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2020-01-03王欢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3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摘 要 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从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论视角,对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的产教融合状况展开实证调研分析,发现北京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程度处于“产教结合,还未融合”的过渡阶段,且产教融合程度与专业建设效果呈正相关等特征;同时,面臨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最薄弱要素、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参与度最低的专业建设要素等问题。需要从搭建多样化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平台,形成多渠道的教产资源转化机制;建立多赢驱动的合作动力机制,形成产教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构建产教协同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提升产学研效果;建立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标准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质量;健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配套保障制度,形成系统性的政策供给环境。

关键词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管理机制;师资队伍;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33-0047-08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多项措施[1]。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突破口和专业建设切入点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凸显。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措施,基于现状考量来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对策非常必要。

一、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

“产教融合”是指教育与产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组成共同体,联合开展与教学相关的技术服务、生产和科研协作等活动。“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管理机制等建设各要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是以产教融合为专业建设的方法路径,由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通过良性互动,围绕专业建设各要素,共同推动专业发展的过程。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以专业建设内涵为出发点,即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对专业发展各要素进行建设。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其他要素建设的方向,属于目标要素;课程、教学、师资、实训基地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属于内容要素;管理机制是专业建设的保障,属于保障要素。目标要素、内容要素、保障要素之间关系平等、相辅相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职业院校专业为调研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中抽取样本。共发放问卷155份,回收有效问卷151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开展。并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内容、问题、建议等方面有所交叉,互相印证。

1.访谈提纲

访谈提纲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围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展开。访谈对象为北京市职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负责人。

2.调查问卷

本研究自编《北京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背景信息、校企合作基本情况、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各要素情况、专业建设效果、存在问题、对策建议六方面内容。其中“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各要素情况”的问题结构以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要素理论分析框架为基础进行设计。在问卷的信度效度方面,研究采用专家判断法,较好地保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调研形式利用网络调查软件发布和收集,再利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1.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在合作企业数量上,所调查专业全部开展了校企合作。其中50.33%的调查对象与1~10家的企业开展过合作,21.19%的专业与11~20家企业开展过合作,19.21%的专业与21~40家企业开展过合作。在合作时长维度上,开展校企合作时长达到16年及以上的专业占19.87%,这些专业在后续开展的各种评比中无一例外地获得了各级各类“示范”“骨干”“重点”荣誉称号。开展校企合作时间较短即1~5年的专业占29.8%。开展6~10年校企合作是占比最高的选项,为32.45%。从合作稳定性看,调查对象中有10年及以上稳定合作企业的专业占30.47%,而仅有1~3年合作企业的专业占17.88%。在合作建立途径方面,选项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主动联系”“第三方机构搭建平台”“政府牵线搭桥”“其他”。在合作企业的行业地位方面,55.63%的专业,其合作企业具有行业领导地位;43.05%的专业,其合作企业行业地位一般;只有1.32%的专业,其合作企业行业地位较低。调查对象中高达96.03%的专业都开展了市场需求调研。在开展调研频率方面,51.03%的专业一学年开展一次,22.76%的专业两年一次,17.93%的专业一学期一次,8.28%的专业三年及以上一次。在合作企业投入资源方面,按照选项频率排序从高到低为:技术或信息、人员、课程、实训设备、场地、品牌、战略、资金。

2.合作企业的专业建设参与度分析

本研究中采用五点量表方式调查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各要素和环节的频率,以此描述合作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参与度。选项中“从不参与”得1分、“偶尔参与”得2分、“一般”得3分、“经常参与”得4分、“企业主导”得5分。得分越高,说明企业参与度越高。

调查显示,在专业建设各环节和要素中,被合作企业参与情况平均分为3.16分,介于“一般”与“经常参与”之间。比较合作企业在专业建设各环节和要素的参与情况,表2显示了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各项工作频率的平均分情况。其中最高分为“就业”环节,接近“经常参与”的程度,最低分为“招生”环节,接近“偶尔参与”的程度。

为进一步比较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各环节程度的差异情况,本研究计算了合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各环节的离散系数(CV=S/X-*100%)。按照表2离散系数由高到低的计算结果,合作企业在专业招生环节和产学研方面参与度的差异性较大,在就业环节和专业目标定位方面参与度的差异性较小。

比较不同维度下,合作企业专业建设参与度的差异情况。在是否参与职教集团维度上差异显著(T=2.105,P<0.05),见表3。参与职教集团的专业,其合作企业参与度高于没有参与职教集团专业的企业参与度,进一步说明参与职教集团对企业专业建设参与度上有促进作用。在企业行业地位维度上差异显著(T=2.848,P<0.05)。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企业专业建设参与度高于处于行业一般地位企业的专业建设参与度,进一步说明企业行业地位的高低对其专业建设的参与度有影响。而学历层次、是否有行业背景、专业成立时间这几个维度中企业专业建设参与度并无显著差异。

(二)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情况

1.产教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教师

考察中高职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规模差异情况。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北京市中职和高职专业在双师规模比例上差异不显著,见表4。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的专业居多。

(2)兼职教师

北京市中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的差异情况十分显著(χ2=18.988,P=0.002,P<0.01),说明北京市高职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相对比例高于中职,见表5。兼职教师在职业院校承担的任务按照选择频次从高到低为:专业课教学和实习指导、课程建设、大赛指导、教师培训、其他。兼职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形式上,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以边工作邊兼课的形式为主”“偶尔开展讲座”“阶段性全脱产承担教学”“调入学校工作”。

(3)下企业实践

在下企业实践教师规模方面差异十分显著(χ2=15.79,P=0.007,P<0.01),说明北京市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相对规模高于中职,见表6。

在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时间方面,开展下企业实践的专业几乎全部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的要求。对比北京市中高职院校在这一指标上的情况,北京市中职和高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平均时长差异不显著。

在下企业实践中教师能否承担企业岗位的核心工作方面,经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见表7。基本上中高职各自都是一半专业教师能承担企业核心岗位工作。

2.产教融合的课程与教学

在合作企业参与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的具体工作方面,超过50%的企业选择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开发、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教学评价。

在专业教学评价方面,以学校主导的教学评价为主,占64.24%;校企共同建立教学评价制度并实施,占35.76%。

3.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在实习实训基地类型方面,95.36%的被调查专业都有实习实训基地。其类型按照选择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习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中职专业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校内模拟实训基地,占80.23%。高职专业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占93.1%。

84.72%的专业都有多种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只有15.28%的专业是单一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兼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基地功能的专业数量最多,达到46.53%。同时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模拟实训基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数量位居第二,达20.83%。

在被调查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功能方面,按照选择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教学、社会服务、培训、生产、研发。

企业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方面,按照选择频次从高到低为:提供实习岗位、提供校外场地、提供培训或指导、提供资金支持、其他(包括设备等)。

4.产教融合的产学研合作情况

在产学研方面,调查中24.5%的专业没有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主导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专业居多数,占38.4%;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占比只有2.62%。

5.产教融合的管理情况

调查显示,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有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和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人员主要由学校教职工构成。另外,96.69%的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时,都会签订书面合作协议。

在参与职教集团方面,本次调查对象中,61.59%的专业加入了由行业、企业、院校共同组建的职教集团,38.41%的专业没有加入。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参与职教集团的情况差异十分显著(χ2=31.356,P=0.000,P<0.01),见表8,北京市高职专业参与职教集团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职专业。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χ2=12.445,P=0.000,P<0.01,见表8,是否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参与职教集团的情况差异十分显著,北京市有行业背景职业院校的专业在参与职教集团的比例方面明显高于没有行业背景院校的专业。

在职教集团是否促进了专业与企业行业的联系方面,参与职教集团的专业中,有89.25%的专业认为职教集团促进了专业与行业的联系。其余认为没有促进二者之间联系,主要原因有:集团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因而没有起到应有作用、集团与企业联系不多、职教集团难以企及等。

(三)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

1.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程度

本研究采用五点量表方式考察了北京市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程度。按照产教融合程度的不同描述赋予1~5的分值,得分越高,说明融合程度越高,调查结果见表9。根据调查数据计算,被调查专业整体平均分3.24分,“产教结合处于发展阶段,还不紧密”。

比较在不同指标维度下专业产教融合程度差异性,表10统计检验表明:在学历层次上存在显著差异(T=-1.995,P=0.048,P<0.05),说明北京市高职专业产教融合程度高于中职专业。

在参与职教集团维度上差异十分显著(T=3.118, P=0.002,P<0.01),说明参与职教集团的专业产教融合程度高于不参与的专业。

在企业的行业地位维度上差异十分显著(T=3.999,P=0.000,P<0.01),说明合作企业行业地位高的专业产教融合程度高。

在下企业实践平均时长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3.632,P=0.029,P<0.05),说明随着教师下企业实践平均时间的增长,专业产教融合程度越高。

在毕业生行业适应度和产教融合程度的关系上差异十分显著(F=8.442,P=0.000,P<0.01),见表11,反映出随着专业产教融合程度的提高,学生毕业后岗位适应度越好。而在专业是否有行业背景、专业成立时间长短维度上均没有差异。

2.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

采用五点量表方式调查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实际达成效果。被调查专业按照专业建设实际效果与理想效果的客观描述进行对比,选择恰当选项。“完全不符合”得1分、“较不符合”得2分、“一般”得3分、“较符合”得4分、“很符合”得5分。得分越高,说明达成效果越好。

结果显示,在专业建设各要素中,被调查者整体平均分3.79分,介于“一般”与“较符合”之间。比较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各要素的达成效果情况见表12,按照达成效果平均分由高到低排列为:人才培养目标、实训基地、课程建设与产学研、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素处于“较符合”与“很符合”程度之间,最低的“师资队伍”要素接近“一般”的程度。

比较不同指标维度下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的差异情况,见表13,在是否参与职教集团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110,P=0.036,P<0.05)。说明参与职教集团的专业其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职教集团的专业。在行业企业地位的维度上差异十分显著(T=5.812,P=0.000,P<0.01)。说明与行业领导地位企业合作的专业,其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明显好于与行业一般地位企业合作的专业。在不同学历层次、是否有行业背景、专业成立时间这几个维度中,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实际效果达成度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3.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

采用五点量表方式调查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按照满意程度进行1~5分的赋分,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越高。结果显示,被调查专业整体满意度平均3.74分,介于“一般”与“满意”之间,接近“满意”的水平。选择“很满意”占比13.25%,“满意”占比50.33%,“一般”占比33.11%,“不满意”占比3.31%,“很不满意”占比0%。

比较在不同维度下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的差异情况,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行业企业地位的维度上差异十分显著(T=3.825,P=0.000,P<0.01),见表14。说明与处于行业领导地位企业进行合作的专业,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明显高于与处于行业一般地位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专业。在不同学历层次、是否有行业背景、专业的不同产业类型、专业成立时间、是否参与职教集团这几个维度上,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4.企业参与度、产教融合程度、专业建设效果、专业建设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检验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程度不同,其专业产教融合程度的差异十分显著(F=2.03,P=0.000,P<0.01),见表15,反映出随着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程度的提高,专业的产教融合程度也升高。

检验专业产教融合程度不同,其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的差异十分显著(F=10.46,P=0.000,P<0.01),见表15,反映出随着专业产教融合程度的提高,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越好。

检验专业产教融合程度不同,其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的差异十分显著(F=7.16,P=0.000,P<0.01),見表15,反映出随着专业产教融合程度的提高,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越好。

四、调查结论

(一)北京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特点

一是北京市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开展专业建设的覆盖范围广、时间长,且内容丰富。北京市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开展较为普遍。从调查情况来看,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北京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工作开展由来已久。调查中的专业全部是在专业建设之初就开始借助行业企业的力量进行专业建设。其中有近15%的专业是在1980年以前建立的。第三,北京市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行业企业已经深入专业建设的所有要素和环节,且建设形式多样。

二是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投入了支撑专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企业投入支持专业建设的资源排在前三位的是技术和信息、人力、课程。这三项资源相对于实训设备、场地、品牌资源、战略资源、资金对一个专业的发展来说,是维持专业竞争力和体现专业自身特色的核心要素。因此,在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把握住了校企合作的关键点。

三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基本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北京市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相对规模相当,基本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北京市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相对规模大于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在职业院校承担的任务主要是专业课教学、实习指导、课程建设等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形式以边工作边兼课为主,鉴于教师资格门槛以及个人职业发展需要,少部分企业人员会“调入学校工作”。北京市中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平均时长相当,几乎全部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的基本要求[2]。高职院校下企业实践教师相对规模大于中职学校。半数下企业实践教师能接触企业核心岗位。

四是职业院校各专业拥有多样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基地类型上,校外实训基地是职教专业最主要的实训基地类型,而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相对较少。原因是校外实训基地与职业岗位的直接对接决定了它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效果,因而成为首选类型。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因为建设成本高、标准高,不是所有专业都具备建设能力,因此相对较少。大部分专业同时具有多种类型实训基地,其中以同时具有校内模拟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专业最多。实习实训基地功能主要围绕教学、培训、社会服务展开,研发功能发挥不够。企业在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内容以提供实习岗位、场地、培训为主,提供资金支持较少。

五是职业院校具有较为规范的产教合作管理机构和制度。在管理机构上,大部分专业,其所在学校都设有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由学校教职工构成。在管理制度上,几乎所有专业,其所在学校都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并签订书面的合作协议。

六是北京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程度处于“产教结合,还未融合”的过渡阶段。整体而言,北京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程度处于产教结合但还不紧密的过渡阶段,高职专业产教融合程度高于中职专业。从调查看,对专业产教融合程度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有:是否参与职教集团。参与职教集团的专业产教融合程度明显高于不参与的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保障教师下企业实践时长,进而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有利于提升专业产教融合度。合作企业行业地位。由于行业地位高的企业拥有更高水平的产业资源,能够更好地把控或代表行业标准,因而能够帮助合作学校开展更为贴近行业规范和标准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而有利于提升专业产教融合程度。企业参与度。企业参与度越高,专业的产教融合程度越高。

七是职教专业产教融合程度与专业建设效果呈正相关。北京市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处于由“一般”向“较符合”迈进的过渡阶段,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处于由“一般”向“较满意”迈进的过渡阶段,北京市职教专业产教融合程度与专业建设效果呈正向相关。随着专业产教融合程度的提高,专业建设效果满意度越高,专业建设效果达成度越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度越高。

(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问题

第一,校企合作中学校方“一头热”的局面仍未改变。通过调查,企业的专业建设参与度接近“一般”的水平。职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学校、企业联动的局面,一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仍然没有建立完善、正式、常规化的沟通渠道。通过人脉资源建立校企联系是职业院校普遍采取的做法。二是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行为缺少规划性。企业投入资源以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为主,能将参与职业教育纳入企业战略层面进行考量的较少。三是在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各要素方面企业多为被动参与。如在教学评价和产学研过程中体现出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特征。大部分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也是以学校人员为主。

第二,师资队伍是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薄弱要素。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各要素中,效果达成度最低的是师资队伍。原因如下:一方面,师资能力培养有自身规律和周期,成效难以短期显见。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结构和质量问题与目前职业教育师资各项配套政策不完善有密切关系。虽然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时间能符合政策要求。但通过访谈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缺乏相关配套的制度保障。如教师下企业实践的工作量如何计算,课时补贴标准不清,并且未指明由谁负担,下企业效果如何考核等具体操作问题急需解决。二是教师下企业实践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下企业实践是碍于行政命令的无奈选择,而非本人意愿。三是教师下企业实践后教学工作由谁承担成为很多职业院校面临的管理难题。学校既要履行教育政策对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的规定,又要面对教师去企业后教学工作无人顶岗的管理问题。

第三,产学研合作是企业参与度最低的专业建设要素。调查发现,北京市高职专业并没有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相对规模上大于中职专业。产学研的研究机构以学校主导为主,实习实训基地在研发方面功能体现不足,企业参与产学研方面的工作也较少。访谈发现,产学研薄弱有如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学校没有把产学研任务纳入教师考核任务中,研发工作成为教师额外工作量,由于教学任务重,即便在研发上有想法,也没时间开展。二是专业缺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平台,即便专业有技术创新的想法,也无从下手。三是产学研脱节。日常的专业教学与生产脱节,谈不上进一步的研发与技术创新。

第四,职教集团促进产教融合的实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调研发现,北京市中职专业参与职教集团的比例明显低于高职专业。没有行业背景专业职教集团参与率明显低于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没有参与职教集团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职教集团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因而未发挥应有作用。二是集团与企业联系不多。三是缺乏参与职教集团的平台,职教集团难以企及。因此,未来职教集团的运作如何从内涵上提质增效,避免形式化发展,是提升产教融合效果的重要方面。

第五,缺少配套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保障成为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各专业认为制约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政策保障”。虽然近些年国家颁发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文件。但其中多以倡导性、原则性规定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如企业的税收减免、兼职教师流动、研发利益分配、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等问题都需要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实施细则跟不上,政策前后衔接不当,导致校企双方举办职业教育的行为缺少激励性和约束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因此,完善政策保障制度,尤其是从“治理体系的高度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的顶层设计”仍是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3]。

(三)对策建议

第一,搭建多样化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平台,形成多渠道的教产资源转化机制。一是通过职教集团的改革创新深度整合职教资源。办学体制上,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内部治理体系。参与主体方面,鼓励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发挥其行业地位和产业链上的资源优势。在运行方式和治理模式上,积极尝试股份制和混合制等方式,并以政府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途径,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在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各要素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建立行业和职业教育的沟通协商渠道。首先,需要使行业企业能够参与职业教育决策和表达利益诉求。强化其在行业政策制定、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编制、行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职责,弱化行业组织行政化色彩。其次,要突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与行业协商对话中的主导作用。建议政府通過权力下放、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措施,赋予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与行业对话协商中的主导权,发挥行业协会在平台搭建、沟通协调、信息服务、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优势,提高产教决策水平。

第二,建立多赢驱动的合作动力机制,形成产教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从激励角度来看,构建动力机制关键在于坚持平等、互惠、互利合作的原则,发挥政府和市场手段各自的优势,将政府的规章制度与市场内部主体的内生机制恰当对接,最大程度满足企业、学校各自的利益诉求,形成多赢的利益驱动格局。在多方利益诉求能够实现的动力机制作用下,各方主体拥有的资源可以达到优化配置和共享,从而提高多主体合作的专业建设质量、教育实效性和经济效益。从约束角度来看,着力点在于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产教融合法律法规体系,形成对企业和学校举办职业教育的行为约束。

第三,构建产教协同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提升产学研效果。建立产教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平台,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被纳入技术创新和技术积累体系中,赋予职业院校技术知识递进的职责,通过校企协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的建立,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技术产业化的同步发展。

第四,建立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标准体系,保证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质量。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包括决策层面的规范标准和执行层面的规范标准。决策层面的规范标准指的是国家或者政府层面有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制度标准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解决的是目标是什么的问题。而执行层面的规范标准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指围绕职教人才培养目标,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各要素要达到怎样的质量标准,它包括理实一体的课程评价标准、行动导向的教学评价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评价标准、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标准等。

第五,健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配套保障制度,形成系统性的政策供给环境。加快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一是以国家颁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为依据,建立适应地方和院校发展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二是健全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准入与考核办法,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四是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使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化。在教师资格准入方面,制订兼职教师聘任标准和特殊政策,消除企业人员的流动障碍。开展针对兼职教师的培训。政府和学校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兼职教师的工作补贴。五是制订配套措施落实在职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政府和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教师下企业实践要求,安排专项资金保障下企业实践教师的待遇。将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下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加大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投入力度。一是设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项资金,用于兼职教师补贴、教师下企业实践补贴、实习生生活补贴等。二是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可以采取政府委托、采购等方式,增强社会力量办学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为民间资本的投入提供宽松的环境。三是要进一步细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标准和优惠方式,并加大执行力度。四是通过金融杠杆等手段鼓励校企合作。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DB/OL].[2019-12-1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DB/OL].[2019-06-05].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3]和震.建立現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8-142.

作者简介

王欢(1981- ),女,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高级教师,教育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职业教育课程(北京,100021)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优先关注)“北京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研究”(AEA15184),主持人:张俊英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专业建设管理机制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瑞典“移动谷”产学研合作的关键要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