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蓝瑛山水画笔墨特点
2020-01-03姜蒙
姜蒙
摘 要:中国古代山水画家至唐代之后大抵上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喜抒情寄兴、托物言志的文人画家;第二种是服务于宫廷画院或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而蓝瑛作为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家,其艺术造诣对明末清初的画坛有着深远的影响。美术史上的理论家就其艺术风格特点以及生平事迹,将其归为职业画家一派。本文将对蓝瑛这位职业画家的山水画笔墨特点作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蓝瑛山水画;笔墨:特点
我们纵观明末清初的山水画,画坛上多信奉董其昌的南北宗论,而蓝瑛在早年间就北上松江跟随董其昌学习,这也使得他能够结识陈继儒、孙克弘等人。在与名家大流的交涉中,蓝瑛的画学思想得到了更深的熏陶,蓝瑛为了能够开拓自己的绘画眼界,向文人画家的思想情怀靠近,他游历了很多山水,为以践行董其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画宗旨。纵观蓝瑛各时期的山水画大抵可将其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其早年五十岁之前的山水画,多表现为江南风貌,用笔细腻,画面多呈现秀润之气;中年是指蓝瑛五十岁至六十岁这一期间,是其山水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多呈现刚毅之风;晚年则是指蓝瑛六十岁之后,蓝瑛晚年的画风属于成熟期,总体的笔法上较之早年时期更加苍劲雄浑。本文就蓝瑛各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结合其作品进行分析、阐述、总结。
一、蓝瑛的生平
蓝瑛,于明万历十三年生于杭州,字田叔,号西湖研民、山公、蝶叟等,晚号石头陀,明末清初画坛上杰出的画家。大抵是因为他一直有追随大师名流之愿望,所以其青年时期就离开杭州,前往松江一带寻求发展。在结识了董其昌之后,蓝瑛又经董其昌介绍认识了慷慨好客的孙克弘,在孙克弘家中做门客的这段期间,还认识了陈继儒等名士,观赏他们的法书名画,并一同切磋画技。
蓝瑛除了呆过杭州松江一带,之外还去过嘉兴、绍兴、镇江等地,并结识了
居于诸暨的画家陈洪绶。之后蓝瑛的交际圈就更加广泛了,除了与绍兴文人、乡绅、收藏家圈子的交游,还经常去扬州、吴兴等地。他时常为有地位的主顾当门客,或者为他们作画,并扩大自己的眼界和交友圈子。
纵观蓝瑛的大半生,青年时期就励志要追随大师名流,从二十三岁就离开故居,前往松江一带求师问道,在外流寓奔波的二十多年,其阅历逐渐增多,创作内容也日益丰富,风格也有了不同时期的承接与变化,尤其其晚年时期画风日益成熟,并且蓝瑛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当时画坛上影响越来越大。
二、蓝瑛山水画笔墨
(一)早期山水画呈秀润之风
仿古阶段可以说是蓝瑛山水画个人风格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蓝瑛受吴门以及松江派的影响,画风相对细致秀润,,技法上基本以中锋运笔,皴法以长披麻皴以及王蒙的解索皴为主。例如蓝瑛三十八岁所画的《松萝晚翠图》(天津博物馆藏),从中能够看出蓝瑛所画的山石呈现出一种润泽浑圆之感,没有过多的棱角,苔点圆润,疏落有致,树木姿态挺拔,枝干苍老,树叶点勾结合,分别用石青、石绿加以点染,有的树已经秃落无叶,呈现出一片深秋的景色。整个画面用笔工细,墨色稳重,给观者以萧疏自然的美感。蓝瑛三十八岁的《松萝晚翠图》(安徽博物院藏)以及同年所作的《山水图》画风都属于细腻圆润一路。在设色技法上面,蓝瑛的山水画可分为纯水墨、浅降、淡青绿、重青绿这四种。
四十歲之后蓝瑛存世作品逐渐增多,从中能够看出他的创作力进入盛期。蓝瑛四十七岁所作的《仿李唐山水图》以及四十九岁所作的《仿古山水图》均可以看出蓝瑛师法古人的努力。其中从《仿李唐山水图》轴中可以看出蓝瑛吸收了李唐山水画中的宏大构图的风格特点,在山石的表现上结合南宋初年的劲健斧劈皴,以中锋线条画出,气质温润,景物层次分明。《仿古山水图》这组作品分别师法了张僧繇、李唐、吴镇、王蒙等画家。整本册页,画风具有秀润之气,每幅作品既体现了前人笔法,又结合了蓝瑛自我的笔墨特征。
(二)中期山水画呈现刚毅姿态
中期是蓝瑛画风转变、个人风格形成的阶段,山体结构也出现了繁复堆叠的倾向,中期时大部分作品的绘画风格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舒雅刚毅之态。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构图出现窄而长的状态,景物偏于一侧,或集中于近景处,如五十岁所作的《蜀山行旅图》轴,整幅画作以浅降设色为主,重点表现前景处的景色,蓝瑛以画古树闻名之,从这幅画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功力,所绘树木尽显遒劲苍老之感,在这些杂树的间隙处还绘有一些夹叶树略施淡彩,与丛生的杂树形成鲜明对比,疏密有致。远处的高山直立云霄,略加勾皴,体现出了山体巍峨耸立之感,进景处的商旅行走在山崖壁间的栈道之上,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
(三)晚期山水画呈现苍劲雄奇之风
蓝瑛七十二岁时所作《茅亭话旧图》,最能代表蓝瑛晚年的画风,从此时期的作品来看,笔法苍劲疏宕,伟峻老练,画风呈多种面貌,有些作品笔墨含蓄隽雅,有些作品青绿重设色,画法工细,色调浓丽,愈老而愈工。这一时期他主要以敏捷快速的粗笔山水为主,山石的轮廓线短小、破碎、躁动,以破笔点苔,以侧锋皴擦;树木的画法更加曲屈苍老和类型化。构图上也基本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样式:巍峨雄伟的山体以棱角分明的几何体组成并繁复堆积,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且多偏向一侧,而于另一侧留出一定的空间,山顶突出。山间有飞瀑丛树,山脚以渔樵隐士、老树茅屋点缀。总体来说,蓝瑛晚期的山水画风极具个人面貌,笔法苍劲雄奇,对早年的构图与造型特征进行了延伸与发展,并对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画坛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总结
中国传统山水画自诞生到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师承”和“临摹”就成了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方法,蓝瑛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一直以来也没有很高,自古至今的美学家、理论家大多也只是将蓝瑛归为职业画家一类,对其绘画生涯以及绘画理论著作的著述也很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蓝瑛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努力,蓝瑛的艺术创作对明末清初武林派和江浙一带的画坛乃至后世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清)张庚.《浦山论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
[2]何琪.《鉴古师学之正道——明代画家戴进与蓝瑛比较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3]宋扬.《探析蓝瑛“晚期”绘画风格》[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