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程在“自研”中得到建构*

2020-01-03顾品良

江苏教育 2020年82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方言师生

严 虹 顾品良

“自研”即自主研究,是科技领域的常用词。当笔者将其引入教学领域成为课程开发的一种形态时,它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特长等因素出发,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建构课程的一种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研”体现在对学习情境、信息资源和协作学习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感受与交流的时间、空间;学生的“研”体现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出合理化、个性化的建议和方案,拥有调整和改变课程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的权力,实现自主的、积极的知识建构。

“自研”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讲与听的关系,而是合作交流的学习共同体关系。课程建构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并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共同反思、调整和重构课程结构的过程。像这样在师生共同研究中逐步形成的课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课程与学生之间的适切度。

一、用好文化中的课程资源

1.筛选资源。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将对本土虞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师生汇聚到一起,组成课程资源开发小组,本着“融合与重构”的原则,展开各类资源的调查与搜集,并根据兴趣爱好、资源多少、活动便利等主客观因素筛选出了8 种资源:虞城小吃、琴川名人、虞山流派、虞十八景、民风民俗、方言童谣、现代虞城、文学欣赏。虞文化丰厚的历史积淀,决定了每种资源内容的庞杂丰富。对此,我们再次筛选和梳理,形成了课程“微”的特点:一是人数微。课程的“自研”性要求参与师生不仅要有浓厚的兴趣,还需有持续研究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参与人数的小众。二是内容微。师生根据兴趣特长及资源环境、便利条件等外在条件小视角甄选课程资源,生成课程内容。三是进程微。每次活动师生共同研究一到两个知识点,以期积少成多。

2.形成图式。

为利用好每一种课程资源,教师首先根据学生兴趣精心架构课程内容框架,力求呈现体系性和完整性,使课程中的每个主题都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从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养成的目标出发,教师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学习环节,满足其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反馈学习感受,提出个性化建议和方案,以此调整、重构课程,形成“教师设计—师生实践—学生建议—教师反思—调整重构”的图式。

3.设计活动。

要让学生走进本土文化资源,真正利用好身边的资源,最好的支架是围绕课程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仅能将学生、资源、学习三者紧密联系起来,还能调动学生全感官参与,确保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秉持这样的理念,课程开发中教师坚持活动化的设计,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出不同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二、提炼生活中的课程元素

1.一景一物是课程。

“现代虞城”这一课程着重研究的是常熟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的发展,涵盖了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对课程内容的研制中,根据兴趣点和关注点,师生确立了“虞城河流与现代常熟的发展”主题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搜索虞城的河流名称,检索得名原因,探寻河流对常熟发展的作用。探究的过程即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一方面收集整合信息,同步思考解决的途径,另一方面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尝试着同教师、伙伴展开扎扎实实的对话。同时,对话过程又催生学生质疑和探究的动力,确立若干层级的下位目标。

2.一食一味是课程。

青团子是江南一带独有的特色小吃,也是常熟人春季必吃的一道美食,有着鲜明的时令性。课程组将其纳入“春”之篇,形成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中,师生通过查找资料对青团子的相关知识形成初步了解以后,走访了“松胜糕团店”“宝川林小吃”“和善园”等几家常熟的糕团百年老店,在现场参观和与糕点师的对话中,进一步了解青团子制作工序的要点,并且在品尝比较各店产品后尝试撰写了品鉴词。在“和善园”,糕点名师还手把手教学生制作青团,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了一把青团子独特的制作工艺,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3.一言一语是课程。

常熟话作为一种独特又颇具代表性的吴语方言,是吴语中保留古音最完整的重要方言。“方言童谣”课程从生活中最常态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学说方言俚语,收集方言歌谣,并尝试着研究隐藏在方言背后的地方文化,让学生在说方言、唱方言的同时,解读家乡独特的人文风情。该课程并未停留在对原有方言歌谣的传承和习得上,教师还带领学生以“食色”“景致”“问路”“寻桥”等视角聚焦地方文化,进行文化本源的探寻,并尝试进行方言童谣的再创作。

三、呈现实践中的课程样式

1.单元之间的联结。

每一单元中课与课之间的衔接紧密,或总分、或并列、或先后。如“食色”单元,分“门面”(本地面食)“家宴”(家常饮食)“时令”(四季时兴美食)等三个并列的次级主题,每个次级主题中又根据不同研究特点分设数量不等的单课。如“门面”主题第一课为总括本地面食文化特色,让学生先有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了解,接着就本地面食中经典的“面脚板”“方糕”带领学生进行详细全面认识。

2.细微之处的探索。

好的教材编写理念不仅应体现在总体框架设计中,而且要呈现在每一个细节处。为体现课程设计的特色,教材凸显了活动化的设计。以校本教材《乡音的故事》为例,每个单课均根据不同内容设有多样化的活动,有以了解为主的赏一赏、找一找,以分享为主的讲一讲、唱一唱,以实践为主的游一游、写一写,以及最具特色的编一编,鼓励学生编一编独特的“方言童谣”,用乡音讲述生活。这些活动都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地开展。

3.书本之外的延伸。

丰富的校外实践性活动设计是教材编者对这一理念的积极践行。如常熟方言中“街”“巷”“弄”是根据路的大小来分的,仅凭借图片或介绍去了解还是缺少了直观性和形象性,更无法感受其中藏有的百姓生活气息。对此,编者智慧地设计了如游戏般的游学打卡活动,将常熟市中心最为有名的几条“街”“巷”“弄”以地图的形式绘制出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三者的独特韵味。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方言师生
方严的方言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方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麻辣师生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