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护系统建设

2020-01-03魏浩玥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23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区标志

魏浩玥

摘 要:自然保护区是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介绍了自然保护区划分,管理设施建设,管理标识设置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自然保护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管理设施;标志;信息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主要包含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产资源,是一种生态类型较为齐全,各种资源分布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体系。以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在保护区内集中分布,地质资源主要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化石分布区、温泉等自然遗迹。在长期的生态形成过程中,自然保护区自然形成了护卫环境的生态屏障,在保存自然资源本底、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满足公众美好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护系统的建设意义重大。

1 自然保护区划分

1.1 核心区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收集相关数据,科学研究人员和数据调查人员必须要进入的,应当依据研究证明和数据收集证明,向核心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依法提交进入申请,明确活动计划安排,管理机构应认真核实,进行批复进入。

1.2 缓冲区 可以进行科学研究,动态观测等活动。严禁任何旅游人员和团体进入,严禁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因环境监测、学生实践、动植物标本采集等对生态无破坏的活动时,应向保护区的管理机构申请,提交相应的计划和活动安排,管理机构认真核实,批准进入。

1.3 实验区 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对实验区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安排,坚持保护优先,适当开展保护区科学数据收集、学生教学实践活动、旅游人员的参观体验等活动。管理机构应坚持原则,设定开发和保护方案,严禁进行破坏性的、污染性的活动和项目。制定长远计划,积极开展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根据自然保护区的典型自然资源分布、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及周边地区人为活动情况等因素,依据《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各建设项目均安排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或区外的周边地区。

2 管理设施建设

自然保护区管护系统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站、管护点、门禁哨卡、围栏、生态恢复项目、综合服务用房等。

2.1 管理站 管理站的职责主要由包括行政执法、事务管理、信息咨询、综合服务等。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地质灾害较少,水、电、通信、交通条件较为便利的地址,还应尽量避开特殊地貌景观或历史文化遗迹邻近区域。管护站的常备设备包括办公、通信、采暖、照明、巡护、取证、消防、卫生、应急救护以及外业调查等设备。管护点建筑面积为80~120m2,保障2~3人的基本工作和生活需求。管护点建筑用房包括业务用房、宿舍和厨卫等。

2.2 门禁哨卡 在人员和车辆常出入的道路路口处应设置检查哨卡。在入口或临时性、季节性管制的路段、道口设置门禁系统或架设道闸杆或栏索等简易管控设施。检査哨卡设值班室、值班宿舍及处置场所,配备监测设备、监控设备和宣教设施等。在人员活动频繁、放牧地段、危险性动物出没地段适度设置围栏(网)。

2.3 生态恢复项目 退化、人工化或者破坏严重地段可开展栖息地恢复、生境恢复等生态恢复项目。生态恢复在科学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先试点、再推广的原则逐步实施。恢复方式和措施如下:(1)自然生态系统恢复:以自然力为主,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2)野生生物种群恢复: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适度辅以人工辅助措施,开展拯救繁育。(3)栖息地恢复:采取控制烧除、植被恢复与控制和生境改造等措施恢复。(4)森林、草原与草甸类型生态恢复:采用封育、人工控制减少干扰、人工林窗和地表环境改善等措施恢复。(5)湿地恢复:采取引水蓄水、围堰、疏浚、生物岛、水位控制、污染防治、基底修复、外来有害物种清除、退耕(田)还湿、退牧还湿和退养还滩等綜合措施恢复。(6)植被恢复:以乡土植物为主。(7)生物种群复壮、扩繁、重建,采取人工辅助措施。

2.4 综合服务用房 因设置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站,需要工作人员进行行政办公,所以应建立综合服务用房。综合服务用房主要用于行政事务处理,保护区内的主要信息沟通,以及保护设施的后期保障等。综合服务用房选址应有利于开展保护、管理和科研等业务活动,便于宏观控制措施的实施。建设地点以建通便利为主,最好具有便利的水源、电源,保护林地和耕地,不占或少占农田。依据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工作人员数量、设施设备的多少等情况,确定建筑面积,避免房屋闲置,避免建筑体量过大、造型设计或建筑选材过于复杂,应反映地方特色,与环境协调。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建的综合服务用房,一般在合理范围内的,不应擅自搬迁重建。综合服务用房应主要包括业务用房、公共用房、服务用房和设备用房。房屋设置上业务用房应包含行政管理用房和业务管理用房,公共用房应包含会议室、档案室、资料室和图书阅览室等,服务用房主要设置有储藏室、职工宿舍和餐厅等,设备用房主要设置有配电室、控制室等。综合服务用房室外工程包括停车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以及环境绿化等。

3 管理标识设置

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标识建设尚不完善,特别是尚无专门管理机构和尚未完成确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性标识建设几乎属于空白,已有标识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现象。为了使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制度让大众容易理解,一目了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设置管理标识,主要包括意象性标识、指示性标识和警示性标识3类。(1)意象性标识:主要指界碑、界桩等,宜设于自然保护区入口及边界、人为活动频繁区域及各功能区边界,以1000m的间距标准设置界桩,根据实际地况,陡峭山脊、进人困难地段可适当放宽间距。(2)指示性标识:主要起到指示作用,通常设于交通主干、次干、简易道路及巡护步道的节点。(3)警示性标识:一般含有警告、禁止、提示及公告等性质的内容,宜设于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区域、主要道路相交处、沿缓冲区边界的显著位置以及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地区的道路两侧。河流和湖泊等水域边界,应设立浮标或永久性标志,各种标识设置应坚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

4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信息管理系统由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交互式应用平台、信息化标准制度体系、信息化安全与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组成。

4.1 信息化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无线和宽带通信网络、远程信息中心等建设。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包括各类数据库分类设计、远程数据中心、综合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等建设。建立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包括数据资源基础标准,信息系统框架—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信息体系结构模型等建设。

4.2 应用支撑平台 主要包括统一的开发、运行环境的构建、各系统共用的应用组件的开发、各系统共用的商业软件产品中间件的购买与集成、共性的跨系统间的数据、流程交互应用组件的搭建等建设。建立交互式应用平台,包括一站式可视化综合管理应用系统、监测应用系统、访客体验与共享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等建设。完善信息化标准制度体系,包括总体标准规范、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标准规范和运营标准规范等建设。建立信息化安全与运行维护体系,包括业务发展、技术方案、管理保障和人员培训等建设。

4.3 视频监控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对自然保护区内的高火险区、游览区、人员活动频繁区、主要保护对象集中分布区实现全覆盖。系统主要包括基站、供电设备、信息采集设备、数据传输设备、图像处理分析设备、避雷设备、地面监控设备和终端接收显示设备等。视频监控系统应与瞭望塔等监控设施的布局和建设统筹,不同类型设施设备的监控区域应互为补充,不得重复建设。

4.4 局域网和网站 自然保护区的局、站、点间建立内部局域网,通过网络连为一体。同时,建立自身网站,加大对外宣传。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系统自然保护区标志
三维可视化信息管理系统在选煤生产中的应用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信息管理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应用
基于三维TGIS的高速公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认标志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