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农业运营新模式
2020-01-03
休闲农业新模式:文创农业
谈到文创农业,我们一般会想到商品包装,或者包装上富有诗意的文字。然而只靠美丽包装只是成本大增,与销售量却不一定成正比。
包装或设计,在农业文创化的过程中,只是末端。所谓文创,应该包含“文化”与“创意”两个层次。文化是族群生活方式,族群聚集演化过程中的共有集体记忆,呈现以往到现代的生活轨迹,可透过历史、地理、人文、产业等来展现。农业文创,应有“斯土斯民”的印记,否则苗栗甜柿和日本甜柿就没有不同。
文创是文化商品化、商品文化化。农业经营者,应先透过添加文化元素,找出特色、卖点,或销售点。有了卖点,再从“创意”角度,将卖点简化、符号化、可传播化,成为销售主张或销售论述。
光伏农业新模式:农光互补
农光互补通过建设棚顶光伏工程实现清洁能源发电,最终并入国家电网,同时在棚下将光伏科技与现代物理农业有机结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既具有无污染零排放的发电能力,又不额外占用土地,可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实现光伏发展和农业生产双赢。
经营模式:棚外光伏发电,棚内种植蔬菜,所发电量除供棚内使用外,余量并入公共电网,享受国家新能源发电政策补贴。
农产品营销新媒体:认养农业
“认养农业”是近年来新兴的农事增值发展模式。消费者预付生产费用,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有机食品,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生产方式。
“认养农业”的卖点并不只有农产品,它还能与旅游、养老、文化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它把城市居民作为目标市场,以体验、互动项目为卖点,将特色农产品、旅游景点、风情民宿进行整合包装,再打包兜售。在帮助现代都市人认识农业、体验农园观光需求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农业资源重组新模式:共享农业
共享农业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全过程,将分散零碎的消费需求信息集聚起来,形成规模,实现与供给方精准匹配对接,是发展共享农业的关键。
首先要在硬件建设上抓好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覆盖,尤其要做好农民手机终端的开发使用。
“共享农庄”模式的雏形,很早在美国就已经出现。
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有一个名为“艾米农场”的生态庄园。这个占地60亩的美国版“农家乐”,只有60多岁的南迪和他30多岁的女儿两个人打理。
当然,全部工作只有两个人并不现实,所以,把农场弄成开放式,随性经营。对于游客而言,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有时间了就来种种地,采摘些蔬菜,还可以带走。农场会有一块小黑板,上面会写着当天哪些活需要做,这样一来,游客们就有了干活的目标性。
当然,农庄也有一些收费项目。商店里的百货店里的蛋、肉、奶酪还有限定的新鲜蔬菜是对外出售的。
作为一种延伸,在通过“共享”概念引爆人流之后,农庄还和周边学校合作,打造了系列性的亲子主题活动,这也成为农庄营收的重头戏。
农业渠道新模式:农业+新零售
新零售在改变传统零售业态的同时,也不断影响着上游的农业。当新零售和新农业交叉碰撞的时候,更有趣、更酷的农业模式就会出现。
比如,把农田和养牛场搬进超市。在这里,你购买牛奶无须再扫描二维码或者通过AR技术来看产品的溯源信息,因为这一切都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