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花果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综合防控技术

2020-01-03王佳程芳梅张营营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23期
关键词:自然灾害病虫害防治防治

王佳 程芳梅 张营营

摘 要:该文针对我国无花果不同产区生产栽培中病虫害、自然灾害频发等现状,依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总结了一套无花果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综合防控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指导当地果农生产,降低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危害。

关键词:无花果;病虫害防治;自然灾害;防治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natural disasters in the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 fig producing areas in China,based on production practice,the author summarized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ques of pests and natural disasters of figs,to prospect its future ,in order to guide the fruit growers production,to reduce the risk of pests,diseas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Key words:Figs;Pest control;Natural disaster;Prospect

無花果(Ficus carica Linn.)为桑科榕属多年生落叶果树,原产于阿拉伯南部干燥而肥沃的亚热地区[1],其果、茎、根及叶均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多糖等成分,能降血压、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等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阔[2-4]。近年来,随着我国无花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在生产实践中日益突出,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使果品产量及品质急剧下降,对生产的影响逐年增大。因此,可针对不同产区无花果的生产实际,科学合理地开展病虫害及自然灾害防控,为当地无花果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无花果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掌握了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

1 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

1.1 枝枯病

1.1.1 发生特点 本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感病部位出现轻度凹陷,可见米粒大小胶点;随着病原菌的增多,会出现紫红色病斑。当病原菌达到一定程度时,病皮组织逐渐腐烂并深达木质部,对植株造成危害。4—5月为病害发生期,此后随着树木开始长势旺盛,病原体受到抑制,病原体利用风雨和昆虫等经伤口、皮孔或叶痕侵入,8—9月发病加深。此外,还应注意果园排水,尤其土壤过黏和冻害易诱发病害发生。

1.1.2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黏度等,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冬季及时清理植株感病部位,彻底销毁病枝,减少侵染源。植株发芽前喷施石硫合剂或40%福美砷600倍液,可起到预防作用。病症较重者,在5—6月,再喷施3次1∶2∶200的波尔多液,可有效控制病症。

1.2 炭疽病

1.2.1 发生特点 主要发生在高温高湿季节即果实成熟期,潮湿气候易诱发病害发生。病害发生初期,果面可到圆形淡褐色病斑,果肉逐渐变软直至被侵蚀腐烂;随着病斑的下陷,果面逐渐呈轮纹状且颜色深浅不一,当病斑直径达2cm时,由病斑中心向外逐渐出现突起点;新梢也易感染该病,初期出现黑褐色斑点,而后逐渐扩大为轮纹状病斑,并出现落叶等[5]。

1.2.2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土壤疏松通气,保持果园通风透光。冬季休眠期进行清园工作,及早清理病果和枯枝树皮。发病期30d前,对果树喷洒200倍波尔多液2次,每隔15d喷洒1次,尤其是在梅雨季节可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染;春季萌芽前,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石硫合剂喷洒果园。发病后,及时用56%嘧菌酯百菌清6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38%恶霜灵嘧菌酯800倍液轮换喷施发病部位,尤其是结果母枝。

1.3 灰斑病

1.3.1 发生特点 该病由真菌引起,叶片受浸染初期,会产生圆形病斑,直径为2~6mm,边缘清晰,之后病斑灰色。在高温潮湿季节,病斑迅速扩大密集,使叶片呈焦枯状[1]。4—5月开始发病,8月发病严重,叶斑病的发生与雨水多少有直接联系[6]。

1.3.2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土肥水管理,改善土壤环境,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秋后控制果园内湿度,保持园内干燥,扫除病叶,烧毁,消灭浸染源。在病害流行区喷洒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7]。

1.4 锈病

1.4.1 发生特点 该病菌以孢子在有病落叶上越冬,翌年6月开始危害叶片,8月发病严重,并逐渐落叶。该病主要危害无花果嫩叶、嫩枝与幼果,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斑点,之后逐渐扩大成病斑,边缘红褐色;发病两周后,病斑逐渐黑化,叶背隆起;幼果被侵染后,初期为黄色病斑,后渐变成黑褐色。

1.4.2 防治方法 加强果园管理,落叶后及时清园修剪,去除病害枝条,集中销毁。6月开始,每隔15d喷施1次代森锰锌杀菌剂做好预防。发病初期可使用苯醚甲环唑、氟硅唑、三唑酮等内吸性杀菌剂连续喷施3次,防止病情扩散。

1.5 桑天牛

1.5.1 生活史及习性 桑天牛是无花果主要的害虫之一,成虫栖息于新梢啃食枝干和树皮,对枝干造成损伤;幼虫啃食枝干,影响植株营养吸收,使果实产量降低等[8]。成虫在6月进入迁入高峰期后开始产卵,6中下旬至8月大量发生;幼虫于7月上旬逐渐开始产卵孵化,7—10月是幼虫第一个取食危害阶段;11月后幼虫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状态,翌年3—5月是第2个取食危害期,幼虫在蛀道内暴食危害。幼虫存活期长,一旦环境适宜即可羽化。

1.5.2 防治方法 成蟲发生前或初期对树干进行涂白,可避免成虫产卵危害;成虫发生期进行人工捕杀,7—8月对每7d对树枝进行产卵刻槽检查,挖去虫卵,控制幼虫对蛀干危害。9—10月,及时处理有潮湿新鲜虫粪类排出的枝干,在排粪孔处用8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灌注,并用黄泥填充虫孔周围[9]。

1.6 金龟子

1.6.1 生活史及习性 金龟子对果树危害的主要表现在幼虫取食根部,成虫取食幼嫩芽和嫩叶,喜群体活动,尤其是长势弱的植株,一旦受到侵蚀,就会造成死亡。该虫害一般1年发生1代,成虫在土壤内越冬,翌年土层解冻后成虫逐渐上升,4月下旬至5月初开始大量出土活动,取食幼嫩芽、新叶,幼虫取食无花果幼根,成虫有较强趋光性和假死性。

1.6.2 防治方法 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虫害发生初期在黄昏时摇晃树木使其掉落,并进行捕杀;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可利用此特性用黑光灯对其进行诱杀;成虫大量发生期,对树木喷洒80%敌百虫800倍液或25%可湿性西维因1000倍液均有效;若虫口密度很大,可结合树下撒药防治,用5%辛硫磷颗粒剂与土拌匀后撒于树下,可杀死部分入土成虫[10]。

1.7 黄刺蛾

1.7.1 生活史及习性 1年发生1~2代,当发生1代时,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上旬出现成虫,产卵于叶背,卵期7~10d;初孵幼虫先食卵壳,然后取食叶下表皮和叶肉,形成圆形透明小斑,隔日后连接成块。幼虫长大后,将叶片吃成缺刻,仅留叶柄与主脉。黄刺蛾的为害对无花果生产效益将造成很大的影响,需早发现早防治。

1.7.2 防治方法 幼虫期全园喷布青虫菌800倍液,或90%敌百虫1500倍液或杀伤效果好的植物源农药,防治效果较好;利用趋光性,采用杀虫灯防治效果较明显。另外,还应结合修剪,剪除果树上的黄刺蛾越冬茧[1]。

1.8 叶螨

1.8.1 生活史及习性 无花果上常见的叶螨主要有二斑叶螨。该虫1年可发生15代,若遇到高温干燥天气,更易主要在土缝、树皮下、枯枝落叶处结网越冬。早春陆续出现活动于绿色植物上,能够凭借风、水、昆虫、各种农用工具传播。该虫主要聚集在叶背主叶脉及两侧吸食汁液,是叶片失绿,严重时结成白网,造成叶片变枯脱落。

1.8.2 防治方法 加强栽培管理,结合修剪,刮除树干上的老皮死皮,清理枯枝病枝及园内落叶杂草,消灭越冬螨。在越冬雌成螨出蛰期,树上下及地面喷布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螨。夏季发现虫害,应及时喷施24%螺螨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或20%三唑锡悬浮剂1500倍液,可有效防治叶螨类扩散。

2 自然灾害发生及其防控

无花果虽是落叶果树,但大部分品种耐寒性较弱,在冬季气温较低地区易产生冻害,夏秋季温度较高地区易受灼伤。此外,干旱等自然灾害均对无花果树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因此无花果商品化生产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并采取相应防御措施,才能确保无花果优质高产。

2.1 日灼

2.1.1 发生特点 无花果枝干受阳光直射,易出现枝顶梢失水变枯、嫩叶焦枯等日灼现象。夏、秋季高温,因阳光直接照射,树皮内组织受热过重产生灼伤,使枝干水分、养分在输送过程中受阻碍,树皮因缺水干燥而脱落,导致木质部受损。8—9月为高温干旱期,日灼发生较重。因湿害、干害引起早期落叶等,树势较弱的植株,也会导致日灼发生。

2.1.2 防控措施 在枝干上刷涂白剂可抑制树皮内水分蒸发,防止因干燥产生的树皮脱落。涂白剂内加入杀虫、杀菌剂,免受日灼的同时又可防治病虫害。栽培管理上进行科学水分管理,控制土壤湿度,防止早期落叶,避免阳光直射等[11]。设施栽培内,需控制无花果生长高度,避免生长过高,夏秋季节设施内棚顶温度过高而引起无花果上部干枯落叶。

2.2 旱害

2.2.1 发生特点 无花果叶片大分枝多,蒸腾作用强,根系分布较浅,抗旱特性比较差,尤其在北方夏秋干燥期,因根系活力不强,如遇到连续干旱,结果枝叶片会变黄甚至脱落,严重时会引起果实小而不成熟,甚至落果。果实收获期如连续干旱后骤降暴雨,会因果皮与果实内发育不一致而导致果孔开裂,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商品价值下降,降低经济效益。

2.2.2 预防措施 加强栽培管理,对于有效土层浅、排水差的果园应增施有机肥,进行松土铺草,加深有效土层,增加无花果根系活力;果实收获期,灌水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防止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引起裂果增多。采收前1d尽量不灌水,以免土壤过黏造成不利采收;土层浅的果园应浅水勤灌,尤其是收获期灌水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防止土壤含水量剧烈变化,引起裂果增多[12]。

2.3 风害

2.3.1 发生特点 无花果在收获期若遇到大风侵袭,会对果树造成较大影响,尤其是幼龄树会出现倒伏、落叶和落果等,不仅使当年果树产量减少,还会对翌年造成影响。如遇到风加雨时,还会将土壤表面病菌带上树体,对苗木造成更大危害。

2.3.2 防控措施 通过设置支柱固定苗木,尤其是一年生树木需绑扎牢固。检查排水系统,确保雨水及时排出。还可建造防风林,减少叶片及果实损伤。一旦发生风害,及时将落果、枯枝带出园外销毁,并用波尔多液200倍喷雾喷洒全园,预防病害侵染[7]。

2.4 冻害

2.4.1 发生特点 不同的无花果品种对低温的抵抗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植株不同部位的冻害表现也不同;花芽腋芽、成熟不好的枝条、根颈处最容易受冻害。冷空气滞留产区种植的无花果树易受低温冻害,应选择温暖或背风向阳处建园种植。一年生果树秋后放梢即对主枝顶端部摘心将引起副梢过多消耗贮藏养分,或者氮肥用量不科学,都会引起树势过强而使果树受到低温冻害。

2.4.2 防控措施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低温情况选择相应的抗寒品种。建园时应选择背风向阳处,避免低洼山谷、丘陵北坡及风口处。入秋后,应提高树体内养分的积累,避免后期灌水及施用氮肥过量,使无花果正常进入休眠期,增强树体抗寒能力。对于抗寒性差的品种,需要对树干进行低埋防冻栽培,12月中旬前后完成修剪,在寒潮侵袭前培土。若树干正面受冻害严重时,应在寒潮来临前,采取涂白剂涂刷主枝和侧枝等保暖措施。气温回暖后,削去主干和主枝冻害部位,并喷洒甲基托布津等防止病害[12]。

2.5 鳥害

2.5.1 发生特点 无花果成熟时,皮薄柔软,香甜可口,容易遭到鸟的取食。被鸟区时果的无花果,既不能鲜食,也不能用于加工,留在树上还容易滋生病菌,影响果园的整体效益。

2.5.2 防控措施 无花果果实成熟期间,每日采收成熟果;在果园内制作稻草人,或者在园内通过报警器声响恐吓驱赶小鸟;也可通过搭建防鸟网来防止小鸟取食危害。

3 语结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崇尚绿色自然的无花果等特色果品已成为当今时尚,其果实品质安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3]。无花果产量高低、品质优劣及适应性与品种特性和抗逆能力密切相关。因此,无花果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防治要早发现、早防治,一般在初期就要开始进行,在此基础上,注重科学性,综合运用农业、生态等手段加以控制,才能达到优产高产的目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永明.无花果病虫害及其防治[J].安徽林业科技,2005(04):14-15.

[2]郎进宝,杨健舟,方玲窈,等.无花果的来源、种类与开发利用价值[J].宁波农业科技,2011,4:27.

[3]王建华,黄鹏.无花果扦插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3):123-125.

[4]邱建波,班志明,王英生.盆栽无花果的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6(1):25.

[5]潘少林,钟秋珍,黄雄峰,等.无花果主要病虫害的田间识别及防治[A]//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C].2007:427-429.

[6]潘少霖,韦晓霞,黄雄峰,等.福州地区无花果主要病虫的为害及防治[J].福建果树,2008,03:50-51.

[7]褚方钢.无花果三大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烟台果树,2011,04:53.

[8]陈继富.无花果的主要特性及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04:16-17.

[9]丁晓文.无花果主要虫害及其防治[J].中国果树,1998,02:44.

[10]赵明安.无花果东方金龟子的发生与防治[J].北京农业,2012,07:26.

[11]王现.莆田市无花果引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12]舒传强.无花果气象灾害与防御措施[J].甘肃农业,2007(07):94.

[13]闫更国.无花果市场前景分析及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0(04):2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自然灾害病虫害防治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