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的3.0时代:引领、共享与人工智能

2020-01-03韩仁杰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2期
关键词:戴森设计师人工智能

韩仁杰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 300350)

如今,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产业创新的背景下,设计产业也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紧随着社会改变进行自我优化,设计的新时代已悄然而至。例如,近些年Apple、Starbucks为用户打造的品牌理念,ofo、Airbnb创造的共享模式,以及搜狗商用神经机器翻译系统、海底捞智慧餐厅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实现。它们都渐渐地走入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的因素。未来的设计中主体与客体的“权利”将进一步地系统化,其“义务”在设计的整个环节中也会平等化,而新技术的运用将会促进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合理化。在过去,设计需要变革时,我国总是被动地后知后觉。然而设计的新时代再一次到来之时,笔者希望可以主动进行思考,整合分析当今设计的思潮,展望未来的设计发展趋势。

一、何为3.0时代

设计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不论是原始化的手工劳作还是当下现代化批量生产为主的设计业态,都是为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目的而存在的,同时它也是人类造物能力进步的重要表征。回望设计的历史发展,笼统地来讲,工业现代化生产将时间切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在工业生产之前,人们的设计或者是造物都以原生态的手工制作为主,材料是否美观、工艺是否精细是当时对造物的评判标准,此外皇家的品位也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消费品位。而在设计的输出方面,绝大部分采用的是订制,产业链相对比较简单。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后,材料、工艺、生产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复合型的高效能材料代替了用途单一的原始材料,系统化、标准化的工艺代替了繁杂多变的个性化工艺,批量化、低成本的生产模式代替了低产出、高成本的手工劳作。这时期的设计不仅仅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是产生了人和设计物的关系、市场的占有率、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形成了一个较为先进合理的设计产业链。到了所谓设计3.0时代,随着人类造物能力的提升,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简单满足基本需求的问题,设计的思考也必须相应地走向产业链的更前端。在这个即将到来的多元可能性的时代,设计的边界会逐渐消失,跨界融合将是新的潮流,设计则以更高的要求参与到社会进程当中,其产业链也会处于整个社会产业的前端。在向新时代前进的过程中,设计将义无反顾地体现自身责任担当,进一步探索新的产业模式。

二、设计3.0时代的转变

(一)从被动到主动的设计

图1 世界第一台手持式便捷吹风机(图片来源:尚拓科技)

图2 戴森HD01型吹风机(图片来源:戴森官网

图3 2018年9月电吹风网络零售占比(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随着时代的变更,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供求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在手工艺时期,设计师主要面对的是来自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订单,甚至是专门服务于皇家工厂中,普遍还存在于定制的生产模式中。在工业大生产以后,受到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民主化”影响,设计师)去努力迎合消费者所展现的需求,力争创造一种满足消费者并具有普世价值的产品。因此发展到当下,设计师多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消费者反而更像是创意的“大脑”,而设计师只不过是实现这个思维的绘图员或执行者罢了,长久以来这种被动的状态对设计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首先设计师的创意逐渐趋于雷同化、模式化,而以客户需求为单一导向的生产中,因为迫于市场压力,产品的设计周期也大大缩短,这样给“山寨”模仿创造了多种可能性。因此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是给设计师提供身份转变的最佳时机。

消费者所需求的设计已经在当今这个造物水平极高的时代中满足和定型了。在未来的设计中,设计师应当主动转化身份,用理念化去打造设计,让设计驱动消费者的审美。正如美国管理学者斯莱沃斯基(Adrian J.Slywotzky)的著作《Demand:Creating What People Love Before They Know They Want It》的中文直译那样,“人所欲之先,创造其所爱”,套用在设计中就是设计师一方面要向消费者学习,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和“培训”消费者,让潜在的需求变为真正的需求。向消费者学习是充分调研的过程,以需求心理为基础。“教育”和“培训”消费者是将设计师创造的需求植入到人们生活当中,让消费者去接纳新的理念和愿景。这样的行为就是设计师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深层次需求。在消费者主导下,设计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短视”的情况,而这种转变使得设计注入了更多原创的、系统化的、合理的因素,从而让一个设计产品或是一个设计企业的生命力更加持久。

在当今一些公司已经开始注重利用理念驱动创新,引领未来的思潮,例如英国电器品牌戴森,从它的广告语“戴森,颠覆你的生活”,就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是为创造用户需求而设计。以吹风机为例,1920年汉美驰公司设计出第一台手持式便捷吹风机(图1),从此之后的近一百年中除了功率提高以外基本没有实质性变化的。而戴森的设计首先利用了外形的差异化设计(图2),试图去吸引消费者关注设计的新理念;其次在深入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时,突出了快速吹干且不伤害发质这一特征,利用技术手段将它实现。这样的设计过程不仅改变了消费者的审美观,并且无形中将用户带入到了戴森公司描绘出的未来生活美好蓝图中。虽然这样一款日常所用的吹风机售价达到了普通吹风机的十倍之多,但并未阻碍人们对“未来”的接纳。在2016年销售额增长244%后,戴森在电器产品中的销量一直稳步提升,2018年9月电吹风网络零售的数据中戴森的占比超过25%。(图3)

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挖掘是未来的设计要义所在,这样的模式下设计师更像是未来生活的规划者,但是其工作一定是依靠系统精细的创新流程与勤勉踏实的钻研而展开的。这种为接近理想化生活而设计的行为,绝不是现代设计初期那样“乌托邦”的性质,而是可达到的美好未来。

(二)从“占有”到共享的设计

共享经济的浪潮在近些年席卷着各个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受到了相当多的关注,并且写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让用户去选择适合的服务提供者,从而合理地分配着资源和实体。2015年共享经济总值在中国约为1千亿元人民币,而2016年达到了惊人的3.4万亿人民币。摩拜单车、滴滴出行、途家旅行等成为了共享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企业。时至今日,共享经济的趋势向更宽泛的行业流动,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化。

现今的共享经济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连接用户和服务提供者的平台(例如途家旅行),另一种是让用户去选择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例如摩拜单车),这两种形态都是系统化的差异性设计。共享设计不同于过去的生产模式,在工业现代化生产之后,经历了以产品设计和交互设计为核心的过程,它们设计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生产的“物”上,具有显性的作用。而在后工业社会的语境下,共享设计注重的是用户的体验感和系统化的服务,也就是从用户登陆平台那一瞬间直到完成使用并支付的过程才算是完整地享受了设计成果,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所带来的是潜移默化的隐性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共享经济和服务设计是相辅相成的,服务设计为共享经济提供活力,而共享经济为服务设计创造可能,它们共同组成了共享设计。

在物质时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渴望极快地复苏本国经济,由此而产生了以“物质占有”为乐趣的价值观。人们用自己财富拥有量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让消费的行为成为内心快乐的源泉。但是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时,这种物质主义的弊端开始显现,消费已经不再是高物质基础人群的特权,这种愉悦的体会被消极的负面情绪所掩盖,例如焦虑、挫败、扭曲的心理,进一步造成更强烈的“占有”欲望。人类所需求的“占有”是在社会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已不再是粗浅的物质需要,因此社会的价值观转变驱动了社会进入到后物质主义时代。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意识到了“物质”并不是带来快乐的唯一因素,当今用户更关注的是体验的乐趣、精神的享受、高效的生活,总而言之就是对生活幸福感的需要。从而催生出设计要为人类更高层次的需要所服务,而设计的最初愿景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生活。所以当下是向设计“以人为本”的观念靠近的最佳契机。这种契机就需要用共享设计来完成,承担设计由物品和体验到社会关系转变的历史性使命。当社会达到高度共享的状态,人人具有选择的平等机会,就会最大可能地消除设计所产生的等级差异。

图4 阿里智慧餐厅点餐系统(图片来源:百度)

图5 海底捞智慧餐厅智能机器人(图片来源:百度)

共享设计的语境下,设计是对程序、技术与互动进行编排,以求在复杂系统中共同创造有价值的解决方案,从而将会加快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人类的生活也会更加高效,让“金钱换时间”成为可能。例如滴滴出行,让人们不需要在寒冷的冬日中焦急等待久久不出现的的士,而仅需使用APP就可以将自己的需求和最适合的服务提供者相匹配,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具有更好的体验性。同时模糊了用户和服务提供者的边界,从而产生了双重的不确定身份,用户一定程度上是服务终端的需求提供者,进一步促进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资源整合。

(三)从信息技术到人工智能影响下的设计

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的开局之年,经过三年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VR”“AR”“3D打印”技术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颠覆了人们的生活观,并且让设计得到系统的数据支持,整合了有效的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

例如,阿里智慧餐厅、搜狗商用神经翻译机器、AlphaGo等人工智能的项目和产品,带给用户焕然一新的行为及体验方式。2017年落地的“阿里智慧餐厅”以代替传统的就餐模式为基础,创建了一套完整的顾客就餐智能化服务体验。根据阿里巴巴公司发布的用户体验流程显示,当进入到餐厅之后,就有智能化的最佳选择为你安排座位,并且整个桌面大尺寸触摸屏将会出现个人专属的账号,根据过去的喜好为你推荐个性化菜单,同时大屏幕上还能与同行的伙伴一同点餐(图4),在等待餐品时,类似于大型ipad的屏幕可以为你提供娱乐游戏功能,用餐结束能够直接起身走人,支付宝自动结算。这样的大数据分析,使得用户可以获得更直观的点菜体验,更独立的就餐环境以及缩短所有等待的时间。2018年海底捞智慧餐厅也落户北京,一时成为人们的热宠,人工智能机器人代替了一部分服务员。(图5)

从信息技术的“交互式设计”到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让人类的生活逐渐进入了理性的时代,未来每个人将成为数据的一部分,同时我们又将被另一种数据所服务。人工智能给设计带来更多可能性,同时设计与科技的融合,进一步打破了设计的专业壁垒,消弭学科边界,呈现出未来创意学科群的工作模式。在大数据背景下设计的概念也将重新定义,传统的设计学科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科学支撑的设计是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未来设计中将会是一套成体系的方案展现在人们面前。设计师的身份也会进一步地细分,不再是以前独当一面的创意者,而会成为数据分析、用户体验、视觉处理等某一程序中的一员。

人工智能、大数据所提供的服务终究是模式化的,当创意的浪潮过去,用户审美进入疲劳期,体验感不再具有吸引的魅力,用户是否会再一次地怀念传统模式带来的更具情感以及不确定性的服务期望?老年人或是对新技术逃避的人是否会主动地将自己拒之门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考虑的因素。

三、总结

设计是一个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专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转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会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这种区别与传统设计学的新定义能够给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更新的契机,也是驱动中国经济向服务型转变的巨大动力。同时新型企业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形成,无形中会提供更多的就业问题。尽管设计的模式随着社会需求所改变,但都是围绕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进化和改善着。因此当下以创造需求、共享设计、人工智能三个基本方式去探索,才能更大程度上实现设计的和谐关系。但是这个过程中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如共享服务中押金保障问题,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问题,共享经济看似平等的行为背后是否会进一步拉大资本差距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需要健全的机制去保障。因此未来多学科交叉的设计还需要我们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回应这些已经出现和即将到来的疑惑和障碍。

如今,最困扰中国设计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中国设计”的话语权问题,二是当代设计结构的转型问题。虽然我国未能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向世界证明中国的设计水平,但当下新时代的到来,无疑又是一次解决中国设计的问题,树立设计新形象的重要的契机,期望中国设计界可以在新的思潮下砥砺前行,正视未来。

猜你喜欢

戴森设计师人工智能
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传奇的理论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去世,享年96岁
特立独行的科学怪才——戴森
弗里曼·戴森 当代罕见的数学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设计师的存在
戴森指控前CEO泄漏研发电动车机密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