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刊》40年学术思想发展历程
2020-01-03高春玲李瀚茹
高春玲 李瀚茹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图书馆学刊》创刊于1979年9月(此后简称为《学刊》),是辽宁省图书馆界唯一的省级专业学术期刊,初创时为内部发行,1981年经辽宁省委宣传部批准,经辽宁省出版局登记备案,公开发行。1987年将过去由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和辽宁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合办改为由辽宁省图书馆和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合办。创刊40年来,在普及与提高并举的出版原则指导下,注重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融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立足辽宁,面向基层,服务全国,很好地适应了各级各类图书情报工作者实践、学习的需要。多年来《学刊》连续被评为辽宁省一级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会表彰期刊,2015年以来《学刊》连续被评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扩展版核心期刊。本研究在《学刊》创刊40年之际,对《学刊》的发展与主题研究等进行梳理,以期展现《学刊》在图书馆学科建设中发挥的引领作用。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学刊》为来源期刊进行精确检索,检索时间限定在 1979年到 2019年(2019年仅包含前第九期),共检索到11482篇文献,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剔除通知、选题指南、工作总结、主题讲话、会议文献等非学术文献,最终得到相关文献10612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期刊年度载文量、作者、机构、基金、关键词等进行统计,借助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的软件CiteSpace 绘制知识图谱,并使用社会化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通过分析特定研究领域客观存在的关系网络,根据其节点大小、关联度等因素来分析该主题的研究情况,全方位呈现出《学刊》创刊以来40年的学术发展历程。
2 《学刊》40年学术发展历程总览
2.1 期刊载文
期刊载文量是指某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论文的数量,是衡量一种学术期刊吸收和传递情报的能力的主要指标,也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1]。本研究对《学刊》创刊以来40年的年度载文量进行统计,如图1所示,《学刊》自创刊以来期刊载文量总体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到达发文量顶点,随后逐渐回落。近年来,《学刊》刊载的非学术文献减少显著,说明《学刊》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发文数量的增长,而是关注于提升稿件的质量与学术价值。
图1 《图书馆学刊》载文量年度分布
2.2 发文作者
为了保证检索的准确性,知网在统计作者时会根据作者的所属单位确定是否为同一作者,但由于早期的信息采集不够全面,许多作者单位有缺失,因此会存在统计不全的情况。本研究在对发文作者进行统计时,将未标单位的作者也统计其中。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随着期刊载文量的增长,发文作者数量也随之增长,40年间,学者于鸣镝发文最多,共发表31篇文献。根据普赖斯提出的核心作者公式发文量大于 N 的作者为核心作者,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发表数量[2]。因此,发文量5 篇以上(包含5 篇)的作者为《学刊》核心作者,1979—2019年间《学刊》有92位核心作者,共发表论文662篇,占总发文量的6.24%,其中发文量30 篇以上的作者有1 人,发文量20 篇以上的作者有2 人,发文量10 篇以上的作者有14人。
表1 《图书馆学刊》作者发文量Top24
2.3 发文研究机构
随着期刊载文量与作者数量的增长,发文机构的数量也显著增加,本研究对研究机构在《学刊》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发文机构主要来自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高校相关图情院系,辽宁省内研究机构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表2 《图书馆学刊》研究机构发文量Top20
2.4 基金论文
基金论文一般是本专业的前沿或重点项目,有较好的新颖性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是用来衡量期刊学术水平和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3]。本研究对近40年《学刊》刊载的基金资助的论文发文量进行统计,如表3所示,1979—1999年间发表的论文都没有基金资助,到2000年后开始出现基金资助的论文发表,2000—2009年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46 篇,基金论文率1.42%,2010—2019年基金资助的论文共计174 篇,基金论文率3.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刊载数量最多,共计73篇,发文超过10篇的基金共5种,发文共计125篇。基金论文率是某一刊物所载的基金论文在刊载论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4],基金论文率的增长能够说明,《学刊》论文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表3 《图书馆学刊》基金论文发文量Top10
2.5 关键词
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能够反映某一时期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主题,本研究对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如表4所示,《学刊》发文中,对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建筑物的研究较多。近年来,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学者们对阅读推广的研究热度持续升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领域对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信息服务、信息资源、资源共享、数据库等研究不断深入。图书馆服务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倡导服务创新与理念创新,致力于提供知识服务、参考咨询等多元化服务,重视读者体验,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学科馆员培养。
表4 《图书馆学刊》关键词词频统计Top30
此外,本研究对《学刊》被引情况进行统计,如表5所示,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学者严栋的《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图书馆》,被引368次,被引超过100次的有3篇,超过50次的有19篇。不难看出,《学刊》对图情领域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较早关注智慧图书馆、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创客空间等主题。本研究继续对《学刊》研究层次统计发现,基础研究占97.59%,说明《学刊》更偏重理论研究,对应用实践、方法技术的研究较少。
表5 《图书馆学刊》被引频次统计Top20
续表
3 《学刊》学术思想阶段性发展历程
3.1 第一个十年:1979—1989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这一转变使得冰冻十年的图书馆学开始复苏,逐渐进入一个欣欣向荣的时期,《学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刊的。经统计1979—1989年《学刊》共刊登文章1340 篇,经筛选剔除非学术文献294 篇后得到1046 篇,可以发现,《学刊》在创刊初期为季刊,因此载文量较小,1987年改为双月刊后期刊载文量有小幅提升。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发文合著情况、机构发文合著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节点大小代表作者、机构发文量,节点越大该作者、机构发文数量越多,节点连线代表作者、机构合著情况,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到于鸣镝、桑建、朱育培、李锡初、田文清等学者发文量较大。辽宁省内机构发文较多,排名第一的是辽宁省图书馆,共发表文献38 篇,大连市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丹东市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紧随其后。大部分作者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
图2 《图书馆学刊》1979—1989年作者共现图谱
图3 《图书馆学刊》1979—1989年机构共现图谱
关键词的词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期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借助软件Citespace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并绘制时区图谱(Timeline View),同时利用软件Ucinet进行中心度分析,选取中心度≥8 的关键词绘制共现网络图。如图4、图5可知,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关注图书馆学自身发展理念、图书馆事业等,如刘迅通过阐述近代图书馆学主要流派,对我国图书馆发展道路做出了探索[5];于鸣镝对图书馆价值进行了探讨[6]。此外,学者们对图书馆建筑物、图书馆员、读者、出版物、报刊、图书资料、检索工具、图书馆目录、图书馆分类法等领域关注较多,如管蔚华论述了索引的本质属性,以及与类书之间的关系与异同[7];柯平对书目控制的发展作了系统的阐述[8]。
图4 《图书馆学刊》1979—1989年时区图谱
图5 《图书馆学刊》1979—1989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3.2 第二个十年:1990—1999年
1992年邓小平总书记的南方谈话推动了中国社会市场化倾向,图书馆市场化的理论和实践给图书馆公益性原则带来世所罕见的挑战,图书馆学界对自身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认识陷入了迷茫[9]。与第一个十年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这一阶段的期刊载文量趋于稳定,但发文量总体略有提升,共发表文献1731 篇,剔除无关文献314 篇,最终得到1417篇。作者与机构发文情况如图6、图7所示,学者于鸣镝、姜岳、赵成山、初景利、高贤等发文较多。辽宁省图书馆发文量持续排名第一,沈阳市图书馆、丹东市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东北大学图书馆紧随其后。与1979—1989年相比,发文机构数量有所增长,但作者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几乎没有变化,仍然是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的状态。
图6 《图书馆学刊》1990—1999年作者共现图谱
图7 《图书馆学刊》1990—1999年共现图谱
结合图8、图9(中心度≥6)可知,在邓小平总书记南方谈话的推动下,1990—1999年学者们的视野开始关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的生存之道,如韩智衷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图书馆模式[10]。建筑物、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等依然是研究的热点,如曾立纯对期刊分类进行了研究[11]。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学科、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开发利用等逐渐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如曲玉英从读者满意度的角度探讨了图书馆服务工作[12];王卓杰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含义以及数字图书馆的功能与相关技术[13];李秀品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实施情况以及与传统图书馆的关系,并讨论了其对信息服务的影响及发展对策[14]。
图8 《图书馆学刊》1990—1999年时区图谱
图9 《图书馆学刊》1990—1999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3.3 第三个十年:2000—2009年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上网用户达到1690 万,与我国在1997年第一次统计的29.9 万相比,增长了1660.1万[15]。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使得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也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一阶段的期刊载文量进入了稳步增长时期,尤其是2001—2004年增加了s1刊后文献发表数量提升显著,共刊载3343篇文献,剔除无关主题文献112篇后最终得到3231 篇。作者与机构情况如图10、图11所示,发文量较多的学者有王松林、于鸣镝、姜岳、王筱雯、王世伟等。辽宁省图书馆发文量继续排名第一,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东北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紧随其后。与上一个十年相比变化显著,在《学刊》发文的作者与机构都明显增多,作者之间的合作逐渐频繁,机构间的合作明显增强,高校图书馆与高校相关图情院系发文量明显增多,学院派研究势头强劲。2000年后开始出现基金资助,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数量最多,共11篇。
图10 《图书馆学刊》2000—2009年作者共现图谱
图11 《图书馆学刊》2000—2019年机构共现图谱
结合图12、图13(中心度≥6)可知,随着网络社会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图书馆、电子出版物等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成为了这一时期的热点主题,Web2.0 等新兴技术也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知识管理、资源共享、数据库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魏滨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服务方式、思想的影响,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工作的变革[16];赵子凯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了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问题[17];孟庆兰通过对学界存在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提出了六度传播模式[18]。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少儿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关注得到了提升,图书馆开展的服务也开始关注读者需求向个性化发展,如李晓霞探讨了图书馆借鉴、引入人性化管理[19],以及充分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管理;张玉珍则对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进行了思考[20]。
图12 《图书馆学刊》2000—2009年时区图谱
图13 《图书馆学刊》2000—2009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3.4 第四个十年:2010—2019年
图书馆近十年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学刊》自创刊以来期刊载文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2012年论文发表数量达到顶点,随后逐渐回落,共刊载文献5068 篇,剔除150 篇无关文献得到4918篇。近年来《学刊》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发文量的增长,而是专注于提升其稿件的质量与学术价值。作者与机构发文情况如图14、图15所示,学者张文亮、王芳、张秀兰、刘凤侠、刘芳等发文量较高。图书情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成为《学刊》发文的主要生力军。辽宁省图书馆发文量依然排在第一位,国家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东北大学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紧随其后。除在《学刊》发文的作者与机构增多外,作者之间出现大量的合著情况,甚至形成3-4 人的小团体,机构间合作的增加也十分明显,已经形成学术共同体,公共馆与高校馆之间的合作逐渐凸显。有基金资助的论文刊载数量逐渐增加,近十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论文就达到62 篇,《学刊》收录论文质量不断提高。
图14 《图书馆学刊》2010—2019年作者共现图谱
图15 《图书馆学刊》2010—2019年机构共现图谱
结合图16与图17(中心度≥6)可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依然是图书馆界学者研究的热点主题,受新兴科技影响下产生的移动图书馆等新理念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热点,如吴爱琼从信息资源建设、移动服务创新以及管理方式改进3 个方面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平台中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建设[21];严栋探讨了物联网环境下智慧图书馆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22]。针对读者服务、阅读推广、服务社会化等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如为读者提供的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等,对服务模式的探讨以及追求服务创新,如赵发珍提出了适合公共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的模式及保障措施[23];赵晖介绍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情况,并分析了主要困境及对策[24];黄浩波等研究了微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25]。
图16 《图书馆学刊》2010—2019年时区图谱
图17 《图书馆学刊》2010—2019年关键词共现图谱
4 总结与思考
《学刊》一直秉承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遵循“学术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办刊理念砥砺前行。40年风雨兼程,初心不改。本研究通过对期刊载文量、关键词、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基金支持情况以及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学刊》创刊40年来学术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鲜明特点。
4.1 学术性增强
近10年来,《学刊》不断精简栏目主题,目前已由30个栏目减少到11个,期刊载文量自2013年起逐步回落,刊载的非学术文献大幅减少,高校研究机构成为主要文献来源,基金论文率增长显著,录稿标准逐年提高,期刊质量与学术性、知识性得到稳步提升。
4.2 多元化发展
《学刊》刊载的文献研究主题会受其所处时代影响,如国家政策制度的变化,数字化、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带动学术思想演变等,40年来,《学刊》研究内容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资源走向服务,从单一走向多元。但《学刊》所载的对理论研究的学术文献仍占比较高,方法、技术、工具等研究的学术文献关注较少。
4.3 地域性较强
《学刊》作为辽宁省的省级刊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根据发文研究机构的情况能够发现,辽宁省内发文机构所占比重较大,辽宁省图书馆始终保持着最高的发文量。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尤为关注辽宁地区的学科建设和学术思想。但从《学刊》40年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无论是发文研究机构方面还是在学术思想上,《学刊》正逐步打破时空的限制,学术影响力正由辽宁省向全国覆盖和扩展。
4.4 人才储备
《学刊》发文的作者主要以省内为主,而省内学者大多数都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和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系,可见,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储备均离不开这两所高等学府的培养。有了深厚的理论培养积淀,很多学者才能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会在日后的实践工作中厚积薄发,持续不断地为辽宁省学术思想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学刊》的学术思想是辽宁省图书馆学科建设与发展最直观的反映,SoLoMo时代背景下,为了辽宁省图书馆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学刊》应该借助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和本地化服务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如对标上海图书馆学会做法,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加强宣传,在省内、东三省乃至全国深化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术会议、讲座等,持续参与全国或国际性会议,扩大学术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建立辽宁省或者全国范围的学术共同体。
同时,在理论建树之外,《学刊》应该加大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工具的录稿力度,重视研究方法的使用,从方法一元到方法多元,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加强宣传,在学术研究上寻求全方位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