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第五立面特征分析

2020-01-03陈品祥张翼然贾光军陶迎春祝晓坤左效刚

测绘通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旧城风貌老城

陈品祥,张翼然,2,贾光军,陶迎春,2,祝晓坤,左效刚

(1.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38; 2. 北京市地理信息中心,北京 100038)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记录城市发展与演变的特殊文化载体,对延续城市脉络、实现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2]。历史文化街区又为城市居民的空间场所,是人们生活、居住的聚落地[3-5]。目前公布的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中,老城范围内共计33片,包括南长街、什刹海、大栅栏、南锣鼓巷等区域,共计约2.0×105km2,占老城总面积的32%左右。

建筑物顶部即第五立面是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基本单元,在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和演变进程中,颜色多样、形态各异的建筑物屋顶,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6]。建筑物的第五立面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视角,对城市的空间格局、肌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7-9]。新一轮北京市总体规划中提出“保护老城传统建筑色彩和形态特征,加强老城第五立面管控,以传统坡屋顶形式为主……”[10]。建筑物的第五立面是在自然条件及文化传统作用下沉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重要历史产物,反映着历史街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景观的独特特征,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的重要要素之一[11-12]。

1 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测绘手段开展对历史文化街区数据的生产加工[13-16],以基础1∶500比例尺地形图、地理国情监测等成果为作业底图,对三维实景模型进行房屋数据采集。数据生产过程经过了二级检查、一级验收等质检环节,实现了覆盖全、现势性强的房屋数据成果(如图1、图2所示)。

2 建筑物第五立面与城市肌理

城市在不同年代背景、生活模式的引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建筑物及其第五立面形态,并塑造成不同的城市的结构体系和空间肌理格局。北京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建造、近代、新中国成立后等不同时期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当前的城市肌理。历史文化街区内房屋建筑格局与当代建筑风貌截然不同,呈现房屋单体体量小、数量多,空间上紧凑、密集的街坊式空间格局和平房院落为单元的特点(如图3所示)。城市肌理中蕴含着大量历史建筑,反映着城市的结构形式和形态特征,记录着北京特色的历史痕迹,也是城市未来发展中需要继承和有机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建筑物第五立面色彩特征

房屋建筑是在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社会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建筑物的用途、年代、材质下的第五立面呈现出多样的色彩格调和形态特征。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随着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逐渐沉淀形成,主要经历了封建时期和近代殖民背景两个时间段,见表1。

(1) 传统封建时期:受到传统礼制的影响,北京老城的建筑体制遵守了严格的等级划分。按照功能可以大体分为皇家和民间建筑两大类。皇家建筑中以皇城、国子监为代表的最高等级的建筑以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为主,宗教类型的建筑常用白色色调,如白塔寺;民间的建筑基本上是灰色为主,混合以蓝色的临时建筑房屋。

(2) 近代殖民背景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北京由封建都城向近代化城市转变。东交民巷作为当时的使馆区,形成了与传统风格不同的西洋建筑群;中华民国时期有了首次北京城市规划,在前门地区建造了一批商业化的西式建筑。近代化建设使得北京旧城在传统明清建筑基础上,增添了西洋化、现代化元素(见表1)。

表1 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征

北京旧城的城市色彩以传统风貌为基础,经过不同时空的延续和发展,集中体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色。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是复杂、多元的,不同街区各有特点,情况均不同;总体来看,历史文化街区第五立面是以灰色为主色调,黄色为特定的辅色调,并混合着蓝色、白色等其他色调(如图4所示)。

4 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物及第五立面特征

按照房屋实体的占地面积进行统计,历史文化街区的房屋以20 m2以内、即传统小体量平房为主,这部分房屋的数量最多,建筑规模占比并不大,如图5所示。

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房屋建筑中,平房的个数约占房屋总数的95%。平房区的历史风貌是承载旧城历史街区文化底蕴的主要载体,坡屋顶、灰瓦形式是在风貌保护和文脉继承中的重要的风貌。平房区中不符合历史街区风貌的屋顶形态并不少见,如图6所示,是需要改善和整治的部分。

5 居民自发性临时建筑

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提出,“以大片青灰色房屋为基调、以传统坡屋顶形式为主”的老城整体建筑风貌和形态。历史街区的风貌管控、色彩控制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与传统色调风格不一致的临时加盖建筑。在多种因素的作用及长久的累积下,在旧城的传统胡同院落内,散乱分布着大量的自发性建造的临时建筑。临时建筑的特征表现在蓝颜色、彩钢瓦材质,零碎分布在胡同的各个角落(如图7、图8所示)。

“蓝屋顶”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性改造模式,群体性强,零散、密集的分布在平房居住区,加盖建筑依附原有的建筑而建,逐步占用原四合院内的公共空间,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现今的格局(如图9所示)。临时建筑的存在,首先是从城市肌理形态角度而言,对原来传统状态的破坏;另外从第五立面的视觉感知来看,打破了原“四合院—胡同”的灰色调体系,是需要在旧城保护、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改造的对象。

6 结 语

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烙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面临很多的现实问题,城市更新与旧城保护出现了矛盾。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既要挖掘和延续历史文脉,又要赋予其与顺应时代发展、与城市要求相吻合的功能。建筑的第五立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在旧城风貌延续方面有着重要的位置。在街区的传统风貌修复中,应当加强对第五立面的综合整治,以期有效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恢复北京老城的历史风风貌,突出街区特质,营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猜你喜欢

旧城风貌老城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秋日忆绍兴
老城旧影·和平路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老城活力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