将直接用于或者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禁止擅自将设施农用地“非农化”。
优化支农资金投入方向。坚持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以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重点项目以及重大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提高财政绩效水平,实现精准化投入;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解决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投入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