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问题的思考

2020-01-03杨柳王婧怡

行政与法 2020年12期
关键词:痕迹异化工作者

杨柳 王婧怡

摘      要:痕迹管理在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管理模式发生了异化,不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衍生成了新的形式主义。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和访谈结果,对脱贫攻坚工作中过分强调痕迹管理的表现、负面影响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进而提出破解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问题的路径,以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治理创新;脱贫攻坚;痕迹管理;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20)12-0014-09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简介:杨柳(1985—),女,重庆万州人,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法学;王婧怡,兰州大学文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减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1]作为从以结果为重向以过程为重转化的管理新模式,痕迹管理在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激发扶贫工作者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作用,是基层治理模式转变的体现。[2]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脱贫攻坚工作中唯“痕迹至上”的现象日渐凸显,导致痕迹管理异化,在某些地区已呈现出新形式主义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者谋事干事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部分地区的扶贫工作者为痕迹管理异化所累,却又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尽管相关部门都在自查自改,但过分强调痕迹管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结果,分析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之道,旨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一、痕迹管理及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实践价值

(一)痕迹管理的基本内涵

痕迹管理是一种地方管理新模式,是由政府管理体制、管理思维、管理方法、管理体系转变而产生的,体现了从以结果为导向到以过程为导向的过渡。[3]痕迹管理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以考核结果为主导致的工作滞后性问题,有利于及时修正偏差,在推动工作开展、严格管理扶贫工作者、改变基层治理模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痕迹管理的主要特征

痕迹管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桥接性。痕迹管理体现了对目标任务的预设路径,在关键领域的重点元素和必经环节中提前预设了标准动作和规定动作,发挥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桥接作用。二是记录性。现代化的各种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脱贫攻坚任务落实过程中,用以记录工作全过程,留痕记账,便于留档备查。这种以文字、声音、图片或影像为展现形式的资料体现了痕迹管理的记录功能。三是阶段性。痕迹管理是一种过程化管理手段,即利用阶段性检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阶段性考核要求加快工作进度,通过控制过程进而控制结果。四是再现性。资料是痕迹管理信息记账的产物,为工作再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具备复原再现历史原貌的功能。既可以作为脱贫攻坚具体工作落实的证明,又可以为其他工作提供依据。

(三)痕迹管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运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运用痕迹管理,即从任务、目标、内容等角度对扶贫工作者进行全面的管理,用数据、文字、图片等客观反映每一位扶贫工作者完成脱贫攻坚工作的真实过程。痕迹管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运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书面档案方面。扶贫工作者需要认真规范填写书面档案,如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因何致贫、帮扶措施、计划保障等,查漏补缺,并确保上述信息痕迹可查、可用、可信赖。第二,入户走访方面。从工作角度来看,扶贫工作者需要对入户走访了解到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入户走访记录在客观上提高了扶贫工作者开展入户宣传和定期走访的积极性,强化了扶贫工作者与包保贫困户的联系,切实增强了对扶贫工作者日常工作的有效管理;从帮扶角度来看,痕迹管理需要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各方面信息,为政策制定和措施落地提供了依据,便于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需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进而保证精准扶贫的有效性。第三,帮扶程序方面。痕迹管理强化分级管理的理念,构建起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网格体系,建立了乡镇主导、村队配合的齐抓共管联动机制,从而实现了工作任务落实有人干、工作任务考核有人管的目标,能够确保扶贫工作之间的有效衔接,规范了扶贫工作程序,降低了扶贫过程中贪腐现象发生的概率。

(四)痕迹管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实践价值

第一,痕迹管理有益于强化职责分工。痕迹管理通过提供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和工作台账等方式对所有环节的工作进行跟踪管理,利用过程式管理对工作主体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以增强其责任意识。[4]所以,痕迹管理的价值之一就是能够引导明确分工,强化工作主体的担当意识,避免组织或个人推诿或拖拉工作。扶贫工作涉及党建、教育、医疗、环境整治等方面,扶贫工作者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过程中需要落实诸多繁琐的工作,如果开展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就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运用痕迹管理可以形成预定的工作模式,提前计划、预先思考,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个人,能够做到工作任务精细化、数字化,杜绝了互相推诿的可能性,使可管理性更强,既增强了扶贫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又能增强其完成扶贫工作的成就感。

第二,痕迹管理有益于评价工作业绩。在政府管理体制中,绩效考核是鼓励、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举措之一。[5]过去以结果考核为主的绩效评价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对于一些在后勤行政崗位兢兢业业工作的人员有失公平;痕迹管理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如留痕是否规范、存档材料是否齐全、痕迹材料的数量等都可以用作评价依据。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工作评价方面,由于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以结果评价工作不够合理,而痕迹管理既能够督促扶贫工作者在工作中整理收集各类材料,为后续工作的推进留下充足的参考材料,又能够更加全面地考核和评价扶贫工作者,还能够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提供监督保障。由此可见,痕迹管理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了有益经验。

第三,痕迹管理有益于督查检查和追责。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障工作或项目按计划开展,上级部门会定期进行督查检查。在督查检查过程中,对照现有材料和原计划标准形成整改意见和措施,因此痕迹是督查检查或追责的重要依据。如笔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2018年上级部门要求A村在年底前完成数额为600万元的小额金融扶贫贷款任务,6月份检查时村里只完成了142万元的贷款任务,在自我整改的过程中,A村根据保留的工作痕迹对未完成扶贫贷款任务的原因进行分析,笔者调研期间,村里正在形成整改报告。

二、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的外在表现及负面影响

痕迹管理是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发展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积极作用,但随着痕迹管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全面推广应用,有的地区过分强调痕迹管理导致痕迹不再自然地产生于工作的落实过程,而是为了留痕而造痕,逐渐演变成“痕迹主义”。有的扶贫工作者为了迎接上级部门的检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填写台账、撰写文字材料等痕迹制造上,从而使经过反复修改的材料和台账不能真实体现扶贫工作实际情况,与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的初衷相背离。

(一)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的外在表现

⒈虚假造痕。虚假造痕是痕迹管理异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在上级相关部门督查检查时,有些基层单位利用突击的虚假造痕方式迎接检查,即“工作不够,材料来凑”。[6]一些被检查单位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按照上级部门统一安排部署落实工作任务,或者工作拖拉未按时完成,在检查组到来之前,利用几天时间突击“搞材料”“做文档”“修图片”,以避免受到上级督查检查部门的批评,降低因为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而产生的不良影响。即虚假造痕是部分扶贫工作者为了避免被追责、考评扣分等后果作出的被动行为。

⒉作秀造痕。与虚假造痕不同,作秀造痕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有些愛做表面功夫的工作人员的主动行为。有的扶贫工作者认为“痕迹就是成绩”,为了体现自己的工作成绩,主动追求时时留痕、事事留痕、处处留痕,未将全部精力放在推动工作落实方面,而是重点关注痕迹材料。无论是开会、开展活动还是走访贫困户,首先拍照是第一要务,拍好照片就等于完成任务;其次是写好文字材料,写好材料就等于开展活动。[7]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的基层干部或帮扶责任人的工作重心就是与贫困户合影,对扶贫工作的落实跟进情况并不关心,对帮扶贫困户的实际生活困难、脱贫措施并不在意。作秀造痕从本质上讲是上述人员的主动行为,在扶贫工作开展、基层治理、干部选拔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⒊单纯看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的上级单位或部门常常采用“一刀切”的办法对基层单位或个人的工作进行评价,在不考虑工作实际、地区差异、形式变化等因素的情况下要求诸事留痕,以痕迹评价工作,而且组织评价时对痕迹要求很高,甚至有些要求是扶贫工作者现有文化水平难以达到的。上级部门以“事事求痕”下压责任,又以“单纯看痕”来降低评价的难度和工作量。[8]不论具体开展实际工作的步骤如何,都要求下级单位或个人提供材料,而这种事事看痕的做法使督查检查浮于表面,对推动实际工作意义不大,甚至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二)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的负面影响

痕迹管理异化不仅没有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影响了实际工作进度。痕迹管理异化导致脱贫攻坚工作从务实转向务虚,工作主体的关注重点变成以痕迹为中心。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听到有村干部说“这半年啥也没干,就翻来覆去地做展板、弄材料。”这从侧面反映了痕迹管理异化对于扶贫工作产生的消极作用。痕迹管理异化的负面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⒈存“痕”不存“绩”。只注重短期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不能为取得工作实际性进展提供助力。[9]从实践检验来看,痕迹管理异化导致了新的形式主义。脱贫攻坚工作不是在迎接检查时拿出令人满意的文字材料就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未将关注点放在脱贫攻坚工作本身的落实和跟进上,而是将工作目标转移到文字材料的修改上,上下一心弄材料,只注重过程而忽视结果,“痕”增加了,“绩”却没有提升。

⒉重“形式”不重“内容”。在开展实际工作过程中,上级部门检查时重“形式”不重“内容”现象较为明显。有的上级部门一味地向扶贫工作者要汇报和整改进程总结,导致扶贫工作者只能让上级“发现”可以“解决”的问题,而那些真正棘手的、群众关注的难题则被“掩盖”起来,恰恰这些问题才是扶贫工作需要开展和推进的。痕迹管理异化导致工作重点转移了,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整改而整改,形式替代内容,不仅加重了形式主义趋势,也容易引起群众的反感。

⒊要“数”不要“果”。痕迹管理异化导致的数字化倾向明显,如有的地方要求扶贫工作者提供每周接打电话的数量、开会学习的次数、步行了多少公里的路。尽管这些硬性的数字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扶贫工作者与贫困户之间的联系,但以硬性数字进行机械化、绝对化帮扶管理的同时也分散了扶贫工作者做实事的精力,增加了帮扶的形式成本,由此产生了不良后果。一是加大了政策落实难度。痕迹管理不是最终目标,做好痕迹、留好痕迹是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的,刻意细化痕迹必然会导致政策落实难度加大。二是增加管理成本。不论是纸质书面材料还是电子影像都必然带来成本,生成管理的“负资产”。三是不利于干群关系和谐。过于严苛的、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监控是组织不信任扶贫工作者的一种体现,并且过分强调痕迹必然会使扶贫工作者重痕迹而忽视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三、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扶贫工作者为“痕迹主义”所累,却又积极参与其中,从公共管理角度看,绩效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分析视角。[10]绩效管理作为重要的管理举措之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代所需的科学性不完全匹配。[11-13]笔者认为,痕迹管理异化是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体现。各级政府要推进工作就必须建设一支克己奉公的工作队伍来推动政策落地、确保任务落实,特别是设计考核评价制度方面,既要全面考核评价又要追求有效便捷,这必然增加管理要求的复杂度以及上级对下级监督考核的绝对话语权。[14]一是将督查力度、检查次数和下级执行、绩效水平简单地看作正比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工作者不仅受工作本身的影响,还受到群众是否配合、项目运营是否顺利、政策宏观调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上级部门督查检查只能起到督促作用,对于其他方面影响不大,因此对推动实际工作难以产生明显效果。二是考核制度的强激励功能助燃“痕迹主义”。通过考核评价的方式激励被管理者在基层治理中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产生不利影响。如在痕迹管理中,有的扶贫工作者因为痕迹材料做得好被肯定,变相地促使其他扶贫工作者横向学习这种留痕、造痕的工作方式,从而放松了对实际工作的推动。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真正原因是现行的绩效管理缺乏科学性。三是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痕迹来自于实践,而有些实践过程无法留下可查可用的痕迹,但为了满足考核评价要求,有的扶贫工作者放弃了原本要做却不能留痕的工作,更多地去做些留痕、造痕却缺乏成效的工作。

(二)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为了真扶贫和扶真贫,需要严格控制和管理精准扶贫工作过程。[15]但实践中有的上级部门在检查时只看重材料,不进入实地走访调研。一是档案类材料填写方面,有的上级部门在检查时只看档案是否规整、材料是否足够厚度,对于是否是贫困户本人填写等在检查时却不够认真。如C省将档案是否规范作为重要的督查检查指标,D村不得不按照县扶贫办的要求参照档案局标准进行档案分类和装订,“所有档案禁止涂改”,有些贫困户连字都写不好,扶贫工作者不得不完成原本应由贫困户填写的档案。二是考核手段过于单一。虽然管理者积极推进对扶贫工作者的考核评价工作,但考核办法局限于口头谈话和材料检查,考核结果运用并不科学,由此导致监督管理流于形式。

(三)扶贫工作者对痕迹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在痕迹管理过程中,督查检查——意见反馈——整改方案——整改台账四个步骤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基层扶贫工作密切相关。脱贫攻坚工作要求精准、精细,因此各地逐渐加大督查追责力度,考核评价结果将对扶贫工作者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痕迹管理异化导致的追责使得扶贫工作者为了避免被追责而倾向于依赖材料不出问题,一些扶贫工作者由干事谋事转变为只求无过,把痕迹做好做细。扶贫工作者对痕迹管理的不正确认识使痕迹管理异化程度不断加剧。

(四)数字使用者和生产者的行动逻辑不同

在扶贫工作实践中,要求扶贫工作者因户施策,一户一策,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管理,但因为数字生产链条长,参与主体多,数据使用者和生产者难以做到面对面互动。在广大农村,大多数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活动的核算方式具有相对模糊性,扶贫工作者实际工作过程与科层制运作也有较大區别,在工作环境、规范化程度等方面很难实施科层制的痕迹管理模式。因此,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使用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行动逻辑不同,导致扶贫工作者必须处处留痕、事事留痕。

四、破解脱贫攻坚工作中痕迹管理异化问题的路径

(一)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解决痕迹管理异化问题的关键在于理顺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价的关系,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组织或个人的监督管理,可以采取衡量企业员工工作方法和产出结果的考核评价方法。一要去伪存真、追求工作实效。综合全面地看待脱贫攻坚工作,增强脱贫攻坚工作的务实性,要“痕”又要“绩”,充分调动扶贫工作者的积极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既要真管严管,又要做到减负减“形”。二要开拓进取,追求管理方式创新。找准问题根源进行监督考核评价,充分信任扶贫工作者,贴合工作实际,刹住材料填写上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营造谋事干事的氛围。三要立足民生,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树立扶贫工作者扎实肯干的形象,通过选树典型等正面激励和宣传教育,降低扶贫工作者的倦怠感,在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做好服务,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工作氛围。

(二)具体措施

⒈完善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根据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需建立健全并完善绩效管理体系。通常情况下指标体系设计与绩效考核的结果是互相影响的,科学性不足的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16]因此,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管理制度。在制定考核办法过程中面向基层征求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实现差异化绩效考核,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绩效管理在基层推广存在的困难,分情况、分地区、分项目地制定考核目标。第二,针对痕迹管理中存在的结果漏洞,将技术性考核纳入痕迹管理过程中,使工作结果与工作行为并重。降低可视化材料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将目标考核与痕迹管理结合起来,尤其是那些见效慢的项目,要把科学化管理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科学设计考核程序。可以先界定扶贫工作者的岗位职责,然后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行为指标,以抓大放小为基本原则,扭住关键点、合并同类项,让可视化材料少一点,让求真务实多一点。[17][18]第三,加大对借痕迹管理之名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浮夸作风之实的整治力度,不断完善痕迹管理考核、奖惩制度体系。

⒉澄清不正确认识。第一,坚持以“以人为本”,把痕迹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种手段,发挥其服务性、引导性和桥接性作用。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将群众是否认可纳入痕迹管理的考核评价范围,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引入柔性管理思维,践行人本管理理念,将理解人、尊重人体现到痕迹管理的每个环节,使管理主客体双方都能从管理活动中体验乐趣、分享成果、收获成长。第二,开展对痕迹管理的理论研究。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往往难以走远。新时代的痕迹管理覆盖领域很广,但缺乏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此以往痕迹管理很可能迷失方向。因此,应以理论创新的责任担当探索发现痕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丰富和完善痕迹管理的科学内涵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第三,注重痕迹管理知识培训。运用痕迹管理必须对管理主体进行培训,培养管理主体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和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加强职业能力培训,让管理主体对痕迹管理“是什么”“管什么”“怎么管”等有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特别是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高风险环节制定防范措施,从思想上铲除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

⒊上级部门管理者必须深入基层。痕迹管理异化的重要原因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监督管理不当,为此,上级部门管理者应深入扶贫工作一线,多看多听多了解,找准扶贫工作的痛点,抓住扶贫工作中“懒政”的关键点和群众关心的基本点。这样,在进行督查检查工作时才能真正以问题为导向,下真功夫解决困扰群众的问题。第一,合理设计上级部门管理者与扶贫工作者的流动机制。既让上级部门清楚如何制定检查计划,又让扶贫工作者清楚某项工作的目标,不再延续单纯的可视化的以痕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检查模式,避免一味地向扶贫工作者要台账、要照片、要文档,应从思想上、行动上下沉到基层,真正挖掘问题根源。第二,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多部门的检查是为了让工作任务落实更明确,但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则是扶贫工作者迎检数量增加、质量下降,因此,应建立一个联系各部门的中转站,集中和梳理各部门工作,追求检查质量,避免检查内容与目标冲突,便于扶贫工作者稳定地推进工作,最大可能地降低扶贫工作者的迎检压力。第三,杜绝“悬浮式”的考核督查。信息化建设为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同时也导致了各种“线上工作交流群的产生”。这种工作交流群用来收发通知、传递信息无可厚非,但用来考核却不可取,因为“线上考核”给痕迹管理异化提供了空间,扶贫工作者只需上传总结、报告和影像资料就可以被视为完成工作。为杜绝“悬浮式”考核督查,考核者必须真听、真看、真走访,切实到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了解情况,而不是依据扶贫工作者在工作中形成的相关材料进行考核评价。

4.营造健康的迎检氛围。痕迹管理是追责机制严格落实的有力抓手,但追责机制是一柄双刃剑,虽然在提高群众满意度方面有积极作用,但运用不当也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19]解决痕迹管理异化问题的重点之一就是善用追责、活用追责。一方面,在责任层层传导的压力下,扶贫工作者已经增强了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追责的目的在于警醒,“批量化”追责会消减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因此,应营造健康的迎检氛围,而不是在追责的氛围中完成迎检。第一,引入模糊治理思维。要求过于精细会导致工作机械化、绝对化、形式化,而要求过于粗糙又会导致工作延迟化、随意化、简单化,因而可以通过理顺各级组织的权责关系和统一目标的方式建立纵向和横向选优机制。如有些工作可以不过分苛责纸质材料,以实际工作成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适度的痕迹管理引导其他扶贫工作,平衡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开展迎检工作。第二,引导扶贫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群众满不满意、乐不乐意为衡量标准,重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和实际困难,在上级要求与群众要求之间寻求上下结合,信上而不唯上。[20]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增加工作成果占比,将痕迹管理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推手而不是核心,正确认识痕迹管理的价值。

5.融合多元管理理念。一要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任务目标、关键环节、考核方式等涉痕项目进一步模式化、科学化。建立权责透明制度,促进留痕环节公开化,同时以痕迹管理普遍性原则为基本遵循,采取共商共建办法协商决定留痕项目及考核与反馈方式,公开指定的痕迹要求,减少非必须留痕项目,提高扶贫工作者在痕迹管理规则制定中的参与和知情程度。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关键点,纠正工作中留痕程序过多、环节过多、表册过多等过度留痕问题,“多接一点地气,少走一些套路”,营造“松绑减负”的工作环境,让扶贫工作者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做事上,而不是“博眼球”走形式。二要加强对其他可行性管理方式的探索。痕迹管理是过程管理,也是外部管理措施,可以尝试将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基层治理手段引入脱贫攻坚工作中来,融合多元管理理念,加大隐形痕迹的激励力度,缩减显性痕迹的追责成分。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应关注的重点[J].经济纵横,2018,(10).

[2]向红远.“痕迹管理”不能一质疑就否定[J].领导科学,2019,(9).

[3]盛明科,陈廷栋.“痕迹主义”的产生机理与防治对策——以行政责任为视角[J].行政论坛,2019,(4).

[4]文丰安.构建科学有效的压力传导机制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6).

[5]赵君,廖建桥,文鹏.绩效考核目的的维度与影响效果[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196).

[6]杨玉华.岂能仅靠报材料整治形式主义[J].中国人大,2019,(7).

[7]刘忠友.别给材料披上形式主义的“外衣”[J].冶金企业文化, 2018,(2).

[8]李滢.基层工作评价中的“痕迹主义”表现及治理之方[J].领导科学,2019,(738).

[9]李利文.软性公共行政任务的硬性操作——基层治理中痕迹主义兴起的一个解释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

[10]李声宇.公共组织目标模糊的发生逻辑与治理路径——基于三种组织视角的解释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17,(9).

[11]代凯.基层“痕迹主义”的表现、成因及治理路径——基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视角的分析[J].行政与法,2019,(9).

[12]李慧凤,郁建兴.基层政府治理改革与发展逻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1):174-179.

[13]刘银喜,任梅.精细化政府:中国政府改革新目标[J].中国行政管理,2017,(11).

[14]朱兴梅.脱贫攻坚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以河南省封丘县李庄镇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

[15]郑品芳,刘长庚.贫困户精准识别困境及识别机制构建[J].经济地理,2018,(4).

[16]吴理财,刘建.乡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创新路径及影响——基于G市的案例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8,(2).

[17]李静,张国庆,姜华静等.RBRVS-KPI绩效考核方案应用与评价[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9,(6).

[18]潘國林.大数据背景下县级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评价与考核研究 [D].中国地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8.

[19]邢璐,孙健敏,尹奎等.“过犹不及”效应及其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8,(212).

[20]单涛.上下结合型乡村规划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责任编辑:高  静)

Reflections on the Alienation of Trace

Management in Poverty Alleviation

Yang Liu,Wang Jingyi

Abstract:The trac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grass-roots poverty relief work out of the rational bureaucracy is one of the produc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ry,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local poverty relief work.However,with the passage of time,the trace management wi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has been alienated,causing a certain degree of harm,and has become a new formalism.Based on the results of field research and interview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zation,harm and causes of the alienation of trace manage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race management in poverty alleviation,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Key words:grass roots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grassroots governance innovation;poverty alleviation;trace management;performance management

猜你喜欢

痕迹异化工作者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痕迹(外一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