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2020-01-03范大明吴秀兰
范大明 吴秀兰
摘 要: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入高校的主阵地、主渠道。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
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大任务。将文化自信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
文化自信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可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国家的认同感,帮助大学生树立真正的文化自信,达到课程育人的真正目的。
(一)有利于坚定大学生政治立场
文化自信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认识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职责,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以文化自信引领时代发展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增强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学习,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文化自信与我国所要培养的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相一致。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容。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包括文化课与德育课两大板块,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些课程承担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这些课程的内容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不断与时俱進。党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应当将这些新的内容及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新教学内容,增添高校课程的多元性,在理论课和实践程教学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获得感。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就是融入当代承载文化自信的经典教材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教材,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红色文化故事、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增强教学效果,更有效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下,精心组织与安排,对新时代大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的课程。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新时代的中国已一百多年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不学习马克思主义就不知道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教育中具有教育的直接性、内容的深刻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等优势。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础的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清晰有效地阐释、彰显、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优势与价值,不可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与根本的价值指引。文化自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之一,各高校教师将文化自信的育人功能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陶冶大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发挥巨大作用。以点带面,广泛运用模范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用高尚的道德感染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多元文化价值的相互对话、竞争、博弈中,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自信,不断整合、明确、突出和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强大的战略定力与文化自信,不断增强阐释力、传播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更广泛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明确指出了文化自信的内容,又是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文字可考的至少有3700多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是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表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道法自然”的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万事万物都是自然产生的,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有了这个道,宇宙的秩序就建立了,这个秩序就是统领宇宙万有的一,有了这个一,代表天地父母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二就诞生了,有了天地父母阴阳就产生了联系二者的气(子),阴阳与气构成了三,由这个三生成了宇宙万物,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万物是由阴、阳、气三者生成的。二是中国传统美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观念,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忠诚奉献的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观念等。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形成具有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自信。
(二)革命文化教育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两大历史任务进程中物质与精神力量所凝结的文明总和”。中国革命文化承载着革命先烈为国为民不断奋斗、英勇牺牲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底气所在。中国革命文化体现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时期所诞生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中,也体现在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时期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上面,集中反映了挽救民族危亡、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敢于创造、求真务实的拼搏精神,不惧艰险、砥砺前行的牺牲精神,作为多元文化展示的窗口。给中国革命文化的传播和新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由是观之,把革命文化的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彰显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正义性和崇高性,端正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态度,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达到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高度统一,使学生由文化自信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汇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既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产生的时代精神,同时吸收了世界其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与西的结合,古与今的融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主要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实干精神;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就是把这些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习近平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文化自信需要让每一名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当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需要秉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用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武装新时代大学生,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课中落地生根。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
文化自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文化问题思考的重要思想成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高校主要开设四门必修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是围绕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展开的。
(一)在“原理”课教学中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
因为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导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魂”,更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不管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近百年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中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因此,在“原理”课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就要深刻分析文化自信的内在价值和深理论基础,找到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契合点。
(二)在“概论”课教学中阐明中国道路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必然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产生的。在“概论”课教学中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是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的必然性,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不断探索的正确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坚定新时代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在“纲要”教学中加深大学生对文化自信内涵的理解
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特点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为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文化。“纲要”课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应突出的重点是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四)在“基础”课教学中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基础”课是以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在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中,应当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基础”课,把个人德性修养与社会伦理诉求有机结合,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增强大学生践行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综上所述,把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的需要,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高校在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四门主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让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01).
[2]董振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16(5).
[3]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XJK17BGD076)阶段性成果;郴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途径研究”(czsskl2016023);湘南学院校级项目“新时代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XJ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