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谱华章 砥砺奋进再启航
——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庆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与展望

2020-01-02饶玉胜祖宏涛李红兵

安徽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委科技事业安庆市

文/饶玉胜 祖宏涛 李红兵

(1.安庆市科学技术局 2.安庆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3.安徽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安庆为古皖胜地,地处安徽西南部,南临中国黄金水道——长江,是800 里皖江北岸唯一的一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清代、民国时期,安庆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安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安庆历史上在农业、食品加工、冶炼、建筑等生产和医药技术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但由于各种原因,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安庆全城仅有几个公、私营企业,科技事业衰微,科技人员寥寥无几,科学技术和产业技术水平总体非常落后。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40 年,安庆的科学技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抓住新的机遇,也不断应对着新的困难与挑战;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也不断创造着新的成就与辉煌。

一、1949—1966年:扬帆起航,科技事业劈浪前行

新中国成立后,安庆市科技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扬帆起航。科技管理体制逐步建立。1956 年,安庆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1959 年9月,安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成立,主任、副主任分别由时任市委书记、副书记及有关部委负责人担任。市科委作为管理全市科技工作的职能机构,业务上受省科委指导。同时增设科技情报科和科技计划科。是年,成立安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市科协”),建立安庆市标准计量检定所。1960 年,安庆又成立市科技领导小组,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加强。也就在这一年,全市建立科技分会19 个、公社科委3 个、基层科技领导小组93 个,初步形成逐级管理体制。1963 年6 月,安庆市科委设专职主任、副主任。科技发展规划相继出台。1960 年,安庆市科委根据中央《关于提前5 年实现12 年科学工作发展规划》精神和市委、省科委的要求,制订《1961—1962 年安庆市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1961 年由市科技工作会议通过,市委正式转批执行。1965 年9 月,制订《“三五”期间(1966—1970)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规划》;1966 年,市科委根据华东科委关于发展新兴工业的精神和省科委的要求,制订《“三五”期间(1966—1970)发展新兴工业规划》,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这些规划未能实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解放前,安庆城内有记载的工、农、医等方面的科技人员不足100人,其中大部分为个体挂牌营业的中西医人员。解放后,科技队伍迅速壮大。除少数老科技人员外,主要来源是经各类院校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1952 年,全市各类专业技术干部只有55 人;1956 年,全市科技人员有300 多人。1964 年 10 月普查,从事工业、财贸、农林、文教工作的科技干部有708 人。1966 年,科技人员增加到2074 人。科学技术活动逐步开展。1959 年12 月,安庆市召开第一届科技代表大会,号召开展技术革命。1960 年2 月,举办科学技术革新展览会。1960 年3 月,安庆市级授予“技术革新成果奖”194 项。1964 年,全市有22 个企业成立科学试验小组,分层次开展科学研究活动。1966年,为发展新技术、增添发展后劲,以市科委、市计委为主,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成立新兴工业办公室。这一时期,安庆市科技机构不断健全,科学技术普及与服务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热情高涨,取得一些科技成果,也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科技人才。

二、1966—1976年:历尽坎坷,科技事业曲折前进

“文化大革命”初期,安庆市科委、市科协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各种图书资料及科技档案被洗劫一空,有的科技人员被迫离开岗位,下放劳动,科技队伍遭到严重削弱。科技组织机构不断变化。1969 年5 月,市科委撤销,其管理职能归属市革命生产指挥组。1970 年1 月,成立安庆市科技站。1973 年 6 月,改为市科技局,并成立革命领导小组;9 月,成立市科学技术领导小组,作为领导全市科技活动的机构,负责协调处理全市科技、经济等方面的重大问题。10 月,市科技局内部增设情报组。1974 年,全市建立各级科技领导小组32 个,基层科学试验小组77 个。1976 年,安庆郊区建立四级农科网,有不脱产农技人员774 人,市内建立电子、电镀、热处理、白蚁防治、天平维修等5 个专业技术交流队。科学技术项目缓慢推进。1970 年以后,电器、仪器仪表、塑料制品等新兴工业技术逐步发展。电子工业试制出可控硅整流器、高压硅堆、半导体收音机、广播发射机,成功研制14 英寸黑白电视机。1971 年,安庆市无线电元件厂试制成功50 伏特2000 微法拉低压大容量电解电容器,填补安徽省内电子工业一项空白。安庆石油化工总厂于1974 年7 月动工兴建,从法国引进化肥生产装置。工业生产的科技应用水平有很大提高。这一时期,虽然科技管理及科研机构受到冲击和影响,科技人员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很多科技工作者仍然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坚守初心使命,在条件简陋的环境中潜心科研,推动全市科技事业曲折前行。

三、1977—1990 年:春风化雨,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随着全国科学春天的到来,安庆市科技工作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技管理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1977年4 月,安庆市增设科学技术交流站;10 月,调整科学技术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科学技术的领导。截至1977 年底,全市拥有工程、农林、卫生医疗、科研、教学、文艺等各类专业技术干部2230 人。1977 年11 月30日至12 月3 日,安庆市科学大会召开,贯彻落实“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并讨论通过《安庆市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纲要(1978—2000年)》。1978 年 3 月,安庆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成立,确立科技情报为生产、科研服务的方向,从单纯的科技情报收集、研究逐渐扩展到对经济情报、市场情报、科技成果等新情报源和国外产品样本情报的收集、研究。1978 年4 月,撤销市科技局,恢复市科委。同时,安庆市经委设立科技科,安庆市重工业局、机械局、纺织局、卫生局等部门也相继设立科技科或生计科,安庆郊区成立农技站。1984 年3 月,安庆市科委、科协合署办公,调整内部机构,有工作人员44 人。此后,又相继成立安庆市科学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农业技术服务公司、科学器材公司、科技培训中心、科技开发中心、技术市场办公室、对外智力引进办公室、科技人员兼职服务站、咨询服务中心。1982 年2 月,安庆市科委被安徽省委、省政府授予“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先进单位”称号。随着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各项科技活动全面展开,群众科技、学术交流、科技咨询、软科学研究、科技情报、科技培训、科技翻译等工作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980年,市科委提出《“六五”期间(1981—1985 年)安庆市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应用技术为主,抓好量大面广的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适合本地区生产需要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服务,为发展轻纺、解决人们吃穿用服务。1985年,市科委制订《安庆市“七五”(1986—1990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1986 年,全市开始实施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振兴地方经济服务的“星火计划”,主要任务是开发适用技术,为农村提供先进装备和培训有用人才。1986 年1 月至1988年9 月,共承担国家、省、市三级“星火计划”29 项,总投资1077.4 万元。到1988 年底,累计新创产值1376.8万元,利税237.87 万元。1977—1988年,全市共有339 项成果获安庆市级和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其中获国际或国家级奖励4 项。这一时期,科技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加快实施,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科技工作者用自已的智慧和汗水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1990—2005年:科教兴市,科技事业如火如荼

安庆市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经济一体化,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组织领导方面,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科教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聘请了23 位专家学者为市科技顾问,为科教兴市出谋献策。1997 年,成立安庆市专利管理局。2005 年,增挂安庆市知识产权局牌子。2002 年10 月30日,市科技局与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成立的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资金保障方面,形成了财政、金融、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投入体系。市财政逐年增加科技三项费用,由1992 年的24 万元增加到1999 年的260 万元,达到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政策保障方面,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关于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若干规定》《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安庆经济的决定》《加快民办科技的意见》《关于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厂办科研机构意见》《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实施意见》《加快发展民营科技若干问题决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民营科技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1992 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不过几十家,年技工贸收入只有1200 万元。到1998 年底,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390 家,年技工(农) 贸总收入达10.28 亿元,利税1亿多元。科技部于1998 年3 月9 日批准成立“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2000 年,安庆市引导全市骨干民营科技企业开展“二次创业”,首创以知识产权为抵押、担保贷款的融资新路,获全国性奖励。2003 年,市科技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先进单位”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质服务奖”。2005 年,经省科技厅批准,安庆市建立安徽省汽车零部件(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项目和关键技术有较大突破。1992 年,安庆石化总厂“芳烃抽提—催化裂化组合工艺”试验成功,系我国独创、国际领先。2000 年,在全省率先引进了国家“863”计划重大关键技术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两系法品种间杂交和亚种间杂交水稻新品种。安庆华安电子技术公司“GZZ-III 型光照治疗仪”项目列入国家级新产品和科技成果推广计划。袁隆平院士亲自写出鉴定评价意见:“安庆市在研究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的配套栽培技术方面,成绩突出,较大面积的生产上取得了双季稻高产、优质、低耗的良好效果。我认为该项配套栽培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八五”期间,安庆市获省、市级科技成果330 项,仅1998 年就有10 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 个项目获得省农村科技奖,获奖成果数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安庆市科技成果数据库”和“安庆市科技专家数据库”。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新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和技贸经营机构12 家,总数达到392 家,技术贸易额4650 万元,转化科技成果近百项。

五、2006—2015年:创新驱动,科技事业加速崛起

2006 年以来,《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专利资助办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庆市试点方案》《安庆市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等政策性文件相继出台。2006—2015 年,全市累计实施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17 项,争取上级科技经费2.2 亿元。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改造投入不断加大,工业结构不断改善。到2015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 家,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为8.69%。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3.8 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18%。全市专利申请、授权量增幅均居全省领先,总量进入全省前列,拥有有效发明专利609 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5 件。全市建立112 个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27 个国家级、省级创新服务平台,建有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197 家。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方向,安庆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30多所名校名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创新载体不断夯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能力大大增强,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安庆分园挂牌运营。2009 年,安庆市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被批准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013 年,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农业科技加速进步。2013 年,安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批准建设,首家农业院士工作站签约成立,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实体研究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2 家,取得一批具有全国全省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这一时期,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安庆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推动建设创新型安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六、2016—2019年:创新强市,科技事业再创辉煌

2016 年以来,安庆市连续出台了《安庆市推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创新人才、研发投入、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产业发展,累计兑现奖补金额达3.44 亿元。9 所高校在安庆设置技术转移中心,与企业合作的院校达到300 多家。围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安庆市重点打造一院一基地(首位产业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一站一机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截至2019 年9 月,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73 个。重点推进16 个首位产业研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有10 个院士工作站、9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 家企业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 家省制造业创新中心、1 家省协同创新中心、2 家新型研发机构、8家省重点(工程)实验室、29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 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82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 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单位、7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18 家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安庆高新区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的化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作为安庆市首家新型研发机构,在研项目达11 个,其中分子筛填补了国内产业化应用的空白。2017 年5 月,安庆筑梦新区挂牌运营,筑梦新区广聚创新资源,以“四新经济”为主攻方向,设立科技孵化区,旨在打造成为创新创业新平台、产业引导新基地、经济发展新引擎,努力建成中西部地区创新发展示范区,目前已入驻企业100 多家。国家的化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功获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2018年,全市共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20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673 项;先后攻克“TFT-LCD 用高档混合液晶材料研发”“面向3C 产业典型产品关键工艺的机器人应用与智能设备的研究及产业化”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梯队,打造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升规”的梯次培育机制。2018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3 家,比2015年增长50%。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高新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8.9%。

七、未来展望

鸿自高飞,江无倦流。新时代的安庆,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依然充盈无处不在的儒雅气质、无处不在的翰墨飘香、无处不在的创新活力,让人时刻感受到科学文化的恒久魅力和耀眼光芒。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庆市科技创新工作紧扣“创新强市”这一主线,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主动力,勇于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庆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春风化雨谱华章,砥砺奋进再启航。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安庆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突出首位产业带动,打造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区和带动皖西南、辐射皖鄂赣交界地区的区域重点城市,下好创新先手棋,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科委科技事业安庆市
上海奉贤:科技干部奋战在抗疫一线
安庆市水系综合治理港桥泵站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防治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我想养一只猫
安庆市小精灵画室抗疫作品
老科学家的爱国观探析及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科技事业的思想和政策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重庆启动贫困区县科技人才支持计划
大棚里走出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