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传家张泗沟

2020-04-24

农家参谋 2020年3期
关键词:门楼民居村落

天初晴,一场大风刮散了薄雾,空气清冽,天蓝到透明。地处太行山脉高地一条深沟里的张泗沟村,像一幅画在世人面前铺开。

辉县市拍石头乡张泗沟村,海拔700多米,四面皆山,蔚然深秀。村庄被群山环抱在臂弯里,周边地势被村民称作“龙虎把门,金鸡岭绕”。2014年,它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老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600余年,全村面积大约5平方公里。河沟里是道道石堰,山坡上是块块梯田,沿着背风向阳的山坡到沟底,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石墙黑瓦的老房舍,其间石径、沟渠、水井、石磨等参差分布,巧妙地利用了每一寸空间。房宅间有树,杨树金叶招摇,柿树叶子落尽,高擎着树梢处一串串通红通红的小灯笼。走进石墙院落,地上铺开了山楂果的红地毯,墙上挂着大串金灿灿的玉米。村子里极干净,有人定时打扫。路灯、健身小广场、小景观,给村子增添了现代生活的气息。

走进村史馆,这里文风浓郁,尊崇耕读传家。墙壁上,一张密密麻麻的名单引人注意。张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成胜说:“500多人口的小村落,1949年后走出20多个大学生,他们凭借的都是对文化的渴求。”

世外桃源

张泗沟的村落景观是“一河一带两村三山”。一河是古河道名叫龙虎古道,基本干涸;一带是呈带状分布的古村落;两村是前后张泗沟村;三山是龙山、虎山与皇上脑山。古河道河东山体如巨龙盘踞,河西山势如猛虎横卧,龙虎拖着长长的尾巴,围住张泗沟,寓意“龙虎把门,藏风聚气”。龙山、虎山之间是皇上脑山。整个张泗沟村在山沟中呈带状分布,整体像一艘船。

这种村落布局,以及与周边梯田、果园、山体交融的自然生态景观系统,很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张泗沟村总人口为518人,178户。人均耕地仅有1.19亩左右。元末明初,由于天灾及战乱,致使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决定移民屯田,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来到张泗沟的移民,就是来自山西省壶关县。张姓始祖从壶关县河澄村首先迁至河南林县临淇罗圈村,之后才迁至辉县市张泗沟。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张泗沟村,算是新乡市最古老的传统村落之一。

1936年,张泗沟《张氏族谱》记载:“明初由山西潞安府壶关县河澄村迁至河南彰德府林县临淇罗圈村,传世有年,未有谱序,后世只闻有张三老之称,自真祖以下始有考焉,但我张泗沟之迁不知始于何时,又历五世,难稽……”

文字记载不足之处,自有村民传说补足。村中老人传言,张姓人从罗圈村迁到张泗沟的第一人,因在家排行第四,人称张四,村子地处山谷,临近古河道,“四”字加上三点水为“泗”,村名张泗沟就是这么来的。

民居文化

张泗沟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有200余套,门楼10余处。古建筑依山而建,高效利用地形落差。石头建筑坚固、冬暖夏凉、防潮性能好,屋顶多为硬山坡屋顶,有良好的隔热及排水作用。

古建筑的石墙黑瓦,质朴简洁,造价低廉,耐风经雨,显示着原始与坚韧,也折射出中原农耕文化的意蕴。

古建筑多为四合院,设正堂、两边厢房,前门设门楼,部分门楼有精美的石雕、木雕,门楼一侧有结合地势而建的“倒座式”建筑。主要建筑建造工艺为石梁式结构,部分房屋已有百余年历史,依旧有人居住。

石头建筑采用周边山上的石头为基础材料,墙体用毛石块或加工精细的石片,将石砖内外对齐干垒而成,用黄泥巴或自烧的白灰勾缝。屋面为坡屋顶结构,在梁上面铺荆条吊顶,建筑主体色彩为灰色,木构件为红、黑等传统民居颜色。除此之外,大量的日用品也是石制,如石槽、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炕等,俯拾皆是。

村中老民居,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清代、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居。这些老民居,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反映出每个时期需要承担的不同作用。如清代的老民居,除承担居住功能外,还兼具有防卫功能,因此建有高大的石制墙体。

老窗 路学斌 摄

老屋 尚峰 摄

张秀才院位于古村落中心位置,它建于清末,是张琳、张瑜兄弟秀才的宅第,为两进四合院,六座建筑上都附有上层阁楼。它的屋檐门楣,阁楼窗棂,与村中别的民居相比,透着讲究与精巧。作为书香门第,它的楹联雕刻,又渗透出浓郁的书卷气。

它的门额石雕刻着“多文为富”四个字,字体雍容大方,出自《礼记·儒行》“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它的阁楼窗户牌匾刻有“孝”“悌”“恕”“让”等字样,散发着传统文化的馨香,浓厚的文化气息自古至今洇透了这方水土。

小门里门楼至今已有100余年历史,两边围墙塌毁,只有它倔强地矗立在那儿,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门楼面宽2.2米,进深1.8米,高度3.2米。依稀可见当年盛况。门楼一侧墙面上,还有两个拴马桩。

来到村子的“第一楼”,所谓“第一楼”,还是一处半毁半存的老民居。“第一楼”门前,有几块石条,村民经常坐在这儿端着饭碗拉呱,遇到说书唱戏的,这里就成了文娱场所。

它的大门又矮又小,个头稍高些的人要低头才能进。门旁老砖上,有很多小凹洞。这是怎么回事呢?据村里人说,这是村子里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相传用手摸门旁的老砖能沾上秀才气,因此那些砖上被摸出许多小洞洞。

村子里有一处老关帝庙,历代多有兴废,现存庙院为近年重修。庙中老石碑,碑文落款是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碑文内容,记载的是河南卫辉府辉县北张泗沟村民修建关帝庙,祈求风调雨顺之事。关帝庙香炉,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遗留的香炉,现保存完好,上刻张琳所书“如在”二字。“如在”出自《论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为祭祀神灵、祖先时如同受祭者就在面前。后称祭祀诚敬为“如在”。

水的故事

耕读传家、文化浓郁的小村落,出过不少文化人。张士俊生于1896年,逝于1973年,童年家贫,勤奋好学,毕业于辉县私塾训练所。一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先后在拍石头、方山后以及淇县西张村等地教书,直至晚年退休返乡。

张锦文,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数学会数理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协会理事,著名数学家。他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分配至中科院工作。在数理逻辑、人工智能逻辑及应用等方面卓有建树。

老村自古缺水,从邻近村落的名字,就足以感受这一带的干旱,比如松树沟、旱池岭、横岭、土池等。张泗沟村有顺口溜“张泗沟,张泗沟,十年干旱九不收,人们吃水如吃油,一年到头为水愁”。村民将水存到旱井里,供全年饮用。遇到干旱年,翻山越岭数公里排长队,才能挑到一担水。

2011年10月,张成胜积极申报“农村安全饮水项目”,2012年3月3日,一眼489米的深井成功出水,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村民圆了“百年盼水梦”。白雪皑皑中,村民在深井旁插上了彩旗,燃放起鞭炮,争相接着甘甜的活水,老人流下滚滚热泪。

2012年春节,辉县市第一个“集中供养点”落户这个小村子,村里的五保、特困、孤寡老人20人,在春节前后,可以在供养点免费吃住近两个月。他们住在有暖气的新房子里,有电视看,一日三餐送到手中。

2014年,张泗沟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村子铺设了污水管网,铺上了石板路。之后成立了秦颂生态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流转了200余亩土地,种植了1万余棵果树,在保护的基础上做一些乡村游的工作。

猜你喜欢

门楼民居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门楼
太谷明清民居门楼类型特征浅析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前门楼子九丈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