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0-01-03敦文杰
敦文杰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回溯人类文明演进史,整个社会在科技族谱与文化脉络两张“进度表”上总是呈现出强烈的对应关系[1]。自18世纪中叶蒸汽机发明伊始,三次科技革命分别用近百年时间使人类社会从落后的农耕和人工劳作阶段先后快速迈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各国的重视和推动下,新的科学理念和科学发现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创新应用层出不穷,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和生产的相互促进极大地释放了人类的创造力,重塑着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新科技与文化行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文化内容建设、文化形态、服务模式,加速文化对社会的渗透和对社会进步的支撑。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文化科技的创新力度,将最新的科技应用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并不断焕发新机,借此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影响力,扩大国家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
1 图书馆相关新技术发展现状
当前,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2]。科技创新成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机构和团体实现价值升值、打造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将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升到维护本土文化独立性的国家战略高度予以系统部署,将其作为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3]。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组织与交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促进知识传播与创新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储备、资源建设、服务效益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民众获取知识、满足社会信息需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变,在新技术发展趋势下,如何紧跟形势,创新理论和研究机制,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和引领传统文化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借助空间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装备智能化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创意产业已经逐渐成为当今数字图书馆实现自我革新和持续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重要课题。表1对当前图书馆相关新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做了调研和总结,以为新形势下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
表1 图书馆相关新技术发展与应用
续表
2 图书馆相关新技术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国不断加强投入,科研基础设施大量兴建,科技人才和应用成果大量涌现,助推各行业快速进步和发展。在新技术影响下,图书馆业务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数字图书馆技术创新不断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在可预期的未来,图书馆新技术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图书馆进入智能化和互联化时代
科技的发展更加“以人为本”。互联网、物联网和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将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联系起来。基于以上技术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自动导览、智能咨询、可穿戴终端设备、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逐渐变为现实。现代信息科技成果融入民众生活,信息传输日益向多元化、移动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并促使人类的信息行为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互联网+文化”繁荣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从推送式向定制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型。未来将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互联环境,人们获取和消费文化的方式将得到重塑,技术创新随时对人类需求作出智能响应,现代科技在满足人类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方面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神奇魅力。
2.2 图书馆科技创新呈现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科技交叉和交融成为趋势
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是当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技术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各学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而难以区分,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各门类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在实际应用领域,常采用多种技术来构建综合性应用方案以满足用户的具体应用需求或提升其应用效果和体验。比如综合应用卫星定位导航、遥感测控、物联网传感、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基于图书馆位置的服务;数字感知利用3D 扫描和建模、声光电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用户营造全方位立体式虚拟场景等。
2.3 “大数据”成为图书馆重要物质资产,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成为关键竞争要素
现代通讯和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数据的产生,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数据成为文化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内容数据、用户数据、业务数据、服务数据等。由于不同平台的技术标准不统一,各地区和机构的数据类型不同,格式各异,传统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方式难以满足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实时处理,而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编程技术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为解决大数据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随着大数据的成功应用和实践,大数据资源已成为图书馆重要的战略性核心资源。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图书馆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升资源价值,为开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重要保障。
2.4 科技催生新型文化业态,促进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目前,由于受现代文化和技术的冲击,人们生活的节奏加快,互联网式、碎片式和快餐式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智能硬件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阅读和观赏体验需求大大提高,传统的文化艺术由于缺少变通使得内容的包装、互动体验不足,难以吸引现代用户,导致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广遇到严重的挑战和发展瓶颈。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传统文化的新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手段,文化繁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利用科技手段支撑和引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将是图书馆科技领域未来一个时期的主旋律。
3 对策与思考
3.1 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完善制度保障和标准建设
构建图书馆技术创新体系,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能力、资金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保障各项投入能取得预期效果,在项目实施前要加强技术论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公共图书馆和相关单位协调发展。要在国家文化发展总体思想指导下,以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为宗旨,立足公益文化服务性质,既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有近期实施的统筹安排和具体举措。既有整体规划,又有重点攻关,集中力量解决数字图书馆技术架构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完善制度建设,合理组织人员、资源、资金,确保技术研发和应用有章可循。紧密跟踪技术发展趋势,加强现代科技在图书馆业务中的应用与实践。同时,要结合具体业务,制定行业标准,使硬软件平台架构、资源格式、加工使用,以及操作和服务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共享互通。
3.2 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信息保存机构,大量的古籍善本、碑帖、拓片、书画等珍贵的馆藏实体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受历史的变迁、自然和人为的破坏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毁坏和消失的危险,迫切需要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可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对馆藏实物所处环境、文物状态和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及时发现文物损害情况,通过最新的物理、化学和材料技术对坏损馆藏实体文献进行修复。为进一步避免馆藏文献在展出或使用过程中受到损害,切实提高传统文化保护效益,需要采用高精度扫描和采集技术对文献和馆藏实物信息进行全面获取,通过数字化技术、计算机建模等进行文献的复原和实物再现,并进行分析处理和建模归档,建立全面的、精确的文化遗产数据库,保存文化的数字记忆,真实有效地实现历史文化的复原与传承。
3.3 通过大数据分析加强文化服务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图书馆在业务工作中累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然而由于传统上的“长尾效应”,绝大多数资源难以激活。图书馆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使这些海量资源以多角度聚类,以不同方式呈现,进一步提高资源揭示程度和发掘资源价值。对用户和服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用户群体的文化喜好和行为习惯,对文化服务的效果做出客观预判,为建设更符合文化受众真正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和产品提供支持。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程度差异较大,面向的用户群体较为复杂,文化服务如果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会造成大量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通过大数据分析民众的文化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将大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提升服务效益。
3.4 利用现代科技打造数字人文新形态
当今世界科技与文化融合态势凸显,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然而,目前还有不少图书馆虽拥有大量文化资源,但是创新意识不强,宣传手段单一,使得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遇到瓶颈。如何突破传统理念,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力、感染力,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让馆藏文献活起来”,是未来工作的重点。要积极发挥人才作用,促进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软件、网络、通信、计算服务为手段,形成以高技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为特征,数字化和高端化为方向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同时,传统文化要实现传承和发展,必须以新技术产业为主要阵地,发展新型的文化服务模式。设计、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信息科技产品来满足信息时代人民的文化娱乐需求,从而增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
3.5 发挥新媒体优势构建多终端的文化内容传播模式
新媒体是随着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兴起的,通过(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渠道,利用网站、智能化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虚拟化信息技术等来提供文化内容的传播形态。由于新媒体即时性、便利性、易用性等优点,以及个性化和碎片化的表现方式,使其日益成为大众信息传播的工具,并为文化服务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新媒体通过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对文化进行整合和创新,创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形态,迎合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形态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助于打造文化服务发展的新高地、新阵地。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建设实现文化内容的统一发布与推送,通过可视化技术对资源进行更好地呈现,并实现用户与应用的交互,提升使用体验。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和APP 的开发,基于文化数据,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信息技术为用户创造新的文化展示空间与互动方式。
3.6 推动社会合作促进文化创新协同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创办文化传播技术研发实体。为了广泛而有效地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建议图书馆、文化馆、高校、科研院所和影视、动漫等企业共同创建联合研发实体,增强业界研发实力。整合公共文化机构、企业和社会民间的优秀文化资源,培养文物数字化科技队伍,协调和督导数字人文的研究和发展。对传统文化素材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包装与改造使之适应智能化移动设备、数字家庭、门户网站等不同平台,借助渠道和运营商向社会广泛推送,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优质文化内容。除了传统的文化展示方式外,还可以以影视、动漫、虚拟现实、文创商品等崭新的表现方式为载体,推动广电、旅游、商业消费、广告展示等的融合发展,让传统文化要素渗透至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文化助推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4 结语
科技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给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手段和工具。进入21世纪,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图景。随着国家各方面综合实力的提高和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的不断丰富,以科技带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广泛推广,促进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将成为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