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维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2020-01-03张淳
张淳
摘 要: 盛唐诗人王维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但他为数不多的边塞诗反而成就了他“盛唐边塞诗人”的美称,可见他的边塞诗创作有独特之处。王维的边塞诗具有营造特定气氛、开拓独特意境、情景交融及绘画技法入诗等艺术特点。
关键词: 边塞诗;王维;艺术特点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期,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到了隋朝开始兴起,入唐后发展到鼎盛时期。《全唐诗》中收集的边塞诗大约2000多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其中,王维可以说是一位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虽然为数不多,却在唐朝的边塞诗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王维及其诗歌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才华横溢,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官至太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四年又因张九龄罢相王维被调任监察御史,奉命出塞,担任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次年因崔希逸内调,王维返京。在陈铁民的《王维集校注》中,从开元二十五年夏至开元二十六年(秋)共收入王维亲历河西边塞之地所作诗十一首。王维一生创作的边塞诗及涉及边塞内容的作品共四十多首,这些诗作奠定了王维在盛唐边塞诗坛上的地位。王维出生于官僚家族,父亲王处廉官至汾州司马,家居河东蒲州,蒲州古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属于边塞重镇,尤其唐代时期是蒲州城规模最大的繁荣昌盛之地。王维对边塞、戍边、军旅、战争等的感受和体会比同时代的边塞诗人更深刻。
二、王维丝绸之路诗歌概述
王维的边塞诗从诗人的人生阅历过程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凉州之旅前、亲历凉州之旅及凉州之旅之后。凉州之旅前,诗人有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满腔热情,“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诗借汉喻唐,写出了游侠客的出征边塞。“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这首诗则写出了游侠客勇武杀敌的情形。在凉州之旅前诗人未曾到过真正的战场,此时的边塞诗多为虚构之作。这段时间的代表作有《燕支行》《观猎》《少年行》等,诗作内容可以反映出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国家昌盛及唐人尚武的精神;開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出使河西亲历凉州之旅,期间共创作了十一首。这些边塞诗是诗人的真实记录,内容丰富多样,有描写大漠风光的《使至塞上》,有表现西域民风民俗的《凉州赛神》《凉州郊外遥望》,也有反映军旅艰苦生活的《从军行》《老将行》,还有反映边塞送别之情的《双黄鹄歌送别》《送崔三往密州觐省》《灵云池送从弟》,等等;公元737年王维返京,此后诗人也创作边塞诗,但是大部分均为送别诗,如《送刘司直赴西安》《送张判官赴河西》《送元二使安西》等。此时的边塞诗虽有塞外景象的描写,但都属作者根据曾经亲历的边塞之旅想象虚构出来的。如在《送刘司直赴西安》诗中写道:“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燕,万里少行人。”这两联是诗人给友人介绍赴边塞的道路情况,意为前方是边塞之地,是接近胡人居住的地方,那里风烟弥漫,尘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即便是阳春三月也是一片孤寂,偶尔有几只大雁飞过,但是漫漫长路行人却相当少。正如当年他出使河西地区所见过的景象,而与诗人在凉州之旅中写的《使至塞上》中提到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及《凉州郊外遥望》中的“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相对应。
三、王维丝绸之路诗歌特点
“诗是艺术,离开了艺术技巧便没有诗”。王维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坛上具有重要地位。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道:“夫情景相融而成诗,此作诗之常也。”“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这一点在王维的边塞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诗人将写景与抒情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情景交融,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往往与诗人的主观情感密切结合,寄寓着诗人的情怀、思想、胸襟等,从而开创出一种意味无穷又难以言明的境界。例如《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渭城送别友人赴安西上任时,被朝雨浥润的渭城大道少了平日里车水马龙搅得尘土飞扬,正是朝雨使杨柳的颜色变得更加青翠,从而映照得客舍也变得青青。少了尘土飞扬的大道似乎是为友人的离别特意准备的,杨柳在古代有象征送别之意,所以洁净的大道、青翠的杨柳和青青的客舍的描写,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奠定了环境背景。后两句写惜别之情,临行劝酒蕴含深情。“酒”早在汉代《风俗通义》中就有记载:“践行最初是古人祭祀拜祭神修祖神的仪式,其好神游,全悉水、旱等各种路,因此人们在出门远行时多摆酒食祭拜,以求平安。”随着历史的发展,风俗的演变,“酒”成为践行离别饮酒之俗。唐代践行饮酒之风盛行,唐文人大多爱酒,非常注重友情,离别时往往思绪万千,往日的回忆、远行的担忧、深深的离愁、满腔的祝语等交织在一起,此时酒成为他们精神的寄托,在杯光交错中隐含千言万语,寄托深深的不舍之情。最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更加浓郁的离愁。“阳关”是唐代边塞常出现的意象。“阳关”是西北边地关隘,王维认为“阳关”乃荒凉悬远之地,在诗作《送刘司直赴安西》中提到“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用“绝域”形容“阳关”;此外,“阳关”也隐含一层重要的政治意义,“阳关”在唐代既是“唐王朝西进开疆拓土的起点,又是西北游牧部落东向进攻的门户。“阳关”意味着中原文人建功立业的“跳板”,诗人此处用“阳关”意为希望友人能建功立业。诗人用“阳关”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又有担心牵挂友人之意,更有希望友人能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渭城往西便是阳关,阳关是古时候西行的必经之地,从阳关再向西行便是安西。诗人用“阳关”融入了丰富复杂的感情。
开元二十五年夏,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河西之地次年便返京,此后诗人创作了不少送别边塞诗,这些送别边塞诗对景物的描写大都采用虚拟的手法。如《送张判官赴河西》诗中写道:“单车曾出塞,报国敢邀勋?见逐张征虏,今思霍冠军。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诗中诗人描写了黄沙、白雪、西北风、蓬草、黄云等,都是虚写的塞外景象,塞外的阔景,友人慷慨倚长剑,构成了英雄报效祖国的壮举图,诗人为此高歌一曲表达了慷慨激昂的感情。“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送平澹然判官》这首诗描写的黄云、瀚海、交河等,都属虚景,是诗人亲历过边塞之旅后进行的意象描绘。通过虚景描绘透露出诗人对友人充满着期待,希望友人能够建功立业平定边塞,使整首诗形成了激昂的基调。王维的送别边塞诗虽是虚景描写,但是并非诗人凭空想象出来的景象,而是以亲历边塞之旅为基础,营造特定的气氛。
王维诗中送别对象主要有友人和家人,送别地点与王维其他送别诗不同之处在于边塞。《双黄鹄歌送别》这首是诗人边塞送别友人的代表作,原诗写道:“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不得已,忽分飞,家在玉京朝紫微,主人临水送将归。悲笳嘹唳垂舞衣,宾欲散兮复相依。几往返兮极浦,尚徘徊兮落晖。岸上火兮相迎,将夜入兮边城。鞍马归兮佳人散,怅离忧兮独含情。”学界对于送别的对象颇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王维在凉州为节度判官时,送别的可能是随崔希逸进退的幕僚,有的学者则认为双黄是指崔希逸和王维,无论送别的友人是谁,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都是诗人难舍的情感。首先诗中双黄鹄起兴,古人喜用黄鹄写别离,如汉人苏武写给李陵的《黄鹄一远别》,唐人吴融的《古别离·紫燕黄鹄虽别离》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为班固《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汉武帝刘彻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细君公主悲而歌“居常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诗人王维以黄鹄比喻自己和友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忽分飞”,“不得已”说明诗人内心非常不舍得友人,“忽”更是精准地反映友人的离去是很突然的,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诗句,由此可见诗人当时内心对友人的难舍之情和悲伤之感。其次是诗中出现了伤感之词,如“分飞”“悲笳”“临水送将”“怅离忧”“独”“散”等,无处不流露出诗人的难舍之情。
王维诗歌的另一类送别对象是亲人,代表作为《灵云池送从弟》,原诗为:“金杯缓酌清歌转,画舸轻移艳舞回。自叹鹡鸰临水别,不同鸿雁向池来。”灵云池是唐代凉州一处名胜,风景极佳,是宴饮饯别之处。如诗人高适在《陪窦侍御泛灵云》中描写道:“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写出了在夕阳笼罩下灵云池水天相接的塞外美景,在另一首《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诗中也有“风景知愁在,关山忆梦回”这样抒写内心忧愁的诗句。
王维的诗善于构图,形成了诗画的艺术风格。诗人将绘画技法入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将绘画构图手法运用于诗歌。在开元二十五年秋诗人创作的《使至塞上》中,诗人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以广阔的大漠为背景,以征蓬、归燕、孤烟、长河、落日为主要边塞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边塞图。二是善于给画面设色敷彩。王维善于敷彩但不是单纯的消极涂饰,更多的是用丰富画面激活诗中的环境。《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诗中鲜活地展现了居延胡儿在秋日射猎的情形。尤其是诗中的着色更使画面更丰富、真实,诗人将白、红、蓝、黄分布在白草、野火、蓝天、黄沙这几个景物上,增强了诗的画面感,激活了诗中的环境。三是诗中景物描写具有层次感。绘画中的层次感可以通过图案的主次、远近和大小的透視关系表现出来。诗人采用远近透视关系,将所要表现的景物有层次感地展现出来。如《双黄鹄歌送别》开头这样写道:“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抚翼和鸣整羽族,不得已,忽分飞。”这里从远景的双黄鹄到近景的双黄鹄。两只黄鹄飞翔于云端,停宿于池边,抚翼和鸣后又各自分飞,诗人描绘了一幅具有较强层次感的双鹄分飞图。以绘画技法入诗更进一步证明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修订本)·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8.
[2]魏明安.浅论王维在凉州的几首诗[J].固原师专学报,1983(1):7-13.
[3]方步和.王维《双黄鹄歌送别》新解[J].阴山学刊,1994(2):40-42.
[4]张洪慈.谈《乌孙公主歌》的“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6(2).
[5]于艳.《而庵说唐诗》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北方民族大学一般项目(2019 XYSMZ0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