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2020-01-02宛思莹
宛思莹
(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聚焦于医患关系的案例讨论式小组活动,由巴林特(MichaelBalint)创立[1]。巴林特认为,医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患者造成影响,也要理解患者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心理影响。通常由组长带领一组医师,共同讨论关于医患关系的困难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反馈,使带来案例的医师有机会发现自己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盲点,形成新的视角[2]。这种形式使临床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病之“人”,同时有助于加强医患联盟、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能和避免耗竭。如今,巴林特小组已经进入中国,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使得参与的医务人员体会到“医师本人就是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最频繁的药物”[3-4]。
首先以一次巴林特小组讨论案例来展示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内容包括:①小组的建立:由临床心理科医师担任组长和主持人,10名医护为小组成员。②小组开始前:小组成员做自我介绍,组长强调小组规则:保密原则,不在小组外讨论小组中的案例;提倡以第一人称发言,谈自己的感受。③案例提供者报告案例:报告案例的是我院一位业务能力很出色的护士。案例来自这位护士刚刚经历的事件。患者是一名5岁儿童,肺部感染入院。事情发生在早晨打针时,护士给患者先打不需要做皮试的针,然后给患者做皮试。患者家属不满,指责并谩骂护士,护士解释因为如果先做皮试再绑止血带,会影响观察皮试结果。患者家属不满意依旧对护士指责谩骂。④小组成员向案例提供者提问以进一步澄清事实:澄清事实的提问环节中,小组成员询问了皮试输液的药有无关系以及孩子状态等。得知已经输液的药与皮试没有关系,患儿一直再哭、挣扎,患者家属担心皮试时患儿苦恼让输液针跑偏。⑤案例提供者暂时退出,小组讨论:报告案例的护士退出后。小组成员尝试以第一人称开始了讨论。代表护士的发言次数较多,表达了很多无奈和习惯,有人流下了委屈的眼泪;代表患儿家属的人主要表达是心疼孩子,有一位代表患儿家属的成员说“孩子生病自己很着急,态度不好,像这位护士道歉”,场外的护士感受到被理解,瞬间泪流满面;也有成员代表孩子表达了害怕,害怕打针疼、害怕大人们站在自己旁边都凶巴巴的。此间小组长的作用是鼓励组员尽可能地自由说出他们的想法,提出对案例的不同解读。比如提问:“护士身上有没有什么地方是被患者一直忽视的?”小组长还需善于使用此时此地技术,利用发生在当下的人际互动增进组员对护患关系的理解。相较于以往单纯地讨论,这种模式组员带来更加真切和震撼的领悟。如提问:“这个患者激起了我们怎么的内心感受?”“我们之间的互动和案例中医护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相似之处?”⑥身体雕塑:根据小组现场呈现出的护患关系和心理学动力做出“雕塑”,即案例报告者和组员共同用身体语言、个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代表现实中的护患关系,将隐形的人际关系可视化,会带来更直接的问题解决和更震撼的内心体验。本场的雕塑中,护士与患儿家属处于对立的位置,经过调整位置,大家都觉得舒服了很多。⑦案例提供者回到小组后发言:案例提供者反馈说,原本觉得事情过去就过去了,通过这次小组发现自己内心还是很委屈,也真的需要患者的认可,也表示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更多的关注患儿本身,不把自己放在患儿家属对立的位置。⑧组长感谢案例提供者和小组,小组活动结束。⑨回访:半个月后回访案例提供者,这位护士表示回去后对自己的沟通方式进行了反思,以后每次去病房都先对患儿笑一笑,之后再和患儿家属沟通,效果很好。⑩本次研究截取半年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共24例,有156位医护人员参与其中,案例主题包括医学上的无法治愈、遭遇暴力伤医、诉求较多沟通不畅的患者、临床科室间协调问题、工作与家庭发生冲突的问题等。通过心理动力学的阐释,使医护人员发现自己平时的思维盲点,提升了自我觉察,增加了整体医学意识。
2 结果
巴林特小组活动引发了医护人员对于临床工作的深度思考,深刻体会到了整体医学观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参与者反馈见表1。
表1 巴林特小组参与者活动后反馈
3 讨 论
巴林特小组对心理和躯体疾病给予共同的关注,弥合医患裂痕,帮助医务人员应对挑战。我们的工作中倡导人文关怀,推动医学整合,所以良好的医患、护患互动对治疗的成功有着巨大的作用。医务人员在巴林特小组中会感受到“自己面临的难题并不是独有的,而是很多医务人员的共同遭遇。”同时,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把我们医务人员的思考方式引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思考,走向更关注患者心身健康的良性循环中去。