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籍装帧艺术特点及对现代书籍设计的启发
——以蝴蝶装为例
2020-01-03郭莹
郭莹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一、蝴蝶装的历史脉络
古籍装帧历史悠久,各个时代彰显不同特色。春秋时代的书籍的性质多偏向于档案和官方的记录。到了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出现,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思想文化领域得到了进步,书籍逐渐凸显其功能性,成为了传播知识的媒介。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措,图书在秦时期逐渐迈入黑暗阶段,直至汉朝才有了短暂的恢复。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出现和科举制度的兴起,书籍市场逐步扩大,使古籍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在两宋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话本兴起,又使书籍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国是较早产生书籍的国家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春秋时期多以玉片石片做古籍,由于不便于阅读,战国至秦汉时期,文字则多记载于削好的竹子和木头上,称之为简册,相对于玉片石片来说,它增加了灵活性,古人常用小刀来削改写错的地方。但无论是玉片石片,又或者是竹简,都十分笨重。纸书的出现,继承了简册和帛书的装帧方式。初期,“轴”是书籍装帧的关键,我们把没装轴的册本称为“卷子装”,装轴的册本称为“卷轴装”。折装在古代书籍的装帧中也很常见,多用于佛、道经典,我们也称之为“经折装”。唐代末年至宋代,流行旋风装,他们将写好的书叶按顺序排好,再在左边涂上浆糊,用木棍和麻线固定住。
到了东汉时期,造纸术的出现,纸材料的丰富运用,使书籍的装帧形式逐渐多元化。宋代雕版印刷盛行以后,书籍装帧方法和形式根据书籍生产方式的变化也随之相应地发生变化。雕版印书的版面制约使得其每版所雕印的行款与字数十分有限,因此边栏界行十分常见。这样印出的书叶,大多是以版为单位。这类书叶如果依然沿袭卷轴装或经折装,那么就必须将书叶先行首尾粘连,且要想办法去掉或保护每叶的摆布边栏,费时费力,十分不便。蝴蝶装由此应运而生。
蝴蝶装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纸,也有裱褙上绫锦的,陈列之时,多半书背朝上,书口向下系列。但由于其印书口处易磨损的缺点,因此往往设计其版面周边空间比较大。
图1
到了清代,蝴蝶装由著名校勘学家黄丕烈改进,后人又将改进版的蝴蝶装,称之为黄装。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针对不同材质的底本,我们所选用的装帧方式也具有多样性。早期的轴装法是书籍装帧形式的一大主流,蝴蝶装的出现,使书籍装帧逐渐迈向册页化,同时人们对页码顺序和书籍整体性的意识逐渐提高,书籍装帧朝向阅读的便利性实用性逐渐迈进。通过对古籍装帧艺术发展的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从材料上,还是装帧方式上,装帧倡导的都是一种“宜简不宜繁”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直至今日也仍被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所沿用。
通过对蝴蝶装装帧历史脉络的研究,发现我国古代科技进步与古籍发展相辅相成,人们对于阅读需求的提高,促使各种多样性的载体出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阅读载体的需求,在科学技术提高的条件下逐渐迈向实用性、方便性两个方面,也逐渐由繁至简。大众审美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为古代书籍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成了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同时以纸张和印刷术被四海所沿用,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
二、蝴蝶装装帧特点
(一)材料特点
随着造纸术的出现,纸张凭借自身独到的优越性,成为蝴蝶装装帧时期的主要材料。作为书写载体的底本,由于制作纸张的原料不同,出现了不少具有不同质地的纸张,我们将其主要划分为麻纸、皮纸、竹纸、草纸这四大类别。宋元期间的造纸技术逐渐迈向成熟,这一时期的蝴蝶装纸质载体以薄而柔韧的皮纸为主,而不是麻纸,许多书印刷多用褚皮纸、桑皮纸,因为其洁白光滑,柔韧轻薄。皮纸在质量上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竹纸是宋元迅速崛起的另一纸种,以其印书成本低的特点,成为许多面向大众的读物的印刷载体。
不同材质的纸用于不同领域,宋元时期官府文书多用麻纸。而皮纸是使用最多的纸种类之一,例如南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用桑皮纸印刷。吉州刻本《文苑英华》印刷则是用褚皮纸。蝴蝶装用纸多具有薄、软、轻、韧、细等特点,确保蝴蝶装“两端上下扇动,形似蝶翅”的特点。
(二)版式特点
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出现,蝴蝶装多为一版一印,且版心向内,更有利于保护版内文字。蝴蝶装的版式疏朗雅洁,版心的下方一般会有刻字工人的姓名和每版所用的文字数量。刻书的字体由于各地风格不同而不同。江浙地区的册本多用娟秀姣美的欧体字;川蜀地区的册本则多用雄伟苍劲的颜体字;而建本字形介于颜、柳之间,横为轻竖为重。蝴蝶装的印书用墨也非常讲究,色泽清雅均匀。
如图1所示,这是蝴蝶装页面的基本格式,其中,书耳只有少数书使用,鱼尾有单、双之分,边框有四周双边,上下单边、左右双边等不同形式,各书的行数和每行的字数也各不相同。
(三)装帧价值
由于宋代手工业、商业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书籍著作种类增多,出版范围扩大,装帧设计的精致化和印刷技术也逐渐发达。尤其是宋朝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完善发展,为蝴蝶装发展的春天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同时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提高,人们的阅读需求也随之提高,卷轴书籍厚重不便携带,也不便于传送和阅读。蝴蝶装的出现,是书籍装帧由卷轴化向册页化转变的重要标志。蝴蝶装的运用,是书籍装帧历史的一大改革,我国一直沿用至今的书籍基本装帧形制也由此确立。
三、蝴蝶装的传统工艺
蝴蝶装的装订方法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相向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在折口处每边涂有2~3mm的浆糊,依次粘好作为书背,再用一张比书叶稍长的厚纸作为书皮,然后将其裁齐成书。打开书时,由于书叶两端上下扇动,像蝴蝶翅膀一样,因此我们将其称作“蝴蝶装”。蝴蝶装的粘贴多使用浆糊,而不是线装,十分牢固。蝴蝶装在经折装之后出现,是由经折装演变而来。因为人们在长时间翻阅经折装册本的过程中,经折装册本的折缝处经常断裂,而断裂以后就呈现了一版一页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形人们发明了蝴蝶装,它是册页装的早期形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对于书籍装订,积极探索改善,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对于传统的线装,蝴蝶装的装帧方法更为简便。线装书书籍制作前需要排版排序,技术复杂,用纸也要比一版一印书籍要大,印刷难度大,生产速度慢,生产成本高。蝴蝶装即使日久浆糊失效以后散开,只要书叶完好,还能找到书叶的次序予以恢复。同样,蝴蝶装也存在些许弊端,如翻阅时会遇到两页空白,浆糊粘性不足导致书叶脱落等。
到了清代,为了让书叶保持完好,避免书叶册本由于虫害潮湿等因素遭受损伤,并未延续蝴蝶装的装帧方法,而是将蝴蝶装书籍的装帧方法进行了改良:用浆糊涂抹在在两张书叶的背面折口部位,让它们相互之间黏连。不再像蝴蝶装那样在书背涂满浆糊,而是直接用书皮包裹,从而避免版心部分被虫害蛀坏。因为这种装帧方式自清代著名校勘学家黄丕烈开始,这种蝴蝶装的改进形式被后人称之为“黄装”。
古籍装帧形式,一直以来不断借鉴前人经验,积极探索,对于不足进行改造和发展。尤其在今日,我们更应该以发展且长远的眼光,思考未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形势,积极学习前人的经验,不断丰富和创造现代的形式,让书籍在传统模式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四、现代书籍对中国古籍装帧艺术的衍承
(一)古籍与现代书籍的装帧对比
到现代,“装帧”一词不只局限于书叶的粘合,同时还涵盖书籍的封面设计等,20世纪时西方制版技术的广泛传播更催化了国内书籍装帧艺术现代化。纸张的种类逐渐增多,书籍开本更加规范,版式设计开放而又前卫,插图设计更有了自己的风格,同时装订方式灵活多变,装帧艺术不仅得到大力发展,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时代特色。民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的近代作家及艺术家,更让那一时期的书籍装帧艺术不仅极具魅力而且逐步现代化,装帧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平装书及精装书也成为了当时设计中应用最多的形式。
现代书籍设计在形式多样色彩纷呈的基础上,其发展空间亦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而不断拓展。书籍不再局限于早期雕版印刷,因为新技术的产生书籍设计也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存在着更多的选择。同时在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其吸收并合理应用形式的美学规律更使得其在美学本质层面有了更多的发展和升华。
相较于古代书籍,现代书籍由于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增添了阅读的便利性。印刷技术的发展,使书籍的复刻效率得到了提高,书籍得到了量的优化,也就减少了人力物力上的消耗。
书籍发展到后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用色更大胆,模式更多样,同时我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在持久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古朴、简练、典雅、适用的东方特色,在现今书籍装帧计划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同样,蝴蝶装等装订形式仍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书籍设计中。
(二)浅谈蝴蝶装在现代书籍中的运用
蝴蝶装是册页制度的最初装帧形式,在五代与北宋时期流行。金镶玉,出现在清朝,在南方通常俗称为“穿袍套”或“惜古衬”,是古籍修复方式中的一种。由于许多珍贵的古籍在长期流传中,受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等许多因素所影响,导致许多蝴蝶装的纸张老化和破损,从而致使蝴蝶装的长期保存和使用以及它的阅读寿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通过金镶玉衬上新纸重新装订,可使蝴蝶装的天头、地脚和书脑三面加宽,将原有的书页保护起来,使其不易再受到二次损坏,且形式上也更加整齐、美观。不但可以保护原书,也使得册书加大,更加美观,是蝴蝶装修复形式的一种,很好地贴合了蝴蝶装薄、软、轻、韧、细等纸质特点。但金镶玉形式费工复杂,所以除善本珍本外,普通版本的书籍很少使用。
金镶玉也好蝴蝶装金镶玉也罢,它们实际上都是将古籍装帧整旧如“新”,而古籍修复的原则是整旧如“旧”,因此最难做好的还是整旧如“旧”。
蝴蝶装金镶玉既继承了古籍的原始装帧形式,同时也保护和延长了古籍的寿命,这一方法由原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补的张士达先生首创于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