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男性影视表演艺人女性化倾向的审美现象研究

2020-01-03李嫣然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娘炮男艺人女性化

李嫣然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一、男性影视表演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

男性影视表演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存在已久,引起大众关注却是因为2018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请了一些形象气质偏向女性化的男艺人,引发了大众尤其是家长们的强烈争议,遭到现实和网络的口诛笔伐,认为“娘炮”艺人属于非正常审美,对孩子起到负面影响。伴随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女性化气质的“小鲜肉”受到众多粉丝的喜爱,多次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中,如《甜蜜暴击》《偶像练习生》等。他们拥有姣好的外貌、精致的妆容、骨感的身材、华美的服饰、柔细的声音和温柔体贴的性格。对比那些硬汉式的阳刚男明星,“小鲜肉”男明星具有明显的女性化特质。

针对这一审美现象,《人民日报》也关注并做了调查报告,其海外版2018年8月13日的报道显示,认为男性倾向女性化、“阴柔之风”盛行的人多于持反对意见的人,而且超过25%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有“阴柔之风”的男性①。新华社2018年9月6日刊发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也出现类似文章《什么是今天该有的“男性气质”》。这些官方报道显示男性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流行引起了较大程度的社会关注和影响。

二、当代男性影视艺人女性化审美现象的起源

追根溯源,舆论所关注的男性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最早出自于台湾2007年的一部青春偶像剧《别叫我软柿子》,女主角用“娘炮”一词形容男主角,意指其生性软弱胆小、优柔寡断,行为像女子一样。而“娘炮”成为热门词汇始于网友在腾迅微博中对2011年央视春晚中一位艺人的讨论。

2010年来源于日本“ACG”界(动画、漫画和游戏的总称)的“伪娘”一词流行于网络,常指男扮女装的男性角色。伴随“娘娘腔”“伪娘”“娘炮”等词的诞生,“娘”字的属性从名词转向形容词,语用色彩从褒义转向贬义和中性。男性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流行。“娘”在某些语境下用来讽刺缺乏阳刚之气和男子气魄的男性,有时甚至含有男同性恋的意蕴。这种审美现象流行的背后有多种因素并存。

三、男性影视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流行原因

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下,有关男性气质的审美现象讨论彰显这个时代对于个体精神塑造和自我发展的聚焦。男性影视艺人女性化的审美现象的流行背后存在多种因素,社会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经济因素,而主要因素为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经济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互联网技术推广和其他大众传媒的影响,女性地位的持续上升,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局面,男性亦变成大众的审美与消费对象。“娘炮”现象既受外来流行文化的影响,也受因媒介理性缺失所导致的审美偏差的影响。

“阴柔之风”浓厚的日韩文化对我国男性艺人气质女性化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小鲜肉”初始为2014年中国粉丝对韩国男性明星的称呼。众所周知,“韩流”占据青少年日常生活很大的娱乐比例,而“阴性化”的明星形象是韩流文化的一个突出表征。中国的一些明星艺人专程到韩国学习,更有一些当红的男艺人曾是韩国阴柔化明星组合中的一员。随着日本ACG界“伪娘”文化传入中国流行于网络,很多男性日常穿着打扮也开始趋于女性化的审美。

中国古代也曾因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男性阴柔化的审美现象风行。据史料记载,佛教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男性形象的审美观念有密切影响,对柔弱美的偏好已呈病态。《宋书》:“自咸宁、太康之后,男宠大兴,甚于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皆相仿效,或有至夫妇离绝,怨旷妒忌者,故男女气乱,而妖行作也。”②《世说·容止》记载了晋代第一美男的故事:“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③士人阶层重视文化修养,扬文抑武,总体呈婉约柔美的女性化审美倾向,熏衣剃面傅粉,追求清瘦身形和白嫩肤色。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哲学、文学、艺术、建筑以至民间风俗习惯都有深刻的影响”④。佛教广泛传播,佛教造像具有明显的女性化特征,包含佛陀“相好”内容的译经大量流传。“相好”为佛经中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简称,是对佛陀外貌的具体描述。佛陀本为男子,“相”和“好”中却有很多都呈现突出的女性特征,以《大礼敬》(Mahā Namakkāra)中的第23-26首颂为证:“佛陀之身如榕树一般圆满,手足柔软,声如梵天……眉间白毫柔软……皮肤细滑无垢。”⑤男性形象由传统的阳刚朝女性化方向发展。佛教尚智轻武,不少人在学佛、参禅过程中,逐渐获得好静的内在气质,从而使男性内在又多了一份女性化气质。由此可见,外来文化对审美现象流行的影响之深。

而我们当代独有的因素则为媒介理性的缺失。各种媒介向大众传达着“男女平等”的思想,男性也被时代的潮流而裹挟。消费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女性化的男性艺人也成为一种具有价值的商品和消费对象。媒体推波助澜的宣传引导,使现代经济独立的女性倾向于且有能力挑选满足自己期待视野的对象,即长相秀美、骨骼清瘦、温柔体贴的男性艺人。

(二)心理因素

男性艺人女性化审美现象的流行,外部因素为外来文化影响和媒介理性缺失,内部则与人的心理相关。偶像最初用来指称图腾与神灵崇拜,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自我投射。明星崇拜对于尚未形成完整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广大青少年而言带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青少年叛逆时期对女性化男艺人的推崇结合猎奇的审美,它一方面体现出个人价值的社会投射和自我补偿,另一方面也体现“审丑式审美”。

为何青少年会崇拜女性化的男性艺人?相似的审美现象也曾流行,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节目播出,以李宇春、周笔畅为代表的中性风女歌手走红一时,被舆论调侃为“春哥”,类似“娘炮”明星。这是青少年在心理生理未成熟阶段对自我的自然投射,成熟后这种诉求在大多数孩子身上自然消失。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明星崇拜实际上是一种性意识的“异化”表达和心理的自我投射造成的移情现象。

当代银幕男性的“身体”既是消费的对象,也是审美的对象。张法在《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里说:“从现象上讲,身体的塑造,可以来自外在的压力,或来自自身的主动追求,或来自内外之间的合力。”⑥女性能够自足自立给与自已安全感,当今对力量的推崇逐渐式微,女性对男性的心理偏好遂从勇猛阳刚转向温柔优美。女性心理需求为具温柔体贴特质的男性,而传统男性带有父权的威严营造压迫感和距离感。女性化的男艺人表现出的细心呵护让女性感受到被尊重。男性影视表演艺人在对自身形象的塑造上,也势必遵循其所属的经纪团队,不得不迎合女性的喜好转向阴柔化。

(三)意识形态下的经济因素

男性艺人女性化形象的塑造,表层因素为迎合女性心理,深层因素则为意识形态影响下的经济因素。结合一些社会学大数据,“小鲜肉”明星成新的消费点,女性群体作为消费主体取得视觉感官和消费的双重满足,为粉丝经济推波助澜。

首先是影视观众的圈层化现象。以电影经济为例,2014年全国电影在线售票比例45.4%,2017年已达80%。网络购票成为影票发售主要方式。通过分析2015年和2016 年中国电影在线票务市场研究报告数据,30岁之下的年轻人为最主要的电影购票圈层,90后和00后是网络购票占比最高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动向影响着电影的制作方向。而女性化气质“小鲜肉”男艺人的粉丝大多为90后与 00后,为这些艺人量身定做的电影成为制作商圈钱的重要手段。

表1

其次是粉丝经济促使营销方式发生变化,微信与微博营销成效显著,产品与明星形成双向宣传效应。消费者开始主导营销方式,商家迎合其情感达到使品牌与偶像增值的双重目的。“小鲜肉”男艺人周边海报、玩偶等产品因粉丝对明星的喜爱销量增长,甚至传统由女艺人代言的化妆品等也邀请女性化男艺人代言。一方面,品牌产品因这些男艺人代言而实现销量增长,另一方面这些男艺人以知名品牌的代言体现自己的娱乐圈地位。以女性杂志为例,《时尚芭莎》封面在2015年11月首次出现女性化男艺人,销量大增,随之,2016年五大一线女刊《时尚芭莎》《ELLE》《嘉人》《VOGUE》和《时尚COSMO》封面总计出现17次女性化男艺人,2017年总计20次,他们的粉丝们大量购买杂志为偶像助势,更有粉丝在网络上发起评比,以这些男艺人登上女性刊物封面的次数来证明自己偶像的优秀。

“消费男性”的文化流行实质为商业文化的操控和引导。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承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思想,从物质性的角度区分国家权力为强制性的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机器。人们的思想意识不完全独立自主,审美也受社会各方面影响。当今社会意识转向符号与身体,福柯在《性史》中通过“非正常”追问,发现权利的操控。让·鲍德里亚认为“今天的消费已经截然不同于以往,对于商品而言,它的符号功能已经完全代替了客观(实用)功能”⑦82。在消费意识形态主导下,越来越多的事物成为一种符号的表征,“小鲜肉”也不例外。男性女性化审美现象的流行,归根结底是一向掌握话语权的娱乐资本大肆张扬其权力的结果,依照商业文化的消费逻辑而生,利用消费者的欲望、情感操纵其审美判断。

从身体政治和性别权力两个维度探究,“小鲜肉”是当今竞争资源的社会中女性能力地位上升的标志。性别权力的关注聚焦于身体,福柯通过研究将身体推入政治层面,创立了身体政治学。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认为:“人体是被操纵、被塑造、被规训的。它服从,配合,变得灵巧、强壮。”⑧鲍德里亚指出消费社会中身体的重大意义:“在消费的一整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所有的都更珍贵、美丽、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所负载的内涵比汽车还要多。这就是身体。”⑦138身体被编码为消费社会的符号体系的一元,早已变成普遍的消费品,并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女性自有“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如今“男为悦己者容”也并不罕见。在一些热播平台和网站上,“娘炮”的热度往往很高,使人产生“娘炮”之风正在社会上盛行并被认同的错觉,然而这种热度极可能是金钱创造的,利用流量创造利益。无论是物质商品,抑或女性化男艺人审美的精神现象,都是商业逻辑思维中的操控对象。

从史实资料记载来看,对男性美色喜好这一现象贯穿着中国的历史,这些男性的外貌、行为举止和性格所展现的特质都具有阴柔化、女性化的倾向。明清时期从皇帝到君臣上下,再到庶民阶层,男风开始天下普兴。“当时京师、江浙、闽南等三个区域形成了京师中官员与小唱、江浙间商贾士绅与小官、闽南的契兄弟、契父子这样具有代表意义的男性同性恋关系。”⑨明清以前拥有男性美色权力的多为上层阶级,而明清时期男风天下普兴与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商品经济逐渐步入其黄金时代,使得江南许多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很多人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资本与权利相结合。与当今女性化气质男艺人的审美现象的流行为迎合女权意识的经济因素相比,古代阴柔化女性化的男性则作为迎合男权意识形态的经济产物而受到追捧。

四、男性影视艺人女性化的影响及评价

长时间以来舆论对“娘炮”现象的“炮轰”表明,虽然女性化气质的男性艺人为娱乐资本和粉丝经济所推崇,然而不会冲击与改变主流价值。男性影视艺人女性化审美现象的流行是多元社会审美取向中的一元,体现了当今社会审美的多元化趋势。“男性女性化,女性男性化”本身就符合社会学理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然而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无疑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商业业公司利用各种媒介,通过狂轰滥炸的信息,推崇阴柔化、女性化的男性影视艺人。青少年还未能理性看待大众媒介所宣扬的流行文化,女性化男艺人审美现象的流行影响了一些青少年的审美趣味、人格塑造和性别倾向。“小鲜肉们”无需努力敬业,长相漂亮就能获得优质资源、知名度与利益,青少年崇拜羡慕甚至效仿他们,影响价值观塑造。青少年不再崇拜具有男性气概的形象,忽视了男人的道德精神与责任担当。一些评论者抱有极大的担忧,认为“娘炮误国”,这种男艺人女性化审美现象的流行可能导致某种形式的性别混乱。这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穿衣打扮风格和审美观,也影响其性格塑造,“阴柔化”也往往与同性恋联系在一起,很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性别认知甚至性取向从而导致形成错误的、不健全的性别观与婚恋观。

近两年舆论的主流多为关于男艺人女性化审美现象流行的负面评价,呼吁“娘炮”之风当休矣,对我们提出警醒:广泛深入青少年生活各方面的明星们,理应展现健康乐观的积极形象,引导正确的审美方向,用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赢得崇拜,促使社会文化能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注释:

①彭训文.社会需要啥样的性别气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8-13(05).

②房玄龄.晋书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08.

③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532.

④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

⑤玛欣德尊者,编译.上座部佛教念诵集[M].昆明:云南省佛教协会等印行,2010:95-97.

⑥张法.身体美学的四个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2011(4):4.

⑦〔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

⑧〔美〕唐纳德·帕尔玛.西方哲学导论[M].杨洋,曹洪洋,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429-430.

⑨吴存存.明清社会性爱风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15.

猜你喜欢

娘炮男艺人女性化
探究男装女性化时装的色彩运用
“娘炮”与硬汉,一定是非黑即白吗?
“男艺人禁止戴耳钉”,岂能打上马赛克就完事了?
娘炮
从艺术造型角度探讨观音形象女性化现象
《霸王别姬》和《黑天鹅》的比较研究
我可以性感,你不能扰乱!
一部唐宋词史研究方面的力作
这个男人有点man
娘炮先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