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武小说主题及艺术特色探析
2020-01-03吴昊昊马虎王宝宝
吴昊昊 马虎 王宝宝
摘 要: 张武从1962年发表第一篇习作《一串铃》,开始了创作生涯。他的小说题材,主要涉及乡土、改革等。张武的小说主题,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生活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在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创作风格。张武小说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浓厚的宁夏乡土气息,方言土语的运用,以及个性化的语言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为其小说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关键词: 改革文学;乡土小说;批判;语言特色
张武创作了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涡漩》《罗马饭店》,中篇小说集《新闻天地》《净土》,短篇小说集《炕头作家外传》《潇潇春雨》《黄昏梦》《风流小镇》,散文集《张武散文集》《行路集》等。其中,短篇小说《看点日记》《瓜王轶事》获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评奖一等奖;中篇小说《渡口人家》《红豆草》获自治区优秀作品奖。张武小说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62年至1965年,由于受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表现社会生活安静祥和、一片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红梅和山虎》。第二个阶段为1979年至1981年初,这一阶段张武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表现社会生活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揭示社会问题。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三叔》等。第三个阶段是1981年以后,这一阶段由于我国农村政策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张武的小说开始着力表现社会农村的真实精神面貌和农民新的生活观念,如短篇小说《瓜王軼事》和中篇小说《红豆草》《渡口人家》。
张武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从他开始创作《两个羊把式》,到后来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两篇小说《处长的难处》和《看“点”日记》可以看出,他的幽默讽刺小说善于描写从小人物到大人物的细微变化,作者对这些作品的主角都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与书写。其次,他曾在畜牧站工作,和农民的交往较多,《三叔》《红梅和山虎》《选举新队委的时候》《最后的要求》这些小说就是非常优秀的乡土小说。他对于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进行了歌颂和赞扬。小说富有宁夏特有的乡土气息,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富有地域特色的独特语言风格贯穿小说全文,因此有人评价张武是“不搞北京大饭庄式的东西,而是以宁夏的酸辣面来丰富文坛”①(52-56)。
一
张武的小说创作从题材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他书写于改革开放初期以来涉及官场风气及干部作风的作品。彼时中国文坛正是“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潮流风起云涌之时。张武的这部分小说可以视作“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潮流在宁夏文坛的同频共振。由于工作经历的缘故,张武对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干部的官僚作风、官场形式主义的抬头都有敏锐的感触,他秉承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书写。其中以《处长的难处》和《看“点”日记》最有名,这两篇小说曾发表于《人民文学》。另外,像《第三把手》《庭训》《弥留之际》《潇潇春雨》等,也是张武笔下优秀的“改革文学”作品。
《处长的难处》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史振玉处长在为一个招工指标的岗位而感到为难,他刚开始还振振有词,保证一定会解决陈文秀儿子的岗位问题,后来老婆的上司丁部长登门拜访,同样是为了这个指标,丁部长希望把这个岗位给自己的外甥。史处长看似理想信念坚定,却时时刻刻想的是切身利益,最后他动摇了,无奈申请了几个临时岗位打发陈文秀,还自我安慰:“这不是我的责任,想想看一个部长,一个副局长都是我的上级领导,他们这样要求我,我一个劳资处长,能拒绝吗?”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侧面烘托和直接描写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史处长,史处长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想把事情办好,但又无能为力,可见史处长的党性原则还是有的,作者在讽刺的同时,也确实指出了史处长的“难处”。
《看“点”日记》写的是徐副书记下乡到黄湾村蹲点的一个故事。虽然说蹲点时不要大张旗鼓,要实事求是,可是一下子就带了十五个人去蹲点,虽然说一定要坚持一年半载,要深入农村,可是没过几天就带着大队人马走了。他在县城给其他人开会的时候讲得有模有样,说各级领导同志要转变工作方法,他这一次去黄湾村是下定决心,一定要蹲半年,可是会议刚结束他就转身对“我”说他要去省里,生产上的事让“我”和队里一起做决定、出主意。可是“我”回到黄湾村,等了二十多天都无音信。终于有一天书记来了,他又是拍照又是慰问,最后又说家里有点事,必须回去,原来是她的二女儿考上了留学生,他要去参加女儿的谢师宴。小说以徐副书记看“点”为线索,写了一个表面上联系群众,实际上只是做表面工作,他的调查研究只是摆设,是空架子。小说深刻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的虚无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沽名钓誉、言行不一的行为。
张武的这类小说中运用了很多幽默的语言揭示小说主旨,《处长的难处》中史处长在拒绝妻子时说:“他丁部长是党委部门的领导同志,难道可以用这个做交换条件吗?照你这么说,党的原则性还要不要,不管怎么说,补充的自然减员指标,别人是绝对不能占的。”但是丁部长来了之后,他好像受宠若惊,最后还是把指标岗位给了丁部长的外甥。在《看“点”日记》中,徐副书记虽然说话一副官腔,但他不顾工作,他说:“家里有其他的事,今天得赶回去。”私下为女儿办谢师宴,让公车接送孩子的英语补课老师。张武通过运用幽默滑稽的语言描写主人公的言行不一,前后对比,达到讽刺的效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文坛有一部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秉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积极地关注和书写现实。这一时期的张武创作了《红梅和山虎》《转》等优秀的短篇小说,可以说是张武小说丰收的时期。后来受到干扰。当他再一次拿起笔的时候,已经是1979年,张武四十出头了。“文革”以后,新时期文学显示出新的时代特色。张武的“改革文学”,凸显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表达了人们的政治理想,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写尽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张武的第二类小说,可以归为乡土小说。张武塑造了许多农民的形象,张武小说中乡土农民题材占有百分之八十,所以说乡土小说是张武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自然真挚的优秀作品都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饱和作者深厚的感情,以自然和真实获得成功”②(55-63),这是张武在《红豆草》中说的一句话,体现了他根植乡土的艺术追求。他的小说本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大多赞颂淳朴善良、积极乐观的农民群众,这也显示了他质朴积极的叙事风格,同时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发生的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现象。张武的这类小说有短篇小说《三叔》《转》《三人行》《选举新队委的时候》《没记性的人》《欢畅的笑》及中篇小说《渡口人家》等。
《转》这篇小说,讲了一个牛爷爷的故事,可能很多城市生活的人不能够理解农民很爱护牲畜,就像原文中说的那样:“庄稼汉一条牛,性命在里头。”这篇小说主要讲了三个小插曲,第一个小插曲是牛爷爷在路上遇到一个小伙子的牛车陷入了泥里,他帮小伙子把牛车从泥里弄了出来,并且告诉小伙子使用牲口要小心,不能乱打。第二个小插曲是牛爷爷给生产队的骡子接腿的事情,第三个是他在回家的路上,碰到饲养员的马,因为干活累而且没有休息,所以中暑了,他就帮饲养员治好了中暑,并且告诉饲养员干活虽然重要,但是也要给马休息的时间。牛爷爷每天都会出来转,帮大家给牲畜治病,大家对他也是非常感激,也不知道说什么感激的话,就说去家里缓缓,“缓缓”这个词是方言,作者在其乡土小说中也多次使方言土语,比如小说《三叔》中出现的词语“闹火闹火”,就是热闹的意思,还有“疙瘩”,就是矛盾的意思。当地的“六盘山”烟,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农民群众热情朴实的形象更加鲜明,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小说歌颂赞扬了牛爷爷及他所代表的劳动人民热情积极、乐于助人的精神。
至于《选举新队委的时候》,这篇小说其实更多的是营造农民群众生动、形象、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氛围,小说讲了队长杨茂林在被干部群眾提了两天三夜的意见之后,觉得群众对自己不满,所以这次选举他一定选不上,但小说中写出了他虽然性格比较犟,但一心一意为农民群众办事,最后依然当选为了队长。尤其是最后一段,写得很生动,杨茂林在会议未结束,就赶紧去帮忙,而且出了事,大家也是先找他解决。这篇小说绘出了一幅美好闲适而富有生机的农村生活画,张武也是想通过这幅生活画,歌颂和赞扬纯朴的农民形象。
不论是《转》中的牛爷爷,还是《选举新队委的时候》中的杨茂林,张武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时候,叙述的都是非常质朴的故事情节,而且表达的人物情感很朴实,比如《转》中是牛爷爷帮助村民给牲畜看病的故事,《选举新队委的时候》讲的是杨茂林被干部群众批评后,选举前后的一系列故事。张武在叙述故事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没有疾风骤雨式的长篇大论,而是以一个简单的生活片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而且他笔下的乡土小说中,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积极向上的,张武对他们都进行了赞扬和歌颂。
张武在《渡口人家》中曾用莺声阵阵、蝉鸣蛙噪、诗情画意形容宁夏这片土地,可以看出他对宁夏的喜爱和了解,他笔下的乡土小说极具宁夏地方色彩,尤其是小说语言的运用。一是小说语言个性化,在中篇小说《渡口人家》中,作者在塑造来贵这个人物形象时,语言显得格外重要,来贵的口头禅是“吃干饭的”,在与李得胜产生争执的时候,他说“你要再犁,我不把你的驴腿敲断才怪”,小说通过人物特有的个性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语言艺术的第二个方面是宁夏方言土语的大量运用,可以说宁夏方言贯穿于张武小说创作之中,像短篇小说《婆婆》中的“扯磨”,《三叔》中“缓缓”“闹火”“疙瘩”,《转转,你在哪里》中的“惜惶”,《瓜王轶事》中的“五大牙子”,长篇小说《渡口人家》中的“耍蛮”“囊包”等。这些语言的运用,不仅能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最后张武的小说中经常运用一些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没记性的人》中“这个新闻如同外国总统竞选中在野党获胜具有爆炸性,消息很快传遍了四邻八庄,比卫星传播还快当”,张武就是运用这样独特的语言艺术,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
三
张武也写了一些反思历史教训的小说,比如《涡旋》《乐在其中》《没记性的人》《炕头作家外传》《求实——一个真实的故事》《转转,你在哪里》《微笑的脸》等,《炕头作家外传》这篇小说主要讲了“文革”期间,所谓的“炕头作家”被划分为造反派,被下放和各种批斗,比如“三名”“三高”及实质性问题,甚至被拉到上街游行,但是“炕头作家”方贵只是一个老实人,这一切他都默默接受了,对待所有的批判和质问,他都态度坦然、面无惧色。最后“四人帮”垮台,“炕头作家”恢复了组织生活,而且他的户口也回到了城里,后来“炕头作家”写了几首小诗,还发表到了报社,报社还寄给了他二十块钱的稿费,得到了农村社员的夸奖。这篇小说主要控诉了“四人帮”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件和深刻的历史反思。
还有一类小说可以归为批判类小说,如《署名》《公文包事件》《小朱姨妈》等,小说《署名》中的主人公景双为了发表一篇论文来评职称,不得不加上与这篇论文毫无关系的院长郑昌和副主编梁荣的名字,而且原作者自己的名字反而排在了最后,这篇论文才得以发表。《小朱姨妈》讲了一些乡镇或者县里的官员,在“小朱姨妈”饭店里聚餐吃饭,说好的是记账,可是最后在胡乡长要调走的时候却耍赖不给钱。张武对这些小说中的学术造假,官员的不作为、滥用职权、欺压剥削百姓的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总体上看,张武小说的主题大多是以上三类,其中乡土小说占绝大多数。张武小说的叙事风格与他的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并且不断变化,小说叙事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地域特色鲜明,尤其是小说语言运用的颇具特色。其次,张武同样善于运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揭露批判社会现实和反思历史,如《看“点”日记》《公文包事件》等。可以说,张武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艺术经验,在创作上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及对农民乡土的喜爱,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比如《看“点”日记》等作品在《人民文学》上的发表,就成为1980年宁夏文坛的重要收获,为宁夏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谢保国,赵慧.张武乡土小说创作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1).
②薛迪之.论张武[J].朔方,1985(02).
参考文献:
[1]谢保国,赵慧.张武乡土小说创作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1):52-56.
[2]薛迪之.论张武[J].朔方,1985(02):55-63.
[3]李镜如,田美琳.张武小说创作的新变[J].宁夏社会科学,1990(06):98-103.
[6]田美琳.张武讽刺小说散论[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2):58-61.
[3]李镜如.试论张武小说的地方特色[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1):47-53.
[5]钟虎.喜剧美学的新收获——从《潇潇春雨》集看张武小说的风格[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1):36-38.
[6]汪宗元.试谈张武小说的艺术风格[J].朔方,1982(01):72-75.
[7]陈兴伟.新时期官场小说兴盛的原因及其意义[J].名作欣赏,2009(24):43-46.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新时期以来(1978—2000)宁夏小说创作编年”(201910749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