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
2020-01-03沈静霆谭小春张业辉
沈静霆 谭小春 张业辉
摘 要:为明确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田间防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0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达96.17%;氟唑菌酰羟胺与丙环唑复配防效次之,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剂对促进小麦生长、增加产量的作用明显,其产量较常规药剂处理差异显著。
关键词:氟唑菌酰羟胺;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产量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温湿气候型重大流行性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高温高湿天气特别容易导致病害暴发成灾[1],一般流行年份可引起10%~30%的产量损失,大流行年份可导致部分田块绝收[2],病菌产生的多种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3]。目前,化学防治依然是控制病害流行的主要手段[4],但近年来,江苏、安徽和河南等地均出现了多菌灵、戊唑醇等常用杀菌剂的抗性菌株。为此,本试验通过与市面上常用药剂对比,旨在明确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促进小麦增产增效等方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块选择在宣城市宣州区向阳镇河北村进行,田块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均匀,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水稻。试验田施肥情况:底肥45%(N-P-K)复合肥375kg/hm2;穗肥:氯化钾75kg/hm2,尿素150kg/hm2(孕穗期施用)。
1.2 供试材料
1.2.1 试验药剂 氟唑菌酰羟胺200g/L Sc(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丙环唑250g/L Ec(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40%戊唑·咪鲜胺Ew(以色列马克西姆有限公司)。
1.2.2 供试小麦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辐麦5号,免耕撒直播种植,播种时间:2019年11月8日播种,播种量:262.5kg/hm2。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药剂处理及1个空白对照(见表1),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74.2m2。采用茎叶喷雾法,用水量为450 L/hm2,施药器械为普通背负式静电喷雾器。田间共施药2次,第2次在小麦扬花初期(2020年4月11日),7d后进行第2次施药(2020年4月18日)。
1.4 气象条件及调查方法
1.4.1 施药期间气象条件 施药后近10d的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扩展(见表2)。
1.4.2 调查方法 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NYT1464.15-2007调查,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在小麦乳熟期至收获前10d左右调查防治效果,在小麦收获时调查千粒重及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每次药后7d内,多次目测调查小麦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各药剂处理小区小麦生长良好,叶片平展,颜色深绿,与对照处理一致,未见畸形或明显药害症状。试验过程中发现,试验田块有锈病发生,处理1~3小区内锈病较常规药剂明显偏轻,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剂对锈病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
2.2 不同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区病穗率高达52.50%,病情指数达24.64,发生程度为5级。处理1(氟唑菌酰羟胺单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显著,病穗率为5.4%,病指仅为0.94,防效高达96.17%;不同浓度的氟唑菌酰羟胺与丙环唑复配(处理2、3)对赤霉病也表现出了显著的防效,分别为92.69%、89.91%;48%氰烯·戊唑醇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效,达到89.11%。
2.3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收获期对各小区进行测产,结果表明(表4),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剂处理区的每穗粒数及千粒重较常规药剂处理高,其中每穗粒数以处理1最高,平均達27.6粒;处理3的小麦千粒重最高,为48.7g。实际测产对比发现,含氟唑菌酰羟胺处理的小区(处理1~3)产量均高于常规药剂处理,其中处理3的小麦实际产量最高,达到5131.50kg/hm2,较40%戊·咪、48%氰烯·戊2个常规药剂处理分别高14.45%、5.82%,差异显著,与对照区相比,挽回产量损失高达35%,实现了小麦的稳产增产。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氟唑菌酰羟胺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表现出了良好的防控效果,试验过程中发现其对小麦锈病也表现出了较好的兼治作用。通过跟踪观察,氟唑菌酰羟胺处理的成熟期小麦的色泽为亮黄色,麦穗干净清爽,而常规药剂处理区麦穗则表现为枯黄、暗黄。表明该药剂有助于促进和调节植株生长,与陈培红等的[6]试验结果一致。
氟唑菌酰羟胺是作用于琥珀酸脱氢酶(SDHI)的新型吡 啶酰胺类杀菌剂,对如葡萄孢菌(Botrytis spp.)、核盘菌(Sclerotinia spp.)、棒孢菌(Corynespora spp.)和镰刀菌(Fusarium)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表现出高效,具有广谱、高效的特征[5]。本次试验明确了新药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生产中可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合理混配,交替使用,严格使用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忠华,陈云,尹燕妮.小麦赤霉病流行成灾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2010,04:464-469.
[2]刘万才,刘振东,黄冲,等.近10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情况的统计和分析[J].植物保护,2016,42(5):1-9.
[3]陈云,王建强,杨荣明,等.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17,43(5):11-17.
[4]周明国.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研究(第7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邓红霞,钱跃言.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7,48(11):31-33.
[6]陈培红,秦建华,伏进,等.新型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3):130-132.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